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川鎮

塘川鎮

塘川鎮,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下轄鎮,是2006年8月互助土族自治縣撤銷雙樹鄉沙塘川鄉合併設立的鄉鎮。

塘川鎮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西部、海東市北部,北與互助縣政府所在地威遠鎮相接,東北與東山鄉毗鄰,東南與平安區接壤,西靠西山鄉,蔡家堡,西南與省會西寧市相接。全區東西越3千米,南北長35千米。行政區域面積155.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361人(2017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土族,藏族,回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塘川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28行政村
  • 政府駐地:塘川鎮
  • 電話區號:0972
  • 郵政區碼:810500
  • 地理位置:互助土族自治縣西部
  • 面積:155.54平方千米 
  • 人口:41361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機場:曹家堡機場
  • 火車站:西寧站,西寧西站
  • 車牌代碼:青·B
  • 行政區劃代碼:810500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鄉鎮資源,氣候概況,日照,氣溫,地溫,降水,霜期,風,名勝古蹟,

建制沿革

1949年沿舊制設五其鄉、雙樹鄉,1954年設沙塘川區。
1958年,沙塘川(五其)、甘雷、雙樹、魏家溝等鄉合併成立沙塘川公社。
1961年分設雙樹公社。
1983年改設沙塘川鄉、雙樹鄉。1996年,沙塘川鄉面積154.2平方千米,人口1.9萬人,轄14個行政村;雙樹鄉面積54.4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14個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銷雙樹鄉(駐雙樹)、沙塘川鄉(駐雷家堡),合併設立塘川鎮,鎮政府駐原沙塘川鄉駐地。(2006年8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6]76號文批覆同意)
2017年,塘川鎮行政區域面積155.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361人。

行政區劃

新設立的塘川轄1個居委會、28個村(牧)委會,既塘川鎮居委會,雷家堡、甘一、甘二、總寨、上山城、陶家寨、下山城、水灣、劉家、三其、汪家、五其下、五其上、後山,雙樹、周家、董家、坪地、吉家溝、朱家口、大莊、大通苑、黃家灣、新元、包家口、什字、高羌、大溝。
塘川鎮

鄉鎮資源

區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以石灰岩、石膏居多,主要分布在水灣,五其,劉家莊等地方。當地對礦產資源的開採已經初具規模,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當然與此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區內有塘川工業區,有建材廠,炭化矽廠,水泥廠,青稞酒廠等一批現代化加工企業。
區內交通相當便利,有三條公路連同西寧到互助,寧互一級公路等高等級公路穿越整個區,促進了區內經濟發展。全區有完全中學一所,既互助縣第五中學,一所初級中學,雙樹中學。國小若干。

氣候概況

日照

塘川鎮地處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大氣稀薄,空氣乾潔,透明度好,雲量少,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消弱較少,所以,太陽輻射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521.7小時,年日照率為57%,強日照時間長,年輻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長期(4-8月)輻射量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輻射量的52.2%,這就彌補了高寒的缺點,冬不冷夏不熱。

氣溫

塘川鎮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也由於地形複雜,高差懸殊,熱量資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帶帶差異十分明顯,氣溫分布總的趨勢是由北往南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內北部及東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氣溫均在0℃以下;年中各月氣溫的變化又以春、秋最為劇烈,這期間月溫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溫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溫最為迅速,各地可達7.0℃-8.0℃。夏冬兩季的氣溫均較穩定,月際間變溫一般均小於3.0℃。川水、淺山地區3月份起氣溫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兩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遠鎮以下的淺山地區一般超過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縣年平均氣溫為3.4℃。各月平均氣溫日差14.4℃,各月平均氣溫年差25.4℃。

地溫

年平均為6.7℃,得月平均地面溫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為-9℃,地面極端最高溫度為58.7℃,地面極端最低溫度為-29.8℃。其中縣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區年平均溫度為4℃-6℃;中部淺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3℃-4℃;腦山、半腦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0℃-3℃;北部和東北部高山區(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

降水

互助縣地處內陸,一般降水不足。降水來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灣來的西南季風;其次是太平洋來的東南季風,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亞來的水汽。降水地區和季節,分布很不均勻,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穩定。每年以6、7、8、9四個月雨水較多,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兩個月降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區分,南部高丘陵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淺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腦山、半腦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區,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隨海拔增高而增加。蒸發量:全縣年平均蒸發量為1235.6毫米,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發量隨著氣溫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發量最大,5月份一般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來年1、2月份蒸發量最小,月平均蒸發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間。 濕度: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全縣年平均相對濕度較低,僅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為51-55%。5月份以後,隨著降水量的增加,相對濕度也隨著逐漸增大,到8、9月份為最高,一般為78-79%,到10月份以後,又逐漸下降。

霜期

春末夏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晚霜凍,夏末秋初出現的霜凍稱為早霜凍。蔡家堡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結束,南北相差一個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後相差一個月。各地晚、早霜出現的時間,大體與日均溫穩定通過10℃的初、終日相近,無霜期從南部的川水地區逐漸向北部的腦山地區縮短,南部可達140天左右,北部腦山區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沒有絕對無霜期。全縣無霜期歷年平均112天,最長是1975年,達133天,最短是1978年,僅為103天。早霜凍對川水、淺山地區影響不大,因為作物在早霜凍來臨之前多已成熟。但腦山、半腦山地區,熱量條件差,早霜凍出現較早,個別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現,這時的麥類作物正處於灌漿至乳熟階段,洋芋長薯塊時期,耐寒力較差,經不起零下1-2℃的低溫凍害,對腦山及半腦山淺山地區影響很大。

互助歷年風向以東北風為主,其次是西南風。歷年平均風速1.4米/秒。風以春季為多,四、五月份平均風速為1.7米/秒。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年平均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風日數達9天,最少的年份為1天。沙暴日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為2天。春季大風吹走表土,有時還颳走肥料和種子,夏秋季遇大風,造成農作物倒狀,危害農業生產。

名勝古蹟

古蹟有卡約文化總寨遺址,齊家文化、卡約文化大通苑遺址,總寨漢代墓群,汪家莊墓群,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清真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