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白話今譯

墨子白話今譯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從宗法貴族制向官僚地主制過渡的大變動時代。作為這種社會大變動的表現和結果,在當時湧現出許多思想主張互不相 同的學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二:一為孔子開創的儒家,一為墨子開創的墨家。它們在戰國時期並稱為當世的顯學。《韓非子·顯學》篇說:“世之顯 學,儒墨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墨子白話今譯
  • 作者:不詳
簡介,內容,

簡介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墨兩家號稱"顯學",墨子在當時的聲望與孔子差不多。由於墨子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基本反映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呼聲,因此,墨子又被譽為勞動人民的哲學家。《墨子》就是記載墨翟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資料的總集。
中國古籍全錄
《漢書·藝文志》著錄"《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隋書·經籍志》著錄"《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都著錄"《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現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無原文。關於《墨子》的佚失情況,一種說法是從漢代開始的,另一種說法是南宋時佚失10篇,其餘8篇是南宋以後佚失的。
有關《墨子》一書的作者和真偽問題,在學術界頻有不同看法:一種是三項分類法,把《墨子》全書分為《墨經》、《墨論》、《雜篇》三類,《墨經》類有《親士》、《修身》、《非儒》、《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因為這些篇沒有"子墨子曰"字樣,所以認為是墨子自著。《墨論》從《所染》到《非命》共28篇,認為是墨子弟子所記。《雜篇》從《耕柱》到《雜守》共16篇,記載了墨子的言行,與前兩類體例不同,當是後期墨家學派的東西。
另一種是五組分類法,第一組是《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辨》共7篇,有的認為是墨家著作,有的認為是儒家作品,還有的認為前3篇是偽作,後4篇是墨家記述的墨學概要。第二組是《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共23篇,這是墨學大綱,是墨子弟子所記。
墨子死後,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因三派所傳的學說不同,後人在彙編此書時,便把三派所傳之學分上、中、下三篇並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非儒》篇,有的認為不是墨家學派的作品,有的認為是墨家學派的著作,成書年代較晚。第三組是《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共6篇,又稱《墨經》或《墨辯》,有的認為是墨子所作,多數學者認為是後期墨家的作品。第四組是《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並5篇,記載了墨子的言行,是墨子弟子所記,成書年代較早,是研究墨子的可靠資料。第五組是從《備城門》到《雜守》共11篇,講的是守城兵法。有的認為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家的軍事思想史料,有的認為是漢人作品。
《墨子》一書思想非常豐富,其中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都比較突出,尤其是它的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中。墨家主張任人唯賢的用人原則,反對任人唯親,它說,做官的不能永遠都是高貴的,老百姓也不能永遠都是下賤的。它主張從天子到下面的各級官吏,都要選擇天下的賢人來充當。墨子反對統治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聲援被侵略的國家,並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義。墨子對統治者過的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極為反感,主張對統治者要進行限制。對死人的葬禮,墨子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這些客觀上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願望和要求。
《墨子》的倫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愛》、《親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人們不分貴賤,都要互愛互利,這樣社會上就不會出現以強凌弱、以貴欺賤、以智詐愚的現象。國君要愛護有功的賢臣,慈父要愛護孝順的兒子。人們處在貧困的時候不要怨恨,處在富有的時候要講究仁義。對活著的人要仁愛,對死去的人要哀痛,這樣社會就會走向大同。墨子的倫理思想雖然抹殺了階級性,帶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卻是廣大勞動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壓迫、呼喚自由的心聲。
《墨子》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貴義》、《尚同》、《天志》、《明鬼》、《墨經》諸篇中。墨家哲學思想的最大貢獻是認識論。墨子主張把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聞知"是傳授的知識,"說知"是推理的知識,"親知"是實踐經驗的知識。這就否定了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為此,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他說: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墨子還反對儒家鼓吹的"天命論",他不相信"天命"的存在,他提倡"尚力"。在"名"、"實"關係上,墨家認為"名"必須服從"實",沒有"實"作基礎,"名"就是虛假的。這些思想都具有唯物主義的性質。但是,墨子又相信"天志",他認為天有意志,天能賞善罰惡,愛人憎人。他還論證了鬼神的客觀存在,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這說明墨家的唯物論思想還有缺陷,還不徹底。
《墨子》的邏輯思想,主要反映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6篇中,這主要是後期墨家的思想。在《墨經》中,後期墨家提出了"辯"、"類"、"故"等一套完備的邏輯概念。在《小取》篇中論述了辯論的作用,即辯論是要分析是非的區別,審查治亂的規律,弄清同異的所在,考察名實的道理,判別利害,解決疑似。還闡述了辯論的幾種方式,對推理的研究也甚為精細。後期墨學建立了相當嚴謹完整的邏輯理論,在中國邏輯思想發展史上起了開創作用,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直到今天,它仍是人們學習中國邏輯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中國古籍全錄
《墨子》的軍事思想,主要反映在《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等篇中。由於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所以它的軍事理論主要是積極的防禦戰術,這雖然不及兵家的軍事思想全面深刻,但它卻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理願望。
《墨子》一書所蘊含的思想極其豐富,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為如此,它不被統治階級所賞識,到了秦漢,墨學已沒有多大影響,墨子的事跡已知之甚少,連史學家司馬遷為墨子作傳,也廖廖數語。
今天,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研究《墨子》,進一步發掘其思想學說的蘊涵,批判地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對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內容

