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鄉

增福鄉

增福鄉位於重慶主城東部、涪陵西南部,地處涪陵、南川、巴南三區交界之地,是重慶主城向東第一鄉。全鄉幅員面積8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萬畝,林地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2.9%,負氧離子高達6.2萬——11.5萬個/立方厘米,海拔居208-892米之間。下轄9個行政村、6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近2萬人。滬渝南線高速公路跨政區北角過境,在建南川——兩江新區高速公路(以下簡稱:“南兩”高速)縱貫全鄉,國道長習路和省道渝建路分別從南北、東西穿越全境。全鄉山清水秀,溪流縱橫,油江河由南向北順勢而下,自然環境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增福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涪陵區
  • 下轄地區:9村62社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8117
  • 地理位置:涪陵西南部
  • 面積:81.6平方公里
  • 人口:21359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機場:重慶江北機場
  • 火車站:涪陵站、涪陵北站
  • 車牌代碼:渝G
  • 特產:增福土雞
歷史沿革,鄉鎮歷史,沿革概況,自然環境,地形特徵,氣候特點,水系情況,水能介紹,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自然災害,人口計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經濟綜述,農林水利,優勢資源,基礎設施,交通郵電,教育文衛,自然景觀,工商企業,人口數據,

歷史沿革

鄉鎮歷史

增福因黃、王、郭、楊四大家族為民增加福氣晿合而得名,1931年置增福鄉,鄉政府駐延壽村3社。
增福鄉在清朝未期叫廖坪場,場址在現鴻鶴村8社(原墨河村5社),由於場址即大夫地街和延壽路交叉路口處過往的客商較多,是明家、龍潭方向到重慶的必經之路。一姓黃的殺豬匠在此賣肉,並搭建了一草棚賣稀飯、水酒,並提供住宿等,因此過往的客商越來越多。原來的廖坪場由於地勢較高,又不是該鄉的中心,加之社會秩序混亂,就自然被淘汰。場址就代替了廖坪場,一直持續到民國初期。
民國初期,涪陵縣知縣徐琮到增福鄉視察鄉情,並召集紳士黃、王、郭、楊四大家族代表。代表介紹了農民生活、安居樂業等情況,徐知縣聽後說:“真是一片福地,各位紳士一定要為民國政府效勞,繼續為鄉民增加福氣”。四位紳士異口同聲說:“願意為鄉民增加福氣”,為此把場址命名為“增福場”。

沿革概況

1924年開始建鄉並用增福為鄉名至今。1950年增福鄉、三合鄉隸屬涪陵第十區大順鄉,1956年增福鄉劃歸龍潭區、三合鄉劃歸新妙區,1965年增福鄉劃歸新妙區,1992年撤區並鄉後由原增福鄉、三合鄉合併為增福鄉至今,其中1953年增福鄉分置永寧鄉、三合分置桐麻鄉。1955年永寧鄉、桐麻鄉分別合併入增福鄉、三合鄉。1958年稱公社,1984年稱鄉至今。1992年撤區並鄉時全鄉20個村142社、2002年合村後全鄉9村142社、2004年並社後全鄉9村62社。

自然環境

地形特徵

增福鄉位於涪陵區西南邊陲,地殼穩定,有褶皺和斷層的裸露岩層,地勢西高東低,南北走向,最高海拔為大茶園(木魚山後沿)892.2米,最低海拔為同心村3社長河壩(油江河河谷)208.4米,無四級以上地震。地貌以河谷、丘陵、低山、平壩為主。

氣候特點

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冷夏熱,溫濕多雨,四季分明,立體氣候顯著,無嚴寒酷署,最高氣溫在七、八月,最低氣溫在一月,年均氣溫17℃,年日照數1200小時,年均降雨量1100—1200毫米之間,無霜期300天左右。

水系情況

境內有發源於南川區大觀傎的油江河,由南向北從全鄉東部流過,途經鴻鶴、延壽、永寧、黃龍、永紅、同心村匯入油江河新妙段,境內流程18.7公里。洪河小溪,發源於南川區境內木遊河,流經鴻鶴村、延壽村匯入油江河;群力小溪,發源於群力村廟壩虛腳樓,流經群力村、小灣村、永紅村、同心村與新妙鎮岔河匯合流入油江河。

