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德酒

培德酒工藝獨特,別具風味。它以培德場泉水和優質高粱整粒浸泡,常溫蒸煮,特製小曲糧化,加酒醅低溫發酵8—10天,純錫鍋清蒸得酒,壇儲半年以上。其酒色清透明,甘潤柔和,尾淨回甜,屬清香型小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培德酒
  • 原料:泉水和優質高粱
  • 類型:清香型小酒
  • 性狀:酒色清透明,甘潤柔和
培酒史源,培德酒覽,培德酒發展,培德酒輝煌,培德酒現狀,

培酒史源

資陽成都遠郊縣,西漢王褒跑上去留下鬧酒文字。中唐,成都府年年進貢劍南生春酒。806年,李肇《唐國史補》“酒則有劍南之燒春”,834年雍陶詩:“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資陽酒池勝地有倆:東郊寶台山、東南兩截山,唐名水欄街、月山,出孝子,產佳釀,留香《唐書》《宋史》。1064年,范祖禹《資州路月山亭》:“茲亭雖非匹,山水頗秀髮。”1096年,他保薦孝子任資州助教。1175年,鄭維道刻周敦頤《太極圖》於唐顏真卿撰書《放生池》碑陰,碑在雁江東渡水欄街。1410年,善下鄉創建伍隍廟,興伍隍場,1669年重修。 1725年,修萬壽廟,有萬壽場。清初,羅氏卜宅伍隍場邵家坪高屋基,得天獨厚,飲伍市乾酒(培德酒),家有壽根,甲子一周,家無喪亡,荊溪菊水,瓊崖雞窠,培江山磅礴之氣。1892年,知縣王樹柟資陽酒後詩“黃雞滿地秋禾熟,襦褲童謠可意聽”,比白居易“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親民多了。伍隍場簡稱伍市,是資陽東南與資州、普州物資集散地,隋唐五代為月山縣地盤。場周圍百餘平方公里,山多石厚,土層較薄,雨量適中,宜種高粱,富含澱粉,易於發酵,一經分餾,極易提取乙醇。北宋在這裡設立酒務,負責酒類專賣,年收稅萬餘貫,南宋更多。清初禁酒,資陽移民新來,政策放寬,大種牛心、翻山釣、大矮子、二矮子、三矮子高粱,釀造業東山再起。羅明萱《伍市乾酒今昔》錄民謠:“天荒荒,地黃黃,禿嶺窮山數伍隍(當時培德由伍隍管轄)。東山忙,西山忙,天干無雨點高粱。朝無糧,夜無糧,高粱換酒解愁腸。
”約莫1790年,培德酒為人熟知,大移民與老川人後裔角逐競技,眾香國里托出譚、葛等家槽坊,更是乾酒冠冕,入貢朝廷。同治年間,場東20里鄒家祠魏姓槽坊興起,歷傳5世到民末。民間習稱燒酒,《死水微瀾》稱資陽陳色。酒家依山建坊,鑿井取釀,聘請名師潛心研製,銳意提高產品質量,從原料到製成品,無不精心琢磨,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所產乾酒,色香味俱臻上乘。兩截山井泉水洌,無色透明,纖塵不染,清香回甜,槽民汲取過濾醞釀,酒洌清爽,獨占鰲頭,財源茂盛,鄉民爭開槽坊,使培德成為聞名遐邇的乾酒之鄉。蔗糖、乾酒和仔豬是三大土特產,其中乾酒最為行銷,馳名海內。由於培德的乾酒名價益高,成都各大酒莊競相搶購,紛紛訂貨。1880年資陽於成都陳列32種農產品中即有高粱和乾酒,高粱每擔值銀四兩八九錢,燒酒每百斤三千五六百文。抗戰缺乏燃料,國府大購乾酒,提制酒精,於是酒業極盛,培德當地就有槽坊70多家,年產200萬斤,占全縣燒酒產量36%。有淪陷區逃來壽民中學任教的學者,自稱品嘗過不少名酒,獨於伍市乾酒(培德酒)推崇備至,在《新新新聞》贊道:“無色透明,光鑒毫芒。異香四溢,沁脾湔腸。醇濃味美,口齒留芳名不虛傳,玉液瓊漿。”
共初私釀停業,興建培德酒廠,集中技術力量,充實設備,開展技術革新,使傳統工藝煥發青春,多次評為優質酒,並獲中商部嘉獎。1980年後,國營培德酒廠與資陽寶蓮酒廠聯營,伍市乾酒(培德酒)納入寶蓮系列,紅極一時,其後砸鍋,今已資產重組,必能再創名牌。