入國而不存其士(2),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3);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逼臣傷君(4),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5),上必有詻詻之下(6),分議者延延(7),而支苟者詻詻(8),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暗,遠臣則吟,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9),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已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
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10)。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注釋]
(1)本篇的主題為用賢親士。作者以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賢君與桀、紂等昏君對待賢人的兩種絕然不同的態度為例,說明能否親士用賢,關係著國家的興衰成敗;並進一步指出,國君要做到親士用賢,除了要有自任其難的愛士之心外,還須具備寬容、體諒的態度,廣泛採納各色人才,讓他們各抒己見,面折廷爭。這才是可以王天下、保國家的兼王之道。(2)入國:“入”疑“乂”之形誤,乂國即治國。(3)內:依俞樾校,當作“◆”(即“退”)。(4)逼:同“嬖”。(5)弗:通“拂”。(6)詻(è)詻:同“諤諤”。(7)延延:通“炎炎”。(8)支苟:疑“交苛”二字形誤。(9)錯:同“厝”,磨刀石。(10).埆(qiāoquè):土地堅硬而瘠薄。
[白話]
治國而不優待賢士,國家就會滅亡。見到賢士而不急於任用,他們就會怠慢君主。沒有比用賢更急迫的了,若沒有賢士,就沒有人和自己謀劃國事。怠慢遺棄賢士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後為天下盟主;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後來稱霸諸侯;越王勾踐被吳王戰敗受辱,終成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這三君所以能成功揚名於天下,是因為他們都能忍辱負恥,以圖復仇。最上的是不遭失敗,其次是失敗而有辦法成功,這才叫善於使用士民。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處,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不是沒有豐足的財產,而是懷著無法滿足的心。”所以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寬以律己,嚴以待人。君子仕進順利時不改變他的素志,不得志時心情也一樣;即使雜處於庸眾之中,也終究沒有怨尤之心。他們是有著自信的人。所以說,凡事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但卻沒有聽說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於所厭惡之後果的。所以幸臣與讒佞之輩往往傷害君主。君主必須有敢於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僚,上面必須有直言極諫的下屬,分辯議事的人爭論鋒起,互相責難的人互不退讓,這才可以長養民生,保衛國土。
如果臣下只以爵祿為重,不對國事發表意見,近臣緘默不言,遠臣閉口暗嘆,怨恨就鬱結於民心了。諂諛阿奉之人圍在身邊,好的建議被他們阻障難進,那國家就危險了。桀、紂不正是因為他們不重視天下之士嗎?結果身被殺而失天下。所以說:贈送國寶,不如推薦賢士。
比如現在有五把錐子,一把最鋒利,那么這一把必先折斷。有五把刀,一把磨得最快,那么這一把必先損壞。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乾,高的樹木最易被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火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為他抗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為長得美麗;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有大功。這些人很少不是死於他們的所長。所以說:太盛了就難以持久。
因此,即使有賢君,他也不愛無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愛無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勝任其事而占據這一位置的,他就不應居於此位;凡是不勝任其爵而享受這一俸祿的,他就不當享有此祿。良弓不容易張開,但可以射得高沒得深;良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載得重行得遠;好的人才不容易駕馭,但可以使國君受人尊重。所以,長江黃河不嫌小溪灌注它裡面,才能讓水量增大。聖人勇於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見,所以能成為治理天下的英才。所以長江黃河裡的水,不是從同一水源流下的;價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從一隻狐狸腋下集成的。哪裡有與自己相同的意見才採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就不採納的道理呢?這不是統一天下之道。所以大地不昭昭為明(而美醜皆收),大水不潦潦為大(而川澤皆納),大火不燎燎為盛(而草木皆容),王德不堯堯為高(而貴賤皆親),才能做千萬人的首領。
象箭一樣直,象磨刀石一樣平,那就不能覆蓋萬物了。所以狹隘的溪流幹得快,平淺的川澤枯得早,堅薄的土地不長五穀。做王的人深恩厚澤不出宮中,就不能流遍全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