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風景區

墾丁風景區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之南側,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三面環海,東鄰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是台灣本島唯一熱帶區域的國家公園[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墾丁風景區
  • 外文名稱:kending park
  • 地理位置:台灣南端屏東縣恆春半島
  •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8,084公頃
  • 門票價格:40 NT
  • 著名景點:貓鼻頭公園
    鵝鑾燈塔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主要景點,貓鼻頭公園,鵝鑾燈塔,墾丁旅遊特色,氣候,動植物資源,文化,自然資源,

發展歷史

墾丁風景區
“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名為“墾丁”。墾丁公園中國台灣地區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1984年1月1日,於台灣當局內政主管部門“營建署”下設管理處,首任處長為曾任屏東縣第十屆縣長的施孟雄先生,位於台灣南端屏東縣恆春半島之南側,三面環海,是島內唯一涵蓋陸地與海域的森林公園,也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區域。陸地面積18,084公頃,海域面積15,185公頃,海陸域合計共33,269公頃,園區南北長約二十四公里,東西寬約二十四公里,距台灣第二大城高雄市約九十公里。墾丁國家公園是知名的觀光勝地,園內有許多度假設施。
墾丁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跡保存區、遊憩區、一般管制區等五種管理分區;其中墾丁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有陸域生態保護區及海域生態保護區;
墾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致怡人且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約四百萬遊客到此感受自然體驗,資源珍貴豐美。公園內精緻而多變的美景,如南仁湖、龍鑾潭、大尖石山、及船帆石,以及多樣化的野生動物,如梅花鹿、台灣獼猴、灰面鷲等,使墾丁成為台灣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大型森林公園。

地理環境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之南側,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三面環海,東鄰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是台灣本島唯一熱帶區域的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陸地範圍西邊包括龜山向南至紅柴之台地崖與海濱地帶,南部包括龍鑾潭南面之貓鼻頭、南灣、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東沿太平洋岸經佳樂水,北至南仁山區。海域範圍包括南灣海域及龜山經貓鼻頭、鵝鑾鼻北至南仁灣間,距海岸一公里內的海域。
墾丁風景區墾丁風景區
特殊的地形、豐饒的動植物及獨特的民情風俗,不僅是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的自然博物館,更是遊人休閒旅遊的怡情勝地。

主要景點

墾丁國家公園的布局十分合理,陸地和海域都分別劃有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史跡保護區、游蔥憩和一般管制區。生態保護區是公園的核心部分,保存著原始的狀態,生物物種繁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主要供學術研究之用,不準遊人進入。特別景觀區是由特殊的天然沿海珊瑚礁、熱帶雨林、龍鑾潭冬候鳥栖息地以及大小尖石山等優美景觀組成。史跡保存區保存著墾丁、鵝鑾鼻、龍坑等60多處史前遺蹟和史後的許多文化遺地及古蹟。遊憩區是為野外娛樂活動和可進行有限度生物資源利用的地區,興建了適當的娛樂設施和開展活動的場地。而國家公園內的鄉村住宅、機關、學校、交通、農林牧業用地等都劃在一般管制區內。
墾丁地圖墾丁地圖

貓鼻頭公園

位於恆春半島的東南岬“貓鼻頭公園”,貓鼻頭介於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交界處為恆春半島向巴士海峽延伸而出的突兀點,距白砂約3.5公里,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鳥瞰似女孩的百摺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稱。其外形狀如蹲伏的貓,因而取其名為“貓鼻頭”,並與鵝鑾鼻形成台灣最南之兩端。貓鼻頭半島地勢西高而東低,受海蝕、鹽漬及風化影響特彆強烈,以隆起的珊瑚礁海岸為主,有海蝕溝、海蝕壺穴、海蝕礁柱等造就當地鬼斧神工的自然地形,也成為看海觀石的好去處。貓鼻頭位於低緯度,具有獨特的熱帶風貌,湛藍的大海更讓人心曠神怡;傍晚時刻,夕陽染紅了整個海面,景致十分狀麗,早為恆春八景之一。

鵝鑾燈塔

鵝鑾燈塔為鵝鑾鼻公園的標誌,塔身全白,為圓柱形,外觀以炮壘為建築,並以炮台作為塔基,而且在圍牆上設有槍眼,四周更設有壕溝,為全世界唯一的武裝燈塔。燈塔內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炮,三層為遊人休憩所,四層則設定榕林炮,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燈塔外圍環築白色圍牆,於民國18年(1929年)定為台灣八景之一;但在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並於光復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台灣地區光力最強之燈塔,並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
燈塔燈塔

