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良

羅炳良

羅炳良,男,1963年8月生,河北省定興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安徽省安慶師範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兼職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常務理事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炳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省正定縣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 逝世日期:2016年2月10日 
  • 職業:歷史學教授
  • 畢業院校:河北師範大學、蘭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宋代史學及清代乾嘉史學研究的翹楚
  • 代表作品:《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南宋史學史》等等
個人簡介,科研項目,主要著作介紹,

個人簡介

羅炳良,男,1963年8月生,河北省定興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安慶師範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兼職教授、浙江省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特邀理事、甘肅省《四庫全書》研究會理事。著有《18世紀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清代乾嘉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論》、《傳統史學理論的終結與嬗變——章學誠史學的理論價值》三書,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羅炳良教授於2016年2月10日去世
個人成果
《清代乾嘉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2月;
《南宋史學史》(南宋史研究叢書),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宋史瞥識》(北京師範大學史學探索叢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文史通義(全二冊)》(羅炳良校注),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章實齋與邵二雲》,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科研項目

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八世紀中國史學的理論與方法論”1項。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18世紀中國歷史考證學研究”1項。
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研究”等5項。

主要著作介紹

《孟子解讀》
本書《孟子解說》的編著,是以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為底本,同時參考了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註》,吸收多家研究成果加以闡發,行文生動活潑。全書還配有數十幅精美插圖。
《墨子解說》
本書的編寫,以清人孫詒讓的《墨子閒詁》為解說底本,同時還參考了王煥鑣所著的《墨子校釋》和吳龍輝等人的《墨子白話今譯》。
本書對《墨子》這本厚重的反映中國古典哲學的大書給予了深刻、充分的解讀。《墨子》一書思想非常豐富,其中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都比較突出,尤其是它的邏輯思想,是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
《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
本書在目前史學界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在以下重要學術問題的研究上有所進展與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者對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研究的重要學術觀點以及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本書全面考量乾嘉歷史考證學派的學術成果,大力加強過去研究的薄弱環節。本書正確看待乾嘉歷史考證學的功過,恰當評價歷史考證學派的貢獻。本書恰當處理乾嘉歷史考證學與乾嘉史學、乾嘉考據學的關係,避免混為一談。本書運用以史實為依據,從邏輯上建構和表達清代乾嘉歷史考證學體系的研究方法,楬櫫乾嘉歷史考證學派在考史理念、考據成果、歷史撰述和文獻整理各方面的成就。
《中國史學史(第五卷):明清時期》
本卷論述的是明清時期的史學,其斷限是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登極,正式建立明皇朝起,到公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這是中國史學發展的第五個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學逐漸發生嬗變的時期。歷史上,一般是以1840年的鴉片戰爭,作為中國歷史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的標誌,但是從史學發展的實際情況看,一些舊的學術特點在此之後仍有延續,因此,為了撰述上的方便,本卷的有些內容,難免會涉及1840年以後。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出現較大變化的時期。這種社會發展的基本特點,在深刻影響著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發展的同時,也深刻發地影響到這時期的史學發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六經皆史”的觀點被更明確地提了出來,並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林則徐 四洲志》
本書簡要敘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地界地理志書。在林同徐的影響下,後來產生出一批研究外國史地的著作。此書實為開風氣之死的創舉;而作者林則徐也被後人雀為開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孫中山 建國方略》
《建國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後資產階級革命派領袖孫中山為總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啟發與喚醒全社會的民眾,開創未來社會建設新局面而撰寫的重要著作。本書由《孫文學說》、《實業計畫》和《民權初步》三部分組成,提出了一套系統地建立新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的規劃,描繪出一幅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藍圖。它不但是孫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國思想的光輝結晶,同時也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創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實踐嘗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文史通義(全二冊)》
《文史通義》是清代浙東學派史家章學誠的代表作。該書理論內涵涉及歷史理論、史學理論、歷史編纂學理論、史學批評方法論等領域中的許多問題,最顯著的特點是闡明史學家法和為史之意,辨析各種史書體裁義例,抨擊治學各分畛域的積弊,宣揚史學經世致用的價值。同時章學誠還把校讎學也納入史學的大範疇。在總結前人修志經驗的基礎上,章學誠提出了“志屬信史”、“三書”、“四體”等重要觀點,建立了方誌理論體系,創立了方誌學。其史學的某些理論是帶有全面總結性的成果,達到了傳統史學理論發展的最高階段,具有承前啟後的特點,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這本書是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中的一本。由國內首屈一指的《文史通義》研究學者羅炳良教授完成,並配有註解和翻譯,自出版以來廣受讚譽。
《章實齋與邵二雲》
本書是關於章學誠與邵晉涵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兩人的史學貢獻展開論述。章學誠與邵晉涵代表清代兩種不同的史學研究方向與理念,本書通過研究兩人治學的方法與成績的不同,主要試圖回答清代史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邵晉涵與章學誠作為同時代的人物,為何兩人健在時以邵晉涵為權威,而兩人死後百年,又以章學誠為主流,這種學術評價的變化原因何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