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村

堂子村

堂子村位於水滸的發源地水泊梁山境內,北宋年間宋氏家人遷居於此,自命村名為宋家村,後更名為宋道仁義堂。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張氏祖于山西洪洞縣仙鶴鵲遷此,張氏家族日趨興旺,遂更名為堂子上村,經多年的演變,今名為堂子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堂子村
  • 外文名稱:Tangzi Village
  • 別名:堂子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山東
  • 下轄地區:無
  • 政府駐地:村委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2614
  • 地理位置:中國山東
  • 面積:0.365平方公里
  • 人口:1712人,428戶。(截至2017年)
  • 方言:官話大區(北方方言)-中原官話-兗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水泊梁山風景名勝區
  • 機場:濟寧曲阜機場
  • 火車站:梁山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H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耕地面積,人口數量,村集體收入,榮譽稱號,村情簡介,村名由來,新農村建設,堂子村英雄人物,張氏族譜,民間故事,上馬台和下馬台的由來,大石龜的傳說,磚窯為啥不燒了,民俗文化,實用信息,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山東省梁山縣拳鋪鎮堂子村,位於馳名中外的水滸發源地水泊梁山境內,東距濟廣高速梁山收費站3.7公里,南緊靠省道337濟梁公路,西北距水泊梁山遺址風景區16.6公里,東北距京杭大運河2.5公里。東南距濟寧市區50公里。

耕地面積

1485畝(截至2006年)
1460畝(截至2017年)

人口數量

1758人,539戶 (截至2012年)
1712人,428戶(截至2017年)

村集體收入

11萬元(截至2017年)

榮譽稱號

2017年山東省省級文明村鎮

村情簡介

堂子村位於水滸的發源地水泊梁山境內,北宋年間宋氏家人遷居於此,自命村名為宋家村,後更名為宋道仁義堂。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張氏祖於由山西洪洞縣仙鶴鵲遷此,張氏家族日趨興旺,遂更名為堂子上村,經多年的演變,今名為堂子村。
堂子村行政隸屬梁山縣徐集鎮,2008年6月徐集鎮併入拳鋪鎮,今堂子村行政隸屬拳鋪鎮。拳鋪鎮堂子村現有人口1758人,539戶。堂子村村民今以張姓最多,另有賈姓16人,緒性8人,耿姓4人。村內各姓未建家廟或祠堂。
省道S337線從堂子村轄地穿過,S337線以南為耕種地,現劃為工業園區,是國內著名的“掛車之鄉”;S337以北為宅基地居住區。堂子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村莊規劃較為整齊,南北大街3條,東西大街5條,全部進行了硬化,街道兩旁安裝了路燈,進行了綠化,栽植了柿子樹和觀賞樹。村文化大院占地832平方米,建築面積307平方米。新建了村級國小、幼稚園,安置了健身器材。
由於文革破壞、村莊規劃等多方面原因,堂子村村內歷史遺蹟、遺物較少,現僅存清代康熙年間上馬台1個(現立於盛鑫集團專用車有限公司門前)、原三官廟東大石龜(現只有龜背露出地面)1隻。但該村民間故事、傳說較多。

堂子人口密度較大。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5℃,降雨量601毫米,無霜期205天,適宜糧、棉、油、萊、果等多種植物生長。農作物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地瓜、穀子、棉花、蔬菜為主,畜禽有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等,林果有楊、柳、槐、榆、椿、泡桐、桃、杏、梨、蘋果、柿、棗等,水產品有魚、蝦、蟹、甲魚等。