水能介紹

境內河流自然落差204.5米,平均坡度9‰,水能理論蘊藏量5800千瓦,利於建小型水力發電站。

土地資源

增福鄉有耕地面積58397畝,占幅員面積的48.3%,其中田27600畝,土30797畝。2002年稅費改革時農民承包地22830畝(1978年25590畝),人均1.09畝;2007年承包地為22570畝。森林資源42003畝,占幅員面積的34.7%,其中林地40593畝,大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居民住宅用地約1000畝。動植物種類較繁多,有200餘種,其中屬國家保護動物的野豬在林區時常可見。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以煤為主,有鐵、銅、硫鐵礦等,煤發熱量在4000—5000大卡,主要分布在鐵瓦寺山沿線河壩、群力村一帶。其中硫鐵礦含量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群力村一帶。

自然災害

由於轄區的區位和地勢條件,自然災害主要是3-4月份的寒潮低溫,5-6月份的陰雨,7-8月份的伏旱高溫,9-10月份的綿雨低溫,但大風、冰雹、洪澇等也時有發生。

人口計生

增福鄉人口變化自1987年以來較為平穩,以漢族常住人口為主,以張、楊、李、王居住的人口為最多,2007年全鄉有6426戶20532人,人口密度252人/平方公里,其中農業人口19002人,非農業人口1530人,男10873人,女9659人, 18歲以下3839人,18-60歲13031人,60歲以上3662人,遷進81人,遷出206人;出生233人(含補報往年出生入戶139人),死亡16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自2000以來均在1‰以內,2007年為-1.6‰,2007年計畫生育率達到了92.5%。

經濟發展

城鄉建設

增福鄉歷史悠久,地處涪陵、巴南、南川交界處,邊界貿易的特色決定了場鎮建設的特色,集市場商貿、農貿於一體,集鎮建設整齊衛生美觀,能滿足當地百姓和毗鄰鄉鎮日常需要,2004年被涪陵區列為9個重點集鎮之一,2006年規劃用地30公頃,現集鎮建成面積0.3平方公里,場鎮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有個體工商戶330戶,商貿流通總額每年由八十年代的幾十萬元擴大到1000萬元以上,充分發揮著邊界貿易的優勢。現增福場場逢雙日趕場,有兩街兩路:(一)大夫地街,始於清朝末,長110餘米,寬8米,石板路面;(二)協和街,1992年修建1997年竣工,長170米寬17米,是增福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政府及部門、衛生院、信用社均分布在此街道上。(三)邊貿路,1998年動工修建2004年竣工,長980餘米,寬14米;(四)延壽路,長520米,寬8米,於1992年修建1998年竣工。場鎮已安裝路燈20餘盞果皮箱15個,並實行聘請清潔工日掃衛生制度,場鎮居住人口2700人。原三合場因三大旺族興建而得名,現有三合路和民安路,總長900米,平均寬8米,逢1、4、7趕場。日供水400噸的水廠增福、三合各1個,場鎮自來水普及率98%。增福鄉政府於1959年開始使用柴油機發電供辦公用電,增福場於1964年開始使用水力發電作為照明用電,1992年開始使用自來水;三合場於1964年開始使用水力發電作為照明用電,1982年開始使用自來水。

經濟綜述

增福地處涪陵西南最遠的鄉鎮,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耕地資源,是典型的農業之鄉。農民收入主要靠種植、養殖業和外出誤工等形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民在外地經商、投資的人逐漸增多,農民收入也逐年增加,2007年全鄉社會經濟總收入9876萬元,其中一產業7971.5萬元,二產業2235萬元,三產業511.5萬元。人均純收入3234元,是1985年的2.9倍。年末存款餘額近8800萬元,是1985年的29.3倍;貸款餘額 1520萬元,是1985年的38倍。2007年免徵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後,增福財政收入76.8萬元,是2000年的四分之三,財政支出300萬元。農民生活已由溫保向小康生活邁進,農村80%以上由以前的瓦房改造為磚房,村、社均通公路,45%以上農戶公路通到門前,境內有鄉村公路150餘公里,有小轎車11輛、機車250餘台、長安自備車9台,農用車15台。

農林水利

增福鄉農業在種植上以糧食作物主,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是苧麻、油菜。2000年以來鄉政府圍繞“蠶桑、苧麻、小家禽”三篇文章,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其中2007年糧作物播種面積為53206畝, 產量為17040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9460畝,產量250噸,與78年比糧食作物產量增加到2.1倍,畝產翻了一番,經濟作物產量增加了5倍。在養殖上主要有豬、牛、雞、鴨、鵝、蠶等。其中2007年生豬出槽數18143頭,年末存欄數13850頭,小家禽63餘萬隻(其中增福土雞45萬隻),森林面積畝2720公頃,覆蓋率為34%。水利建設初見成效,有小Ⅱ型水庫2個(打字丘水庫和花橋水庫),三坪塘208口,塘庫總蓄水量為171萬立方米,能灌溉農田4200餘畝;天寶寺水庫左乾渠通過延壽、永寧、河壩、群力、小灣5個村可以保證這幾個村農田灌溉。轄區內由於山高地陡,農田單塊地面積小,機械化耕種較難 ,2007年底有適合鄉情的農耕機32台。

