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姆(物理學家)

塔姆(物理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父親是工程師。1917年投入俄國革命,但沒有正式參加共產黨。1918年畢業於國立莫斯科大學。 1958年12月10日 因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和蘇聯科學家切倫科夫、弗蘭克共同獲得第五十八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塔姆從事控制氫彈裂變的技術研究,以使這種聚為反應轉入和平套用。卒於莫斯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姆
  • 外文名:Igor Yevgenyevich Tamm
  • 出生地:俄國海參崴
  • 出生日期:1895年7月8日
  • 逝世日期:1971年4月12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國立莫斯科大學
  • 代表作品:《電學原理》《中子的磁矩》《中子與質子間的交換力》
研究成果,人物生平,英文翻譯,

研究成果

塔姆作為莫斯科大學的教授和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固體中漫射光的量子理論、光電效應、金屬以及熱核反應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均有研究,並取得重要的成果。隨著1932年中子的發現,他對原子核中的質子與中子的作用力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並於1934年發表了《中子與質子間的交換力》。1933年,他簡要地闡明了在半導體中電子表面態(塔姆能級)的存在。1934年他發表專題論文《中子的磁矩》。然而,他最為著名的工作還是對切倫科夫效應所作的理論解釋。1934年,切倫科夫發現了由γ射線轟擊半透明介質而發射出一種微弱的、淺藍色的輻射。塔姆與弗朗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種理論中,論述了這種輻射並不是由γ射線產生的,而是由於電子在介質中以大於光在介質中的速度運動時產生的。這種理論導致了對切倫科夫輻射的各種不同的套用,特別在核物理研究方面的套用尤為重要。由於他解釋切倫科夫效應的顯著成績,因此,塔姆教授於1958年同切倫科夫、弗朗克一起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塔姆還和曼德爾斯太姆(L·Mandelstam)教授共事20年以上(1920—1944),他們一起研究過量子力學中的時間與能量一之詞的不確定性。此外對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問題,塔姆教授也有“過專門的研究,1945年發表了《基本粒子相對論性相互作用》著作,他所解釋基本核粒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稱為塔姆方法,這也是很著名的。由於他對和平利用核能量感興趣,因而進行了熱核反應的研究,並於1950年提出熱核反應的控制方法。1963年,他在美國電視上發表了關於國際裁軍的呼籲,為世界和平事業作了有益的工作。塔姆教授也從事過經典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他所著的《電學原理》一書,很受我國物理工作者的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愛丁堡學習。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早期,他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研究了固體中光的色散問題。1924年以後,他執教於國立莫斯科大學,1927年獲得教授頭銜。1937年與弗蘭克一起對切倫科夫輻射現象進行了解釋。1950年,他建議利用“箍縮效應”,用磁場把熱電漿(帶電的原子碎片)控制在適當位置上。

人物生平

塔姆,蘇聯物理學家。1895年7月8日生於海參崴;1971年4月12日卒於莫斯科。塔姆是一個工程師的兒子,1918年畢業於國立莫斯科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愛丁堡學習。回到俄國後,他積極投入了1917年革命,但沒有正式參加共產黨。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早期,他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研究了固體中光的色散問題。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937年與弗蘭克一起對切倫科夫輻射現象進行了解釋。因此使他分享了195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塔姆從事控制氫彈裂變的技術研究,以使這種聚為反應轉入和平套用。1950年,他建議利用“箍縮效應”,用磁場把熱電漿(帶電的原子碎片)控制在適當位置上。 1924年以後,他執教於國立莫斯科大學,1927年獲得教授頭銜。

英文翻譯

Igor Yevgenyevich Tamm was born in Vladivostok on July 8, 1895, as the son of Evgenij Tamm, an engineer, and Olga Davydova. He graduated from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 1918, specializing in physics, and immediately commenced an academic career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He was progressively assistant, instructor, lecturer, and professor in charge of chairs, and he has taught in the Crimean and Moscow State Universities, in Poly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Physical Institutes, and in the J.M. Sverdlov Communist University. Tamm was awarded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ysico-Mathematical Sciences, and he has attained the academic rank of Professor. Since 1934, he has been in charge of the theoretical division of the P.N. Lebedev Institute of Physics of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his scientific activity was exercised by Prof. L. Mandelstam, under whose guidance he worked a number of years and with whom he was closely associated since 1920, when they me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up to the death of Prof. Mandelstam in 1944.
Tamm is an outstanding theoretical physicist, and his early researches were devoted to crystallo-optics and the quantum theory of diffused light in solid bodies.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quantum mechanics and he evolved a method for interpreting the interaction of nuclear particles. Together with I.M. Frank, he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diation of electrons moving through matter 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the Cerenkov effect), and the theory of showers in cosmic rays. He has also contributed towards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thermonuclear reactions. Resulting from his original researches, Tamm has written two important books, Relativistic Interac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1935) and On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Neutron (1938).
I. Tamm was elected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33, and in 1953 he became an Academician. He shared the 1946 State Prize with Vavilov, Cerenkov, and Frank, and is a Hero of Socialist Labour.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e Swedish Physical Societ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