村名由來

在北宋年間,梁山周圍地勢低洼,水漫四野,沼澤隨處可見,唯梁山東南處有東西走向的高地叫金線嶺,在這中間最高處就是有名的梁山好漢晾曬盔甲的地方,又叫曬甲林。當時有外來者宋氏祖遷居曬甲林東三里的地方,自命村名為宋家村。
宋氏家人勤勞能幹,生活富足,一些年後,人丁興旺,積累了許多財富。有一年,由於黃河決堤,黃水淹了兩岸的大面積良田,造成很多人鬧饑荒,當有逃荒者來到宋家村時,村里人們都熱情相待,慷慨相濟,並留落難者住上一段時間。
後有花氏家人逃荒至此,這家人中有一吃奶嬰兒,其母親由於身患疾病而暴死於宋家村。村里人見此狀況,深表同情,出資將亡者葬於本村東南。嬰兒由一村民餵養,花氏家人也就留居宋家村了。宋氏家人給花氏一些田地,並建了房屋,二姓形同一家。多年後,那位嬰兒長大成人,考取了功名,到了京城做官,並把他的經歷和宋氏的恩惠稟呈朝廷,朝廷甚為感動,下了聖旨。為了感恩於宋氏家人對花氏的幫助和對他本人的哺育,一天,他騎著大馬,前面鑼鼓鳴道,威風凜凜來到宋家村口,翻身下馬,步行而入村中,召集老幼村人,言表思情,並宣告朝廷聖旨,為村民的善行義舉刻碑頌德,並將宋家村更名為宋道仁義堂。
花氏朝廷命官,暮年榮歸故里,仙逝後葬於村東南一里處,曰花家林,朝廷為表其功德,在塋墓前立碑,豎旗桿,並立有石馬、石丞相、石傭人等。若干年後,此地由於戰亂和疾患等原因致使人煙稀少,大面積田地荒蕪。
明初開始大遷民於此,也就在這次大遷民中,張氏祖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山西洪洞縣仙鶴鵲遷此,與宋氏、花氏同處一村。後來宋氏、花氏人丁漸衰,加之部分外遷,兩姓在村中不復存在。張氏家族日趨興旺,遂更名為堂子上村,經多年的演變,今名為堂子村。

新農村建設

拳鋪鎮堂子村以“合力共建生態宜居家園”為總目標,緊緊圍繞“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具體目標,凝心聚力,著力打造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淨、民眾滿意的美麗鄉村。
科學編制規劃,譜寫美麗藍圖。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實施意見,聘請天津大學規劃設計院進行了高起點科學編制規劃。結合村莊實際,大力開展“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淨化”,健全文化活動廣場、文化大院設施,著重突出生態文明,打造“宜居、宜樂”的美麗鄉村。
選擇合適抓手,大力實施綠化。以實施村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淨化”為突破口,下大力氣,真抓實幹,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打造綠化示範村為契機,大力實施綠化工程,對門前房後綠化、庭院綠化、村巷道路兩側進行綠化,栽植綠化苗木,實現綠化全覆蓋的目標。
探索自治模式,引導民眾參與。深入做好美麗鄉村建設宣傳教育,把環境衛生的維護和管理寫入村規民約,探索建立"百姓幫百姓、百姓管百姓、百姓評百姓"的自治模式,推動鄉村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開展。注重引導動員廣大民眾以主人翁意識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共同改善環境、美化家園。
近年來,拳鋪鎮堂子村“村兩委”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充分發揮瀕臨337省道區位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賓館餐飲等第三產業,實現了全村經濟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
一、宣傳動員,提高民眾積極性。為徹底改善民眾生活居住環境,該村按照環境衛生整治工作要求,通過各種會議、村頭大喇叭、宣傳單等方式,動員全村民眾積極參與,使全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二、多方籌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該村多方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全村68條街道、胡同全部進行了硬化,全長8000多米;投資8萬元鋪設路沿石3000米;投資20萬元,建設了占地面積832平方米,建築面積307平方米的文化大院;施工建設了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完成了50餘畝的坑塘改造。
三、加大投入,打造綠化示範村。該村在胡同、空隙地栽植榕花樹1000棵,國槐600棵,坑塘和出入村道路栽植垂柳300棵,圍村林和連線線栽植楊樹1000餘棵,補植柿子樹、海棠、紅葉思楠等260餘棵,補植灌木80餘平方,草皮綠化6800平方米。
四、鞏固成果,建立保障機制。該村建立了日常保潔監督機制,招聘了2名保潔員,並配備了服裝、垃圾桶、人力垃圾車,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從根本上改變了村莊髒亂現象,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堂子村英雄人物