墾丁旅遊特色

擁有墾丁最潔淨海域之稱的星砂灣,是一座由星砂與貝殼沖積而成的灘岸,腳邊的淺藍色海水與遙遙相望的白色燈塔,有如熱帶島嶼般迷人,因此成為旅遊攝影、婚紗攝影爭相取景之處。

氣候

墾丁公園屬熱帶性氣候,地質以珊瑚礁為主,貓鼻頭、龍坑、鵝鑾鼻附近,皆可看到裙礁、海崖、海蝕溝等發達的珊瑚礁地形;海灣堆積的砂粒,則含有大量的貝殼砂;而墾丁森林遊樂區、社頂自然公園及鵝鑾鼻等地,則是隆起的珊瑚礁台地;受東北季風影響,區內也形成了砂瀑、砂河、砂丘等風成地形。
墾丁風景區風光墾丁風景區風光
墾丁國家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海水清澈且無污染,因而珊瑚生長繁盛,自然景致保存優良。
鵝鑾鼻(Ngoluanpi )通用和漢語拼音作Eluanbi。為台灣島最南端向巴士海峽突出之小半島,是南北狹長而三面環海的珊瑚礁岸。岬約長五公里,寬一公里半至二公里半不等,最高點海拔一百二十二公尺,屬珊瑚礁台地,舊稱南岬。北距恆春鎮約18公里(11哩)。昔時排灣族山胞以此地有一隆起礁石形似船帆,故稱之為Goran(“帆”之土語),後加上「鼻」(岬角之意)字即成今名。因地處僻角,至清光緒年間始有漢人拓墾。半島上建有一村,亦名鵝鑾鼻;村南有一座燈塔,白色圓頂高約18公尺(59呎),昔有東亞之光美稱。該燈塔緣於同治年間美籍船“羅瓦號”在其南方近海觸礁沉沒,船員30餘名上岸時為原住民所害,後由清朝賠償以平息此一國際糾紛,並於光緒八年(1882)由英籍工程師設計建成,塔燈見距達20海浬。現設有鵝鑾鼻公園,為墾丁“國家”公園區內重要觀光點之一。
鵝鑾鼻鵝鑾鼻
黃昏時的鵝鑾鼻燈塔台灣南端的恆春半島,好像一條角尾伸入太平洋巴士海峽。半島上有兩個著名的岬角,分據東西兩方,西邊的叫做貓鼻頭,因岸邊有一岩石形如貓蹲踞而得名,東邊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鵝鑾鼻。
鵝鑾鼻前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呂宋島遙對,是南海與太平洋往來的必經航道。著名的“東亞之光”燈塔就屹立在這裡。燈塔於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建成,塔身白色,呈圓形,高十八公尺,有鐵梯可登上塔頂,總高海拔五十五公尺,距離海岸約一百四十公尺。這是遠東最大的燈塔,燈光每隔十秒鐘閃亮一次,在二十里內可見。

動植物資源

墾丁國家公園的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海拔500米以下的南仁山保存有熱帶季風原始林及原始海岸林,共有植物2200多種,占台灣植物種數的一半左右,其中有不少是獨特的種屬,如銹葉野牡丹、南仁山新木姜子、恆春福木,以及紅豆樹、釘地蜈蚣、莎草蕨等。珍貴的野生動物除台灣猴外,還有黃麂台灣亞種、赤腹松鼠台南亞種、小雲雀台灣亞種等台灣特產亞種,黑枕黃鸝等60多種留鳥和赤腹鷹等在遷徙途中做短暫停留的50多種候鳥,尤其是野生蝴蝶的種類繁多,達162種,占台灣蝴蝶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堪稱寶島上的生物資源庫。
墾丁風景區
墾丁國家公園不僅有得天獨厚的動植物資源,而且還有美麗的水光山色,包括孤立山峰、貝殼砂海岸、裙狀珊瑚礁、海蝕平台,還有老年期湖泊、砂丘和砂瀑風成地形等。公園內還建有占地25公頃的青年活動中心和水族館,不僅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旅遊、食宿和活動條件,而且是一個青年的知識樂園、接受科學教育的場所,為遊客提供了圖片、幻燈片、影片和實物展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文化

