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法集要

墨法集要

《墨法集要》,一卷,明沈繼孫撰,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墨法集要》是關於油煙墨製造技法的專著。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著作摘錄,浸油,燒煙,搜煙,著作著錄,

基本信息

《墨法集要》。版框19.1cm×12.9cm。半頁9行,行21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
《墨法集要》正文首頁《墨法集要》正文首頁
書前有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仲夏《御製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有序》;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陸錫熊等按語;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歲立春日吳門沈繼孫《墨法集要原序》。版心下方鐫“彭紹觀校”、“項家達校”字樣。1冊1函。

內容簡介

 《墨法集要》是關於油煙墨製造技法的專著。作者自言初受教於浙江衢縣的一位墨師,後又從一僧得墨訣,遂將二者並錄成書。原書已佚,乾隆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乾隆命錄入《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薈要》,並將原書插圖中排序錯誤之處重加改正。
《墨法集要》研試圖《墨法集要》研試圖
書中從浸油講起,至試墨止,將制墨各工序逐項解說,並配有比較精緻的插圖。插圖依次為:浸油、水盆、油、煙捥、燈草、燒煙、篩煙、溶膠、用藥、搜煙、蒸劑、杵搗、秤劑、錘鍊、九擀、樣制、入灰、出灰、水池、研試、印脫,共21幅。所繪人物線條簡潔洗鍊,配景如房屋、枝葉、水流等多能布置得宜,動靜有法。每圖有一篇解說文字,詳述製造油煙墨所使用的工具、用料及製造方法等。

著作摘錄

浸油

古法惟用松燒煙,近代始用桐油、麻子油燒煙,衢人用皂青油燒煙,蘇人用菜子油、豆油燒煙。以上諸油具可燒煙制墨,但桐油得煙最多,為墨色黑而光,久則日黑一日。余油得煙皆少,為墨色淡而昏,久則日淡一日。每桐油十斤,芝麻油五斤。先將蘇木二兩,黃蓮一兩半、海桐皮、香仁、紫草、檀香各一兩,梔子、白芷各半兩,木鱉子仁六枚。右銼碎入麻油內,浸半月余,日常以杖攪動。臨燒煙時,下鍋煎令藥焦,停冷,漉去柤,傾入桐油,攪勻燒之。今時少有用此浸油法者。姑存其古雲。
浸油圖浸油圖

燒煙

宜秋深冬初,於明亮密室,上置仰塵,四向周密,背處開一小門,高限掛紙簾。水盆置木架上,盆竅向架外,塞住竅,侵水滿磚,襯油盞於水內,每盞傾油八分,納燈草訖,椀蓋之,勿見風,致煙落。約四五刻掃煙一度,則一度剔去燈草,逐盞以筯,剪去燈煤,棄於水盆內,否則燈花,罩了火焰,煙不能起。以鵝翎掃煙,入瓦盆中。經宿,始可並聚一器。蓋之須以空煙椀一隻替下,有煙椀掃之,敲碎巴豆三四粒,納油盞中,發煙焰得煙多,每日約掃二十餘度,掃遲則煙老,雖多而色黃,造墨無光不黑。室中置水盆十枚,自早至暮燒之,須揀無風之日,若有風或煙房不密,得煙皆少。夏煙亦老,必頻換冷水,及減燈草為良。每桐油一百兩,得煙八兩,此為至能,忌油滴煙中及紅焰燈花落煙內,則不堪用矣。

搜煙

秤淨煙一斤於白瓷盆,盆制凳上,取煮化膠,藥汁乘熱,以綿濾下煙之中央,急手搜勻,便入搜如細砂狀,寧乾勿濕,捻作毯子,如盆底有煙膠黏定,隨即鏟下,捻聚與毯子,以布共裹,上甑蒸之,大墨最難搜和,只宜於軟,硬則燥裂,手劑及有紋墨,劑宜半軟,脫子墨,劑宜極軟,硬則難脫不美滿,洗光墨,劑亦宜軟,貴在揉搙多,則墨無病,當於正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十一月為之,余月非宜也。

著作著錄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四庫全書總目》對此書的特點、作用和價值作了評價,認為沈繼孫能將當時已失傳的製作油煙墨的過程詳細地敘述,條理清晰,使古法具存,比起後來出現的以描寫花紋模式為主的墨譜顯得更加切實有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