張兆章
張兆章(1909-1941年),徐集鎮堂子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汶上縣八區橋北鄉鄉長,汶上縣抗日基幹大隊大隊長等職。1940年,汶上縣境大部淪陷。由於敵人封鎖嚴謹,機關、部隊的供應極為困難,縣委決定派張兆章到橋北一帶發動民眾參軍和籌借糧款。是年冬,他被捕後,趁敵不備逃出。1941年1月,堂子村地主張兆典、張兆禮與偽村長張志汶,勾結漢奸土匪劉金生,趁張兆章去蔡林村執行任務之機,將其抓捕,敵人軟硬兼施,迫其投降,均遭到嚴詞痛斥。敵人把他吊在屋樑上嚴刑拷打,並割掉一隻耳朵,他始終堅貞不屈。26日夜,敵人殘酷將其殺害,時年32歲。

張氏族譜

堂子村張氏族譜序:
族有譜如國之有史,國無史何以知興衰而鑒先後,族無譜何以彰祖德而別宗派。
始祖諱成,籍屬山西洪洞縣仙鶴鵲。明初洪武十四年遷於山東汶邑運河西宋道人堂,傳二世祖一人公讓,承祧至三世祖三支,長祖諱敬,次祖諱忠,三祖諱貴,敬祖逾越運河東,遷於東平州城東南,二十里舖迤東,東原楊柳莊,即今大楊莊,名下添一先字曰:敬先。忠祖遠遷河南儀封縣東門裡,俱另有支派。惟吾貴祖守原地安居,為吾本支始祖也。嗣後生齒,繁庶枝葉,蔓及梁山,密居本土,散居外村,更有遠涉千里之外者。吾張氏不但人丁旺盛,而且英賢濟濟。明清兩代固有名宦達人,而今仍是人才輩出,此皆吾始祖之積德和遺澤之所致。自始祖遷居以來,歷時六百餘載,如不多次聯屬,年歲久遠,何以昭示後人?本源莫喻,有忘祖而隸於他族者也,有冒族而附於吾宗者,紊序亂宗,莫此為甚,故此譜不可不修也。
   自三世分支,吾貴祖支派修譜較疏,敬祖支派每次修譜,皆同吾貴祖支派會議。吾祖從始祖諱成至十五世命名隨意,自十六世兩支派間命名相同,定以:方、汝、之、昭、衍五字為例,自二十一世定以:振、清、淑、繼、光五字為例,為避先人名諱,吾支族將命名中之“光”字改成“良”字,自二十五世後定以:立、道、樹、培、廣五字為例,自三十世後定以:祥、開、運、會、長五字為例。本次續譜,族間命名自三十五世後定以:勤、朴、剛、毅、勇,世、傳、續、久、昌十字為例,族譜寡修,宗序昭然。
一九八七年,吾族祖衍春、衍榮、衍詩、衍府、衍松召族會議,商議修譜,各支派無不贊成,族情振奮,踴躍獻資,組織人員,分工合作,考祖塋碑陰之所志,質諸先人以來之所傳,查閱各支派譜本之所載,外居者必究明遷於何年,宅於何所,各支花名數月匯齊。貴族而下分為四支,長支諱茂,次支諱廣,三支諱海,四支諱深,以次而序,是以父子祖孫相承相繼,支派雖繁,條理不紊,展卷視之,秩然有序。此譜上以明先人之派,下以啟來世之緒,使支幹相屬。子孫雖多,居住雖遠,展視此譜,實示一脈所傳,雖百世猶如一家。望吾族人上紀先人,下教子孫,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為國出力,為族爭光,使吾張氏家族世代興旺,河本不才,幸虧吾族祖衍坦(住小楊莊)、衍奎指教,始成此序。
堂子村二十二世清河沐手敬序
公元一九八八年春歲次戊辰穀旦
吾族從始祖至十五世命名隨意,自十六世,族間統一命名定以:
方汝之昭衍 振清淑繼良
立道樹培廣 祥開運會長
勤樸剛毅勇 世傳續久昌

