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決定論模型

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解釋,我們的助人行為是因為我們天生就是這樣的,人類的助人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都是由遺傳先天決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因決定論模型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基因決定論模型,

基因決定論模型

基因決定論模型,該模型認為我們的助人行為是由被進化的遺傳特性所決定的,因為他們會增強基因傳遞至下—代的可能性。
一些理論家猜測,我們幫助他人是因為助人行為能促進我們物種的進化和我們遺傳基因的延續。研究表明基因“自私地”要求被傳遞來促進物種生存。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基因創造了個體有機體中的無私行為。這種想法並只是強調遺傳是我們多樣的助人動機的來源。這個理論的根本出發點是,基因為了其自身的傳播和繁衍而影響人類的行為。
Archer(1991)闡述了社會生物理論是如何建立在自然選擇概念的基礎上的。就像人的身體特徵一樣,許多行為特徵也被認為是建立在基因的基礎上。在每一種情況下,特徵通過進化“選擇”出來,這種進化完全是基於能否促進基因繁衍。個體的唯一“目標”就是無意識地確保他或她的基因能夠傳遞到下一代。任何能夠促進這一目標的身體和行為特徵都更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表現出來,而那些妨礙基因傳遞或者與之無關的特徵則會被弱化。
這個理論也包含了親緣選擇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幫助親屬的傾向,人們甚至願意為親屬作出很大犧牲。這種行為支持了和他們在基因上密切關聯的親屬們的成功繁殖。
親社會行為部分依賴於受害者與旁觀者之間的相似性。對不同物種的研究發現,在兩個不同的生物體之間基因相似性越大,它們在遭遇困境時彼此幫助的可能性也越大。進化理論家假設親社會行為來源於“自私基因”。也就是說,個體 A與個體 B越相似,他們的基因也就越相似。如果是這樣的話,當 A幫助B時,A的部分基因仍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表現出來,即使A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死亡。一般而言,每個有機體的基因“適切性”要求這個有機體能夠活得足夠長,以便於繁殖或者強化另一個與自己相似的個體的繁殖幾率。
總之,遺傳決定論模型認為,親社會行為受自然選擇影響。親社會行為增加了基因傳遞到下一代的機率。結果,這些行為變成了我們生理遺傳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