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研究

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研究

《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研究》是2016年5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項聰。

基本介紹

  • 書名: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研究
  • 作者:項聰
  • ISBN:9787562349419
  • 頁數:204頁
  • 定價:36.00
  •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5月
  • 裝幀:簡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1
  • 責任編輯:周芹
  • 字數:24.0萬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研究以“工程教育工程性和創新性缺位”為問題導向,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巨觀層面的工程教育困境出發,逐步深入到微觀層面,依次剖析“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的模式創新、過程模型、內在機理、影響因素、基本特徵。以此為基礎,提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對策。

作者簡介

項聰,教育博士,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工作。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主持或參與省級教改項目7項。以第壹作者身份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高教探索》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圖書目錄

1緒論
1.1問題的緣起
1.1.1工程教育面臨的困境
1.1.2問題的提出
1.2研究的意義
1.2.1進一步豐富工程學習機制研究領域的內容
1.2.2有助於指導高校工程人才培養實踐
1.2.3有助於工程教學模式轉變
1.3核心概念界定
1.3.1設計
1.3.2工程設計
1.3.3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
1.3.4工程師
1.3.5工程教育
1.4文獻綜述
1.4.1關於工程設計的文獻綜述
1.4.2關於“基於設計的學習”文獻綜述
1.4.3文獻述評
1.5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研究思路
1.5.2研究方法
2設計範式:工程教育的應然選擇
2.1科學主義範式下的工程教育困境
2.1.1在教育價值取向方面偏重工具理性
2.1.2在知識觀方面崇尚科學知識
2.1.3在工程教學方面注重主客體關係
2.2工程設計的解構
2.2.1作為過程的設計
2.2.2作為活動的設計
2.2.3作為方案的設計
2.3設計範式對工程教育發展的深刻意義
2.3.1價值取向:培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兼備的工程師
2.3.2知識觀:建立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三元論
2.3.3工程教學:注重主體間性
2.4本章小結
3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模式變遷與理論闡釋
3.1學徒模式
3.1.1“學徒模式”的基本內涵
3.1.2“學徒模式”的理論闡釋:基於自然主義發展理論
3.1.3“學徒模式”的優劣評述
3.2傳播模式
3.2.1“傳播模式”的基本內涵
3.2.2“傳播模式”的理論闡釋:基於行為主義發展理論
3.2.3“傳播模式”的優劣評述
3.3反思模式
3.3.1“反思模式”的基本內涵
3.3.2“反思模式”的理論闡釋:基於認知主義發展理論
3.3.3“反思模式”的優劣評述
3.4共同體模式
3.4.1“共同體模式”的基本內涵
3.4.2“共同體模式”的理論闡釋:基於情境主義發展理論
3.4.3“共同體模式”的優劣評述
3.5本章小結
4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案例研究(1)
4.1華南理工大學工程教育發展概況
4.1.1學校概況
4.1.2學校工程教育發展概況
4.2案例一:基於“中國傳統瓦屋屋頂結構最佳化設計”的工程學習
4.2.1案例背景
4.2.2學習過程
4.2.3學習效果
4.2.4案例分析
4.3案例二:基於“高效煙氣脫硫液包氣霧化噴嘴開發”的工程學習
4.3.1案例背景
4.3.2學習過程
4.3.3學習效果
4.3.4案例分析
4.4案例三:基於“環保聚乙烯醇—聚氨酯高吸水海綿開發”的工程學習
4.4.1案例背景
4.4.2學習過程
4.4.3學習效果
4.4.4案例分析
4.5本章小結
5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案例研究(2)
5.1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過程模型
5.1.1核心要素的共同特徵
5.1.2“共同體模式”下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過程模型
5.2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內在機理
5.2.1知識轉化及創生過程
5.2.2工程問題解決能力發展過程
5.2.3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工程專長最佳發展通道
5.3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影響因素
5.3.1調查對象
5.3.2研究工具
5.3.3研究程式
5.3.4結果與分析
5.4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基本特徵
5.5本章小結
6工程教育改革對策:走向設計範式
6.1課程體系:從直線式結構走向螺旋式結構
6.1.1工程教育課程體系的“螺旋式結構”
6.1.2“螺旋式結構”課程體系的建設策略
6.2學習環境:從學校課堂走向實踐共同體
6.2.1工程教育需要校外學習環境
6.2.2高校構建實踐共同體的策略
6.3師生關係:從單向傳授走向對話共享
6.3.1學習的本質
6.3.2面向對話共享的師生關係創建策略
6.4學習評價:從靜態評價走向動態評價
6.4.1EE—CMM模型
6.4.2基於EE—CMM模型的動態評價
6.5本章小結
7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工程人才培養質量規格”調查問卷
附錄2“基於設計的工程學習”影響因素調查問卷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