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邊村(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寶蓋鎮下轄村)

塘邊村隸屬於福建省石獅市寶蓋鎮,位於龜湖塘岸邊,村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全村680多戶,總人口2700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塘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寶蓋鎮下轄村
  • 電話區號:0595
  • 面積:4.54平方公里
  • 人口:2700多人 
  • 方言:閩南語(石獅系)
  • 車牌代碼:閩C
行政區域名稱,居民點,交通運輸,歷史淵源,經濟狀況,鄉風村貌,

行政區域名稱

福建省石獅市寶蓋鎮塘邊村位於龜湖塘岸邊,故自宋代以來即取名“塘邊”。村中有一古蹟,名叫“龍泉岩”,亦名“塘邊岩”,據乾隆版《泉州府志·樂善傳》記載,宋末元初,祥芝大堡慈善家劉君輔曾捐資重修。現塘邊村中尚保存一座宋代建築風格的石塔,可見“塘邊”地名由來已久,且富有文化內涵。
宋代,濟陽蔡氏遷居於此。以村落頻臨龜湖塘,取“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意,稱“龜湖”為“龜水”,取“龍淵”為“塘邊”雅稱,該族也因此稱為“龍淵蔡氏”。據清代《龍淵蔡氏族譜》記載,明宣德四年(1429年),塘邊蔡謙德去世,寶蓋山隱士趙復為之撰寫墓志銘。開篇即提到:“(蔡氏)先世由光州入閩,居泉晉江之南龜水龍淵。”
明代,林氏九牧二房錦馬宗支二十三世西庵公遷居塘邊,成為塘邊林氏開基祖。相繼開墾下東頭等地,新開發的地方演變成為角落地名。
塘邊村民利用當地資源,挖土燒制磚瓦,“塘邊瓦窯”遠近聞名。自明代開始,“瓦窯”演變成為一處新的角落地名。如清代《龍淵蔡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塘邊蔡嘉胤夫人去世,即安葬於“瓦窯邊”。
石獅市寶蓋鎮塘邊村系石獅市寶蓋鎮五大建制村之一,位於石獅市寶蓋山西麓、龜湖塘的東畔,東與塘後村交接,南與長福村交界,北鄰松茂村,是石獅市規劃建設的市區域中心,寶蓋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居民點

塘邊村地勢北高南低,屬丘陵地帶。村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全村680多戶,總人口2700多人,16個村民小組,分為七個片區。住宅區域樓群林立,並按規範開發建設一個新村小區。

交通運輸

村裡的主要交通道路按規劃有數條,從東到西、從南至北主幹道貫穿全村。

歷史淵源

塘邊村歸屬晉江縣管轄,古稱泉州南門晉江二十四都龍淵村。塘邊村始發於宋朝年間,蔡氏、林氏基祖陸續徙居遷入塘邊繁衍。宋朝年間,塘邊人就利用地下土資源,建造瓦窟燒磚瓦,經營建築材料。到清朝年間,瓦窟發展已成規模,把塘邊村的經濟發展推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在當時塘邊村有“小台灣”及“金上浦、銀塘邊”的稱譽。塘邊村現留有明代、清代古民居20多座。寺廟“本覺堂”尤其名聞遐爾,是縣級宋代始建寺廟的文物保護之一。村落中的蔡氏祠堂、林氏祠堂、古井和各房的祖厝交融出村落的古建風韻美麗。

經濟狀況

隨著改革開放,村民紛紛舉辦工廠、企業,全村現已有工廠、企業30多家,農業項目仍有部分村民種植蔬菜、養豬、養鴨等,社會總產值超過一億元,企業總產值八千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500元。

鄉風村貌

隨著經濟發展和規劃建設,塘邊村的村容村貌逐步完善,村間道路鋪設水泥路,路邊栽樹綠化,組建環衛隊伍,每天打掃衛生,綠化美化環境,將來塘邊村的村容村貌會更加完善美好。深入發動、形成合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民眾的參與。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思想發動、組織動員上下工夫,發揮兵、青、婦、老協等群團組織的作用,積極引導民眾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調動村民自覺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團結,村民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平安祥和的社會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