此外,墾丁公園的文化資產也頗豐,如恆春古聚落、南仁山石板屋、鵝鑾鼻燈塔,以及在恆春半島上陸續發現的史前遺址,顯示出當地在歷史坐標中的多元性;而公園也針對恆春半島的特殊產業——瓊蔴,闢建了“瓊蔴工業歷史展示區”,尤其館身即利用原恆春麻場改建,保留了諸多足跡,極具參觀價值。恆春鎮舊名琅嶠,為台灣最南端的鄉鎮,亦為枋寮以南唯一的平原,古城就座居鎮中央,其周遭丘巒環繞,早年也是南疆上的國防重鎮;不論就歷史、建築而言,恆春城都有其特出之處,尤其難得的是其形制保存完整,為全台僅見,今已列為二級古蹟。是排灣族語台灣尾端的意思;現余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及部分城牆,是全台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阿嘉的家位於恆春鎮內光明路上,南門和西門就在不遠之處,是一幢白色的閩南式磚牆老宅,窗籬是田字型,一看到大門就聯想到友子劇中用高跟鞋敲打玻璃的樣子,目前這裡已成景點,屋主為控制人數,入內須付台幣50元(不到2美元),2樓為民宿,或許住在裡面可以想像自己是那個衝動的阿嘉和友子吧!
恆春古城恆春古城
在古城附近,還發現了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遺物中,除了有新石器時代普遍使用的石鋤、石刀、石錛及骨箭等磨製石器外,還有大量完整的帶有連續菱形花紋的彩陶片。據考古學家考證,此處的彩陶文化屬於我國黃河流域河南仰韶文化的一部分。這證明了台灣與大陸的文化,早在7000年前至6500年前就是緊密相連的。
由於此地氣候溫煦、四季如春,這座新城便以“恆春”命名。恆春城的興建,不象其他台灣縣城,為漢移民聚居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是自始即帶有“邊城”的色彩。古城坐落在恆春平原中央,四面都有山巒屏嶂。
經過百餘年歲月,原有的城垣、城樓在風雨、地震的破壞下,逐漸荒圮;光復後又因交通需要及城市發展,打掉了多處城牆。四座城門中,如今僅南門和東門可見到城樓。然儘管如此,恆春仍是台灣地區碩果僅存,大致保有原形制與規模的古城,其處於恆春半島商業、交通和教育中心的“縣城”地位,始終未衰。

自然資源

墾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致怡人且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約四百萬遊客到此感受自然體驗,資源珍貴豐美。公園內精緻而多變的美景,如南仁湖龍鑾潭、大尖石山、及船帆石,以及多樣化的野生動物,如梅花鹿、台灣獼猴灰面鷲等,使墾丁成為台灣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大型森林公園。
白砂灣白砂灣
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白砂灣,是由海洋生物殼體所組成的貝殼砂灘,形成的一片長約500公尺,寬約40公尺的潔白砂灘而得名,沙粒均勻,晶瑩明亮,全年都適合游泳、潛水、帆船、騎水上機車等海上活動。陸上則可烤肉、露營、在腳踏車步道上享受騎車健行的樂趣,秋冬時節可看夕陽沈入海中,夜晚也是觀星的好去處。
落山風是恆春地區的冬季特產,蘇嘉全縣長語帶詩意的描述,有風才能浪漫的風鈴,遇上恆春的落山風,不知會是怎樣的情景?墾丁風鈴季的構思即起源於此。家家戶戶掛起了風鈴,被落山風吹得叮叮噹噹,真箇滿城鈴聲的浪漫。當你走進墾丁大街,即見十米高的風鈴福城橫跨路面。風鈴福城仿造恆春古城門,懸掛數百個風鈴,聲音悅耳。自風鈴福城延伸至福華店間,矗立街旁的巨型企業形象風鈴,每支都具有不同造型及功能,活動結束後,將由恆春鎮公所接管,長年展示。
墾丁風鈴墾丁風鈴
利用恆春特產瓊麻結彩風鈴型塑的麻瓜風鈴林和瓊麻彩虹鈴,內嵌瓊麻教學圖說,寓教於樂。
台灣位處亞熱帶,墾丁風鈴季特別開闢熱帶海洋區,由貝殼串起各式各樣的風鈴,予人清涼與愉悅之感。美國玻璃制水母風鈴,表面顏色並非靠彩繪,而是利用不同的彩色玻璃原料,在溫度攝氏一千五百度下燒制而成。南非的玻璃管風鈴,聲音格外清脆。東南亞的竹製風鈴,竹節及竹片大中小的聲響各有特色,有些比敲木魚還具禪意,引人入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