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頭羌寨

增頭羌寨,位於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增頭村,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築文化藝術,至今仍然保持著古樸風情的原始羌族村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增頭羌寨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增頭村
  • 海拔:2300米
簡介,地理環境,人文背景,

簡介

沿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雜谷腦河谷兩岸,是羌族人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據史料記載,他們的先民在公元前110年以前從西北遷徙而來,為避戰禍,選擇崇山峻岭中的險要高地紮寨居住,繁衍生息。增頭寨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年代久遠但不為外界了解的山寨。

地理環境

增頭寨,又稱增頭村,位於雜谷腦河岸以北,海拔2300米,屬理縣桃坪鄉所轄的三村之一,與河對岸的隹山村、腳下的桃坪村為同一個年代的千年古寨。整個寨子由上寨、小寨、下寨合而為一,構築在大山深處的一片開闊斜坡上。上寨最為古老,因防禦外敵,曾經碉樓林立,在選址上尤為考究。前臨峽谷深淵,是一夫擋萬夫的戰略要塞;後依大山,翻越即可達黑水、茂縣境內,可謂後有退路;寨子所處為原始自然林木區,環墾千畝沃土良田,日常生活的基本之需盡可自給。
增頭羌寨分上寨中寨下寨小寨四個羌族部落和千年眾人合抱古樹,有107戶人家共467口人。上寨的歷史最為久遠,可追溯到與桃坪羌寨同年代的公元前110多年,為了抵禦外敵,上寨和中寨曾經碉樓林立。歷經了千百年風雨的碉樓,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如今只剩下伴著山風呼嘯的殘垣斷壁,述說著那段盛衰變故、不為後人知曉的故事,也為探秘者留下了一份思古之幽情的遐想。

人文背景

增頭寨有著純淨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純樸的人文景觀。羌居的一樓用來圈養牲畜,二樓是供人居住的臥室和伙房,三樓則是存放糧食、食品和雜物的地方。羌家小院的門鎖頗有特色,都是主人自己設計和製作的,一塊木片就是鑰匙。但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只能打開自家的大門。
增頭寨的婦女能工巧手,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腰機編織手工藝。農閒的時候,室內室外、壩子田邊都能看到她們的編織勞作。不同於古老編織的是,單一的土麻布色、青色被絢麗的色彩所取代。
增頭寨,是一塊需要愛護的家園,一處純潔的淨土,沒有遭受到人類肆意摧殘的自然環境讓任何人置身於其中都能得到心靈的淨化。獨特的地理環境,適宜的生態氣候,原始的自然風光,豐富的藥物寶藏,孕育了一處深藏於大山的羌山福地,也滋養出一方淳樸的羌族民風。
增頭寨的房屋建築大體朝向座北朝南,構築在高半山開闊的斜坡上,聽寨里的老人以及村民們講,古時候因防禦外敵,曾經碉塔林立,在選址上尤有考究。寨子前臨峽谷深淵,堪稱一卒擋萬夫的天然之險;後依大山,翻越即可達茂縣境內,可謂後有退路;寨子所處為原始自然林木區,環墾千畝沃土良田,為部落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基本之需,故能在千百年的自閉狀態下保持長盛不衰,曾經有過達數百戶人家的興盛時期。被當地人稱頌為“風水寶地”的增頭寨,也可謂鐘靈毓秀、孕育賢能之鄉,在村民炫耀的口中,僅在當代就有數人上任縣、州、省擔負要職。
上寨最為古老,據桃坪羌族民俗學家王家俊老先生查證的史料文字記載,宋代秦將軍曾經帶兵攻打增頭、桃坪、水田三寨,增頭寨最古老的碉樓和碉塔群首先在那一次戰亂中遭到損毀,而後歷代修建,群碉鱗次櫛比,碉塔聳立,巍然壯觀。1933年疊溪大地震使碉樓又遭受嚴重毀壞,徹底毀沒碉塔則完全是人為的因素,在1958年的“大食堂”時期,為了回響政府修曬壩的號召,村民們競相表現覺悟,將完好和有些破損的十一座碉塔悉數拆除了。現在山寨上的大多數碉樓都是後來的建築,仍然取材於當地的石頭和泥土,古樸沉厚,完全保留了羌族壘石為屋的民居風格,缺憾就是不見了巍然聳峙的碉塔。而今,在歷史最為久遠的上寨和中寨,曾經刺破青天的碉樓群雄姿只剩下了散亂孤立在瑟瑟山風中的殘垣斷壁,用它未經旅遊作秀的殘肢敗體向尋古探奇的人們訴說著山寨古老的往事,成為存世不多的羌族古老民居活化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