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三重螺旋創新理論模型的創新體系研究

基於三重螺旋創新理論模型的創新體系研究

《基於三重螺旋創新理論模型的創新體系研究》是2010年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學軍。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摘要,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版 次:1頁 數:251字 數:218000
印刷時間:2010-12-1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摘要

本書內容包括:三重螺旋創新模型的理論綜述、三重螺旋模型的創新動力機制、三重螺旋模型的創新傳播與套用機制、三重螺旋創新的生態環境、三重螺旋的創新政策體系等。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這個發展的代價是巨大的。它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且出賣的是廉價的勞動力,這實際上是不可能持續的發展模式。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廣東外向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我們深深感受到廣東經濟轉型、提升廣東產業結構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要保持廣東乃至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改革開放後,我國一直比較重視創新,但是在創新中,政府、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企業界之間各行其是,無法形成創新的合力,造成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弱、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成果轉化率低、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等被動局面。本書套用三重螺旋理論分析我國的創新體系,從創新的動力、創新的傳播、創新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對創新進行全面的考察,一方面深化了三重螺旋的創新理論,另一方面把國外先進的創新思想與中國的創新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提出了以“官產學”代替“產學研”,變革我國的創新指導思想,還建議創建我國創新集團,這對我國的創新體系的建設有一定的啟示。
本書是林學軍同志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的。林學軍同志曾經是一名守衛南海的水兵,後到暨南大學從事行政、教學工作,他這種經歷能考上博士實屬不易。在攻讀博士期間,他還擔負了繁重的教學任務。但是,作為導師的我沒有放鬆對他的要求,我認為博士論文是將來工作安身立命之本,要求其對論文的主題、結構、思路進行過三次大的修改,直至基本符合要求,才準予開題。開題後又經歷三次重大修改才允許他參加論文答辯。林學軍同志從定下研究方向開始,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認真鑽研創新理論,並利用假期深入上海、廣州、深圳、珠海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行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力求論文既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又能結合中國的創新實際。本論文在論文答辯會上受到有關專家的好評,是一篇理論聯繫實際、餚現實意義的力作。
希望我的其他學生也能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風,潛心鑽研,不斷攀登科學高峰。同時,也向同行推薦這部新作品,願創新理論促進我國創新活動深入發展。

作者簡介

林學軍。男,福建省平和縣人,經濟學博士,副研究員。現任教於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研究方向為知識經濟與經濟成長。曾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教材一部,主持廣州市天河區“建設創新型城區的戰略構想”課題,參與國務院僑辦“我國新創僑資企業持續成長與僑務政策研究”青年課題。

目錄

1 導論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的框架及主要內容
1.4 創新之處及研究方法
2 三重螺旋創新模型的理論綜述
2.1 倫德爾和納爾遜的國家創新體系及其他創新理論
2.2 埃茨科維茲和雷德斯多夫的“三重螺旋”理論
3 三重螺旋模型的創新動力機制
3.1 創新的市場吸引力:生產者一用戶關係
3.2 創新的科技推進力
3.3 創新的公眾力量
3.4 三重螺旋的創新動力
3.5 我國創新動力的現狀
3.6 提高我國創新動力的策略
4 三重螺旋模型的創新傳播與套用機制
4.1 傳統的創新傳播機制
4.2 三重螺旋的創新傳播與套用機制
4.3 我國創新傳播與套用存在的問題
4.4 改進我國創新傳播與套用的策略
5 三重螺旋創新的生態環境
5.1 創新的組織者——政府
5.2 創新的主力軍——學習型企
5.3 創新的先鋒隊——研究型的高等學校
5.4 三重螺旋的官產學創新生態環境
6 三重螺旋的創新政策體系
6.1 已開發國家保證官產學緊密結合的制度
6.2 我國保證官產學結合的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
6.3 以三重螺旋模式加強官產學緊密協作的政策與法律框架
7 三重螺旋的創新組織
8 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三重螺旋模型案例研究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建設創新型高新區調研表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