民間故事

上馬台和下馬台的由來

康熙年間,堂子村西門處住著一戶人家,是張氏十一世張廷月,字天角,在他家黑漆大門兩旁各立一塊上馬台和下馬台。關於這兩塊上馬台和下馬台的由來,要從一個故事說起。上馬台1上馬台1圖冊 在堂子村西南十五里處有一個方廟村,此村有一集市和廟會。當時某冬日的一天是方廟廟會,方圓一、二十里的鄉鄰都去那裡趕廟會。這天天氣很好,張廷月約同村幾個人一起去趕廟會,會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賣什麼的都有。當張廷月走到一包子鋪前,看到店主正痛打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打的孩子嗷嗷直叫。張廷月為人善良,見此情景,頓生同情之心,便上前去問緣由,店主說是不知哪裡來的小孩偷包子吃。張廷月二話沒說,掏出錢來付給店主,並買了幾個包子給孩子吃。待孩子吃飽後便問他為什麼偷人家的包子?孩子說是隨家人從黃河北來此逃荒要飯,由於疏忽大意,與家人走散,身上沒有錢,年齡小,又怕生,再加上肚子餓得慌,不得已拿了人家的包子吃,遭此毒打。張廷月聽後,更加憐憫起孩子來,便帶孩子一同回家,管孩子吃穿住。就這樣孩子在張廷月家住了好長時間,終有一天,孩子的家人找來了,見到孩子被收留,其父母向張廷月下跪謝恩,不幾日,孩子便隨其父母走了。 多年後,那孩子苦讀經書,考取了朝廷命官,先被派遣做了東平州的撫府,治理當地朝政。當時東平本地有一店鋪大戶,非常富有,上馬台2上馬台2圖冊財大氣粗,可他憑藉勢力強大,從不交稅賦,這個新官為政清廉,從嚴治理,將這大戶主人捉拿歸案,罪該重刑。當地紳士名人都去說情保人,而這新官說,別說你們來說情了,就算是堂子村的張天角來了也沒用。眾人聽後,面面相覷,經多方打聽,找到了堂子村張天角就是張廷月的家。來者走到張廷月面前便下跪磕頭,張廷月急忙扶起問上馬台3上馬台3圖冊 兩年後,新官回到京城做官,念及當年張廷月對自己的恩惠,便加封老人,於是派清官彭鵬辦理此事,就在張廷月大門旁立了上、下馬台,門上面掛著彭鵬大印,大門後放著紅黑木棍。朝廷官員人等至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違者可用紅黑木棍嚴打。 有一天,一個外村人從堂子東門跑進村里呼喊救命,後面有兩個人手拿木棍、鐵叉在追。這時恰好張廷月正站在大門前,那人前來求救,張廷月對那人說就藏在大門後吧!等兩人追到跟前,問張廷月見那人了嗎,張廷月說那人就在大門後面,門後藏的那人聽上馬台4上馬台4了後嚇得面如土色,癱倒在地。追的那兩人便要進門抓人,張廷月卻說,你們抬頭看看門上面掛的是什麼,那兩人一看是彭鵬的大印,便立刻堆起笑臉說,您老人家裡不會藏有壞人的,說完轉身就走了。由此可看出張廷月在當時是非常受人敬重的。

大石龜的傳說

在堂子村東北角有一座三官廟,廟的東面有一個由巨石刻制的贔屓(bi,xi),就是人們所說的大石龜。說它是石龜,也只能說是個不成器的石龜,它沒有刻制完,背上是毛碴,長長的脖子伸著,有頭有嘴,但沒有兩眼。它頭朝東方,體長有三米多,身寬一米多,也不知什麼年代工匠們是何原因沒將它刻制完好而放於此處。時間一長,它就成了神靈,作起惡來。埋入土中的大石龜埋入土中的大石龜圖冊 在石龜的前面有一個小坑,坑裡有水,坑東是一條路。一天,有一趕集賣菜的推著小車路過此處,恰巧,車旁掛著的秤砣掉了下來,骨碌碌滾到了坑裡,竟然飄在水面上而不下沉。那人驚呆了,也不敢下去撿秤砣,趕忙回家,帶來香、供品,對著石龜念叨一番,那秤砣才突然沉下去了。過去人們運載東西,當木輪大車拉著東西路過此處時,不是車走不動,就是車軸斷裂,人們知道就是那個石龜在作怪,後來,當有車走不動時,就往石龜嘴裡抹一些油,石龜吃了油,大車就能安然無恙地走了。更有甚者,在一個夏季的某天中午,這個石龜變身為鄰村北張村的一個老頭,跑到某戶家中調戲人家兒媳婦。兒媳婦大聲喊人,便把老頭兒嚇得突然消失了。當在田間鋤地的這家老頭兒和他的兒子回家聽說此事後,便覺得不可思議,請算命先生算了算,算命先生說是堂子廟旁的石龜作的惡,於是這家人便召集鄉里眾人來找石龜算賬,見其身軀巨大,也拿它沒辦法,無奈只好將對著北張村的龜頭向東南方向調了一下。就這一調龜頭,正好對著東南方的吳樓村,從此,吳樓村倒了霉,村內常有年輕人淹死、摔死、被大車碾死等不幸事件發生,算命先生也說是這大石龜惹的禍,於是村里人們又將龜頭調向南方對著徐集村,這下徐集村又倒霉了,接二連三死了幾個年輕人,這又是石龜作的惡。徐集村民氣憤之下,夜裡來了許多人,在石龜前挖了一個大坑,將石龜頭朝下掀如坑中,並砸掉尾巴,把石龜埋掉了。 從這以後,四鄰村莊得以平靜安寧,這個作惡多端的石龜也落了個這樣的下場,至今石龜還在地面上露著龜腚呢。
土中的大石龜土中的大石龜

