壓力流假說

壓力流假說

該學說的基本論點是,同化物在篩管內是隨液流流動的,而液流的流動是由輸導系統兩端的膨壓差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壓力流假說
  • 外文名:pressure flow hypo thesis
  • 提出者:明希
  • 提出時間:1930年
簡介,解釋,

簡介

1930年明希(E.Münch)提出了解釋韌皮部同化物運輸的壓力流學說(pressure flow hypo thesis)。該學說的基本論點是,同化物在篩管內是隨液流流動的,而液流的流動是由輸導系統兩端的膨壓差引起的。自該學說提出以來,許多學者都致力於能更完整、更正確地解釋同化物韌皮部運輸的現象,也曾提出過多種假說,如簡單擴散作用、細胞質環流(cyclosis)、電滲流動、收縮蛋白、離子泵等假說,然而這些假說後來均被實驗證明是不完整的或錯誤的。

解釋

目前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學說是在明希最初提出的壓力流學說基礎上經過補充的新的壓力流學說。新學說認為,同化物在篩管內運輸是一種集流,它是由源庫兩側SE-CC複合體內滲透作用所形成的壓力梯度所驅動的。而壓力梯度的形成則是由於源端光契約化物不斷向SE-CC複合體進行裝載,庫端同化物不斷從SE-CC複合體卸出,以及韌皮部木質部之間水分的不斷再循環所致。即光合細胞製造的光合產物在能量的驅動下主動裝載進入篩管分子,從而降低了源端篩管內的水勢,而篩管分子又從鄰近的木質部吸收水分,以引起篩管膨壓的增加;與此同時,庫端篩管中的同化物不斷卸出並進入周圍的庫細胞,這樣就使篩管內水勢提高,水分可流向鄰近的木質部,從而引起庫端篩管內膨壓的降低。因此,只要源端光契約化物的韌皮部裝載和庫端光契約化物的卸出過程不斷進行,源庫間就能維持一定的壓力梯度,在此梯度下,光契約化物可源源不斷地由源端向庫端運輸。
同化物韌皮部運輸的研究已經歷了70多年,儘管尚有許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但目前普遍認為“壓力流學說”是最能解釋同化物韌皮部運輸現象的一種理論。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上述討論的是被子植物中的情況。由於裸子植物韌皮部的結構與被子植物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可以預測裸子植物同化物的韌皮部運輸機理與被子植物的運輸機理必然有許多不同之處,但這方面的研究尚很缺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