優勢資源

增福鄉自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交通便利,人傑地靈,是各方有識之士共謀發展、籌創千秋偉業的一片熱土。(一)土地資源豐富,隨著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加,在家勞動力減少,2007年可以為開發者提供1萬畝農業用地開發,有小型花卉基地1個,苧麻2500餘畝,蠶桑180餘萬株,2007年分別創產值20萬、90萬元、229萬元,春暉蔬菜基地落戶群力村,占地150餘畝,將於2008年建成投產。但農業項目不具規模性和系統性。增福鄉是建立發展中藥材、無公害蔬菜基地以及其它農業經濟項目的熱土,由城市發展轉向農村的看好項目。(二)生豬發展前景可觀:增福鄉“生豬”馳名重慶、南川、涪陵等地,生豬養殖年出欄數在400頭的1戶,年出欄數在100頭的3戶,年出欄數在50頭的8戶。在建年出欄數在300頭的養殖場3戶,重慶南方集團在增福擬建年出欄生豬1000頭的養殖場2個,生豬養殖成為創造財富、發展增福鄉的又一項目。(三)礦產資源豐富,增福鄉得油江河和鐵瓦寺山(木魚山後沿)之利,資源主要有煤、硫鐵礦以及水利資源儲量較為豐富,其中煤的儲量1200萬噸左右,水能蘊藏量5800千瓦,2007年已建成煤廠2個,水電站8個,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四)竹林資源,增福鄉有竹林面積7000餘畝,年產竹5000餘噸。2004年前當地農民對竹林資源的利用主要是用於竹編工藝,如背兜、籮兜、菜籃子、竹蓆等,許多工藝品頗受城裡人傾愛,是就地取材發展竹編工藝和竹器開發又一優勢項目。2005年,回鄉創業的熊興志開辦了年加工15000噸竹塊(竹碳生產的原料)加工廠1個,使增福和周邊鄉鎮的竹林資源得到開發利用。(五)增福土雞產業發展迅速:增福土雞是放養於房前屋後、山間林地的土雜雞種,食的是五穀雜糧、昆蟲、青草,飲的是山間露水,具有骨小肉豐、土味淳樸、營養豐富的特點,是一種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在重慶、南川等地有較大的市場銷量,但2004年底沒有養殖規模在1000隻以上的專業大戶。為促進農民增收,發展增福土雞產業,增福鄉於2006年開始打造增福土雞產業。2006年5月,重慶市涪陵區增福土雞協會登記成立;同年9月19日,增福土雞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受理並公示。2007年,在渝中區和涪陵區政府的支持下,於1月12日舉辦了“首屆增福土雞秀”評選活動,經過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的宣傳,增福土雞享譽巴渝;1月26日,帶有“增福土雞TM”商標的增福土雞在重慶主城12個重百、新世紀超市上市銷售,深受重慶市民的喜愛;7月,協會在新妙、明家、兩匯、石沱、石和五個鄉鎮成立了分會,共同打造增福土雞品牌。9月,涪陵區政府著手選育提純增福土雞品種; 2007年年末,增福土雞協會擁有會員2.5人,養殖戶3.8萬戶;養殖規模在1000隻以上的大戶有50餘戶;銷售增福土雞150萬隻,產值5700萬元,存欄70餘萬隻。增福土雞產業被打造成為涪陵區農業產業發展的第五篇文章在全區推廣。

基礎設施

交通郵電

增福鄉1958年境內開始修建公路,1964年才有通往新妙的一條公路,境內里程只有28公里。2002年後主幹道石(沱)南(川)公路、石(沱)龍(潭)公路、增(福)豐(盛)公路增福段硬化成水泥路面共35公里,村社泥石路面120公里,其中:村道路硬化12.6公里,四級泥碎路面村道20.6公里,交通較為便利,與1985年相比,鄉村道路里程增加了1倍,通往重慶、涪陵、南川主城的時間縮短了1倍,客車班次增加了5倍。增福郵政機構設立於1940年,2005年9月設增福郵政支局,轄三合郵政代辦所1個。增福鄉於1940年開始使用有線電話,1997年安裝程控電話,2007年程控電話達1950門;移動、聯通機站10個,網路信號覆蓋全鄉,行動電話(手機)6000餘部,通信便利。