磚窯為啥不燒了

清朝道光年間,在堂子村東北角建有一個土窯,多年來一直燒制青磚。直到光緒年間,五十多年過去了,磚窯依舊在燒,青煙時常冒起,十分興盛。有一年,地處堂子村東南三百多里的臨沂,有一大富戶的主人經常心疼,並且院外井裡往外冒煙。於是這家主人便找來一算命先生為自己算命。先生說,在梁山東南三十多里,有個叫堂子的村莊在燒磚窯,那邊一燒窯,你就心疼,井裡就冒煙。主人問先生有什麼破解的方法,先生說除非不讓他們燒窯。怎么不讓他們燒呢?先生說,你們家有的是錢,你可以買下窯來,然後把窯停了,你的病自然也就好了。這家主人信了先生的話,真的從臨沂趕到堂子,把磚窯買了下來,奇怪的是,窯停了,主人的心疼病也好了。
多年過去了,由於臨沂離堂子遠,沒人來問津窯的事,堂子村里人覺得窯閒著也怪可惜的,便又點火燒起磚來。這一燒窯,臨沂的主人又心疼了,便又找來算命先生,一算,說是堂子的窯又點火了。主人問先生,這回有什麼辦法嗎?先生說,堂子窯一點火,你的井裡就冒煙,這時你就往井裡潑水,那邊的火就被澆滅了,他們點不著火,自然就不燒了。此招真是管用,從此,堂子的磚窯就不能再燒了。
(張振珠口述張振肖蒐集整理 陳克啟修改)

民俗文化

堂子村受梁山文化的影響,村民喜歡聽傳統水滸說唱形式的山東快書、蓮花落,戲曲主要聽山東棗梆、河南豫劇。村民娛樂的形式有秧歌隊、鑼鼓隊,在附近的十里八鄉已經小有名氣。民間的娛樂習俗有鬥雞、斗羊、鬥狗、狗攆兔等。
堂子村村民比較重視過年過節的習俗:臘月廿三祭灶節,送灶王爺上天(農村灶台旁貼的灶王爺神畫像),這一天也成為小年。臘月廿七到鎮上趕廟會,在廟會上能一站式辦理年貨,並能感受濃濃的年味氛圍。年三十早上要趕在中午前貼好新春聯,午飯後已婚和未婚的男子都要到陵地祭拜先人,燒紙錢、祭酒、鳴炮、磕頭,全村出動,鞭炮齊鳴,陣勢相當壯觀。大年初一凌晨四五點就吃完餃子,除了未婚的女子之外,已過門的媳婦、未婚和已婚的男子開始向村裡的長輩以作揖磕頭的形式拜年。大年初二以後開始串親戚拜年,一般將重要的親戚放在前面去拜訪,初二去姥姥家或丈母娘家,初三姑家姨家,初四仁兄弟朋友家。

實用信息

郵政編碼 272614
電話區號 0537
經緯度 E116.185° N35.70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