培德酒覽

培德酒發展

1410年春,資陽東鄉朱家場人修建伍隍廟,供奉伍隍菩薩,形成伍隍場,場周盛產高粱,明清產量遞增。清初大戰亂,湖廣、閩粵移民入居。明初居民後代黃國仲從軍復員,由貴州回川,暫住隆昌一年,學會烤酒,1660年返栗林鎮(共東峰鎮)朱家灣,偶行至伍隍場東紅雀村,發現兩截山谷底有股浸泉,泉清水潔,終年汩汩不斷,人稱神泉。加上本地盛產高粱、糯米、小麥、玉米,遂開辦浸水閣燒坊烤酒。好水加好糧釀造之酒,純正柔和,餘味悠長,名聲日振。1689年10月22日,黃國仲老死。1710年,浸水閣落入廣東長樂縣魏行惠之手,改稱魏家醩坊。其子魏悅召繼承伍市乾酒釀造技術,所釀美酒寫進1765年《資陽縣誌》。魏悅召在兩截山擴建浸水閣,敬奉神靈,延請戲班子來唱川劇。1774年,去銀四百四十四兩買修成都府魏氏祠堂,余銀積至1806年,買墨池山田地一千三百二十兩銀。伍隍場別名伍市,所產燒酒故名伍市乾酒,販運成都等地,名噪一方。全鄉無論地主、富商、農民都紛紛潛研技藝,競相釀酒,形成乾酒之鄉。1942年縣誌載:“本縣系產酒區域,以伍隍鄉所產乾酒又稱陳色酒為最佳,俗稱伍市乾酒”。
伍市乾酒久享盛名,暢銷各地。
1925年《資陽縣誌·食貨志》:“若夫伍市之酒,有似天液,味厚獨濃,香深有力,凡夫洛陽之曲、茅台之品,莫不爭為遜避,以讓乎資陽之陳色。”共初為紀念剿匪犧牲的梁培德班長,改名培德鄉,來鳳鄉併入培德鄉。1963年,右派徐伯榮到培德公社相親,暢飲伍市乾酒,十年後在這裡當赤腳醫生。1993年,徐伯榮《三賢古城風情錄》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資陽結隊而行送酒去成都的20多個挑夫,翻越龍泉驛山頂窩窩店時,與成都知府八抬大轎相遇,挑夫躲避不及,亂作一團。撞轎在封建社會是有罪,要罰勞役的。挑夫在山道上四處逃散之時,一挑夫不慎掉下山岩,酒罐打倒在地。剎時,芳香濃郁的伍市乾酒香飄四溢,成都知府連稱:“好酒,好酒,好香,好香。”他停轎查問,挑夫稟告挑的是伍市乾酒。知府善飲,品評在行,他聞到酒香無比,叫書吏記下,為他必飲之物。爾後兩百年,伍市乾酒皆為成都府衙門裡的官酒。
民間流傳佳話:“翻過成都龍泉驛,伍市乾酒十里香。”蓉城酒商爭銷伍市乾酒(培德酒),大街小巷酒店門前高懸“伍市乾酒”布旗,以招引顧客。培德燒酒又名資陽陳色,在成都暢銷不衰,經過挑夫、文豪接力,一直挑進世界文學名著《死水微瀾》蔡傻子店裡:“紅紙簽帖上標著綿竹大曲、資陽陳色、白沙燒酒。”再度轉運,鯉魚橋文化的刮削器插圖《漢語大詞典》,伍隍場乾酒(培德酒)進入《辭海》。資陽龍龜溪、來鳳河龍鳳呈祥,可謂堂之皇矣。

培德酒輝煌

1、培德酒蟬聯名酒
培德酒採用的獨特釀造方法和傳統工藝載譽巴蜀。共初,引進永川李有成勻透濕操作法和萬縣冉啟才燜水操作法。培德酒(伍市乾酒)出酒率由40%提高到50%,以純高粱、小麥、糯米釀造,產量不太多,卻獨樹一幟,蟬聯四川省名酒。
2、伍市乾酒(培德酒)催生邵子南等作家
1949年後,培德酒質量穩步提高。1976年內江地區第一次評酒,伍市乾酒(培德酒)被評為優質酒,1980年被省商業廳評為四川省優質酒;1985、1987年被四川省計經委評為優質酒,1988年被省商業廳和酒類專賣事業管理局評為優秀產品,暢銷全國十餘省市和香港,深受消費者歡迎。培德酒浸潤了愁腸,伍市乾酒(培德酒)澆開了文思,百年薰陶邵子南、郭永江、徐伯榮、黃彥、劉勝俊、王洪林六位中國作家,寫出《白毛女》《地雷陣》《高玉寶》《兵臨成都》《市長之死》《同在一面旗幟下》《軍事論文寫作》《敲鐘村志》受到廣大讀者喜愛,回頭又為美酒顧客。另有陳代俊《發現李莊》、劉仲《在河之洲》、汪古翔《走出市井》,皆受胎於伍隍場。培德酒由於兩截山水源有限,民國交通不便,地產高粱減少等條件限制,建廠年產200萬斤。

培德酒現狀

2000年後培德酒廠如今已資產重組,生產出了優質的“培德老酒”系列酒,傳承著古老的培德酒釀造文化,其產品遠銷全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