教育文衛

1989年以前,增福鄉、三合鄉共20個村均有學校,2004年村上除永寧、同心村外其餘村沒有學校,全鄉有教師127人,在校生人數2600餘人,其中有幼稚園2所4個班200餘人含私人幼稚園1所50餘人;中學1所10個班500人,成人學校1所50人,國小3所1850餘人。每年國中升入重點中學10人左右,2005年創歷史新高,升入重點中學52人(其中升入涪陵五中、涪陵實驗中學44人),是歷史升學人數最高年份的1.37倍。2007年國中教育再創輝煌,升入市級重點高中(涪陵五中、涪陵實驗中學)49人,列全區72個國中單位第10位;升入重點高中64人,列全區72個國中單位第6位,居同類鄉鎮第一位。國中畢業後升入高一級學校上線率在80%以上。
1992年電影院關閉,2004年閉路電視進入千家萬戶。2000年以來,用於辦公、上網學習、休閒娛樂的電腦逐年增多,2007年全鄉約有300台,其中約150餘台進入私人家庭。增福鄉衛生醫療機構(聯合診所)最早於1952年設立。2007年有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18所,醫務人員40餘人,醫療設備較為齊備,基本上能解決民眾治病需求。在民間習俗和宗教信仰上,嗩吶、金錢板、“做道場”流傳至今,2000年後民眾樂隊逐漸興起。

自然景觀

(一)增福之最:大茶園,位於增福鄉小灣村3社,海拔892.2米,是增福鄉海拔最高之處,晴天在山頂可看新妙、大順、木洞、豐盛場鎮,據說還可看到重慶朝天門。鹹豐二年(公元一八五三年)在此修有一座三層土木結構的碉堡,內住紳士幾十戶,主要用於防敵之用,這裡地勢險惡,是易守難攻之地,在此可東望涪城南坪、西觀重慶朝天門,7、8月天空晴朗時可看清長江中輪船往返。(二)增福特景:鵝弓架梁子,距增福鄉政府駐地7公里,海拔800米,山高樹林茂密、環境優美,有上南川金佛山的盤山之路,是“一腳踏三縣”之地,以山象鵝弓形而得名。在山頂立有一碑,碑三面分別刻有涪陵、巴南、南川碑文。人在此可以一腳踏涪陵、巴南、南川的土地,並可觀巴南區豐盛鎮著名的“三潮水”(“三潮水”的水每天有三次變化,傳說是犀牛在朝水)、響水湖、豐盛古鎮(市級)等景觀,有“到增福不至鵝弓架,回家抱枕睡不著覺”之說。(三)涪陵之最:鐵瓦寺山,在距增福鄉政府駐地5公里,海拔833.8米,是涪陵最西之處,山上曾修有一寺廟,現被損,晴天在山頂可看新妙、增福、木洞、豐盛場鎮,山上空氣新鮮,可以感受大自然之美。半山有一道門,遠看恰似天空中的一道門,故稱“一天門”。 (四)增福樹之王 :黃桷樹,在黃龍村2社回龍廟處有一棵黃桷樹,直徑約1.5米,樹遮蔭面積1畝左右,樹形奇特、美觀,樹冠根須入地猶如空中一柱,樹葉四季常綠,是增福鄉最大的一棵樹,堪稱增福樹之王。

工商企業

增福鄉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有油江河便利的水利條件以及豐富的煤、硫鐵礦資源,工礦小型企業較為發達,自2001年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來,工礦企業不斷壯大。2005年建成的電站有:吉能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為紅沙岩電站)、增福電站、洪河電站,總裝機2000千瓦,年發量1000萬千瓦時以上,2007年,油江電站、黃龍電站和天祿橋電站建設完工並投入生產,年發電量在200萬千瓦時以上;開發的煤廠有:五一煤礦、增福煤礦年產量均在3萬噸以上,位居重慶三大煤礦基地之一的巴南區豐盛鎮同該鄉煤礦資源是同一區域。而含量豐富的硫鐵礦還沒有被開發利用。非煤礦山、飼料加工廠、預製廠、晉明勞務有限公司各1個,2007年共有企業13個從業人員350人,實現企業總產值1455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359

11234

10125
家庭戶戶數
5891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306
家庭戶男
11190
家庭戶女
10116
0-14歲(總)
4611
0-14歲男
2392
0-14歲女
2219
15-64歲(總)
15003
15-64歲男
8008
15-64歲女
6995
65歲及以上(總)
1745
65歲及以上男
834
65歲及以上女
91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9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