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方

塌方

塌方,是指建築物、山體、路面、礦井在自然力非人為的情況下,出現塌陷下墜的自然現象。多數因地層結構不良,雨水沖刷或修築上的缺陷,道路,堤壩等旁邊的陡坡或坑道,隧道的頂部突然坍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塌方
  • 拼音:tā fāng
  • 別名:坍方
  • 種類:雨水塌方、地震塌方、施工塌方等
詞語解釋,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形成原理,塌方種類,處理措施,專家提示,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1) [cave in]∶塌陷或下落,尤指坑道頂部塌陷。
老礦塌方了。
(2) [landslide; landslip]∶斜坡上的岩石、土或人工堆積物在重力影響下迅速下滑。

引證解釋

指土石方塌落。道路、堤壩等旁邊的陡坡因風化、水浸、震動等影響或坑道、隧道、礦井的頂部因土質岩層鬆軟突然坍塌。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 老李頭 !你們那個工點,有幾個地方可能塌方。”
陳卓乾 《兩顆流彈》:“慢慢地公路出現了塌方,塌了的地方被農民開成菜地。”
塌方

形成原理

造成土壁塌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邊坡過陡,使土體穩定性不夠,而引起塌方現象。
2.雨水、地下水滲入基坑,使土體泡軟,重量增大及抗剪能力降低,這是造成塌方的主要原因。
3.基坑上邊邊緣附近大量堆土或停放機具、材料,或由於動荷載的作用,使土體中的剪力超過土體的抗剪強度。
4.土方開挖順序、方法因遵循“從上往下,分層開挖;開槽支撐,先撐後挖”的原則

塌方種類

塌方的種類主要有雨水塌方、地震塌方、施工塌方等。

處理措施

發生塌方後,急救的原則是首先救出遇險者。其次在塌方的救援過程中,常常會“再次塌方”傷及救援人員,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一、對全身被埋者的急救方法
塌方時造成人整體被淹埋,應立即組織力量進行救援。如不及時正確救治,可造成死亡。
當了解清楚被埋人的位置後,在接近傷者時,要防止搶救工具挖掘時的誤傷,儘量用手刨挖。在救險時,要注意傷員附近的房架、斷牆、磚瓦等情況,防止挖時倒塌。
二、塌方後對受傷者的急救
對塌方受傷的急救方法如下:
1、迅速救出傷員;
2、救出現場時,搬動要細心,嚴禁拖拉傷員而加重傷情;
3、清除口腔、鼻腔泥沙、痰液等雜物,對呼吸困難者或呼吸停止者,做人工呼吸;大出血傷員須止血;骨折者就地固定後運送。頸椎骨折者搬運時需一人扶住傷員頭部並稍加牽引,同時頭部兩側放沙袋固定;
4、傷員清醒後餵少量鹽開水;
5、送醫院急救。
傷員意識不清、不省人事、煩躁、出冷汗、面色蒼白、肢體發涼、脈細而弱、呼吸微弱或困難,均表示病情危重,需立即現場救護後就近送醫療機構。
發現或懷疑有脊柱骨折時,搬動應十分小心,防止脊柱彎曲和扭轉,以免加重傷情。搬運時,切忌使用軟擔架,嚴禁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搬動,此種方法最易造成脊髓損傷,以致終身截癱。正確的做法是,由3~4人托扶傷員的頭部、背部、臀部、腿部,抬平放在平板上,然後用布帶將傷員固定後搬送。
對開放性外傷,傷口出血時,可用加壓包紮法止血。如無敷料可用較乾淨的毛巾或襯衣將傷口紮緊,對小的表淺傷口,則不宜用藥,因塗藥後影響觀察傷情和正確的治療。
三、塌方後急救的注意事項
1、救出傷員後,被擠壓的傷肢應避免活動,對能行走的傷員要限制活動,傷肢不應抬高,也不應熱敷或按摩。
2、根據情況,如傷肢需要固定者不要用石膏管型或夾板綑紮,一般稍加固定限制活動即可。肢體嚴禁用加壓包紮或止血帶。
3、傷員口渴者可給予鹼性飲料,以防止酸中毒,防止肌紅蛋白與酸性尿液作用後在腎小管中沉積。不能口服者,一般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或平衡鹽液。根據檢查也可輸入碳酸氫鈉溶液。
4、對傷肢的進一步處理應由醫生定奪。
5、呼吸停止者,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在病人鼻翼下端捏閉鼻孔,搶救者首先緩慢地向傷者吹氣兩口,以擴展其萎縮的肺臟。搶救者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病人的嘴,用力向病人口內吹氣,直至病人胸部上抬。一次吹氣完畢後,立即與病人口部脫離,輕輕抬起頭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放鬆捏鼻的手,以便病人從鼻孔呼氣,此時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氣流從口鼻排出。
6、心跳停止者,實行胸外心臟按壓。搶救者跪(或站)在病人左側,先向病人口對口吹幾口氣,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並得到氧氣。用手握拳猛擊病人心前區1~2下,拳擊可產生微量電流,使心臟恢復跳動。按壓次數:成人每分鐘80~100次;兒童每分鐘100次;嬰兒每分鐘120次。
7、搬運傷員要穩,避免顛簸和扭曲。有條件時及早輸血、輸液。

專家提示

搶救塌方受傷者的正確方法:立即挖出傷員,注意不要再度受傷,動作要輕、準、快,不要強行拉扯。如全部被埋應儘快將傷者的頭部首先暴露出來,清理口鼻泥土砂石、血塊,松解衣帶,以利呼吸。使傷員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誤服嘔吐物;傷口出血時套用布條止血和淨水沖洗傷口,用乾淨毛巾包紮好以防感染;骨折時要用夾板或代用品固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