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

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

《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一書的作者是石紹賓,出版時間是2008-6。

基本介紹

  • 作者:石紹賓
  • ISBN:9787505872462
  • 頁數:216
  • 定價:23.00元
  • 出版時間:2008-6
內容簡介
《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主要內容: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基礎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向全體居民提供免費、平等和統一的基礎教育,以保證任何居民不論其經濟狀況與政治地位如何,都有機會接受免費的、全國統一的基礎教育,不僅有助於改善社會的公平狀況,而且對於提高整個社會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均等化供給基礎教育不僅是公共財政和民主財政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民主國家的一個重要責任。
但在2006年9月1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之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卻走了一條不免費、不平等以及不統一的道路。由於戶口登記制度將社會人為割裂成農村與城市兩部分,且各自實行不同的基礎教育管理制度,從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城鄉之間的基礎教育差異懸殊,主要表現在:首先,城市中“普九”的任務早已完成,“普及十二年”甚至“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口號也時常在城市中提及,而與之相反,農村地區“普九”的任務目前依然尚未完全實現,部分地區完成“普九”的標準很低,且相當脆弱;其次,從融資角度來看,城市地區的基礎教育完全由財政負擔,而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卻要由農民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農村教育農民辦”;第三,從辦學條件看,城鄉間存在巨大差異,許多農村貧困地區的學校甚至無法保障最基本的辦學條件;最後,流動人口,特別是進城務工就業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於難以就近進入公辦學校接受教育,大部分農民工子女只能選擇條件較差的打工子弟學校讀書,或者回家成為留守兒童,再或者選擇在城市隨父母流浪成為新的文盲。
正是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差異促使筆者對我國城鄉基礎教育發展進行研究,筆者希望通過《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的研究一方面能夠釐清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現狀、差異的程度,造成差異的原因,以及因差異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希望在釐清差異的基礎上,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為指導,探討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發展的制度創新之路。因此,《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的研究不僅對於解決我國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於豐富和發展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理論也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採用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理論,再進行我國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實證分析,最後提出促進我國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的政策建議。
依此思路,全書共分7章,組織結構如下。
第1章“引言”主要介紹《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的選題來源、主要概念界定、結構框架以及創新與不足等內容。第2章“文獻綜述”主要是對目前國內外有關公共服務差異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國城鄉基礎教育差異以及完善我國城鄉基礎教育發展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和評價。第3~7章是《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的主體部分。其中,第3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理論分析”是《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章從公共服務與公共品的分析切入,對基本公共服務及其均等化的內涵界定、實現途徑進行了詳細分析。第4章“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狀況的實證分析”分別從融資制度、可及性和辦學條件三大方面對我國城鄉基礎教育的差異現狀進行了系統的描述和分析。第5章“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制度性根源”從戶口登記制度和基礎教育管理體制等制度根源探討了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原因,並對這種“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提出了一種政治經濟學解釋。第6章“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效應分析”主要從人力資本存量效應、收入分配效應與社會流動效應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城鄉基礎教育差異對我國社會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和後果。第7章“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的制度創新”提出了我國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發展的基本原則,並在分析“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弊端和缺陷的基礎上,設計並測算了“以中央為主”的新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最後還就相關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建議。
《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供給研究》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公共服務及其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是根據當時的社會共同價值信念,全體居民共同需要的最基本層次公共服務,具有最基本層次性、同質性和動態性三個方面的特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源於差異性,但不是實際消費的均等化,而是重在保證消費機會的均等化;而且,也絕不等於平均化,而是允許在全國均等基礎上存在地區差異;再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內容和標準往往隨人們對公平的認識理解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主要有三:其一是收入途徑,指在不改變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模式的前提下,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實現供給主體財力的均等化;其二是支出途徑,指改變公共服務的提供模式,將供給責任上移,由更高級政府或中央政府直接供給;其三是政治途徑,指通過謀求地方政府的合併來實現更大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3.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制度根源。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根源在於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戶口登記制度將城市與農村人為割裂開來,造成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二元結構,與戶口登記制度相伴隨的教育福利政策造成了城鄉居民在基礎教育起點上的不公平。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忽視了基礎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務屬性及外溢性強的特徵,固化了“誰辦學誰掏錢”的原則,城鄉基礎教育發展不可避免地帶有城鄉經濟發展程度差異與財力水平差異的痕跡。
4.城鄉基礎教育差異的效應。其一是人力資本存量效應,分析表明城鄉基礎教育生均經費的差異確實對城鄉國中畢業升高中率的差異有顯著性影響;而且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入能力存在差異,城鄉人力資本存量的差異還帶有地區色彩。其二是收入分配效應,回歸分析表明城鄉基礎教育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顯著性正的影響。其三是社會流動效應,城鄉基礎教育的差異使得能夠進入初級勞動力市場的正式通道越發狹窄,大部分農民只能由非正式通道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謀求工作。
5.城鄉基礎教育發展的均等化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免費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全國範圍內保證相同的最基本的辦學條件,並且允許存在一定的地區差距。
6.“以中央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應既要發揮中央政府的平衡均等能力和財力充足優勢,又要發揮地方政府在信息、效率方面的優勢,從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制度創新,筆者構建了一個“供給與生產主體分離、分級互補,投入以中央為主、分項分級共擔,巨觀管理以省為主、具體管理以縣為主”的新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根據該體制,不同級次政府承擔基礎教育的責任呈現出明顯的“倒金字塔”狀,即中央、省與縣級財政的負擔比例逐級降低,中央財政負擔比例最高,這種趨勢可以基本與財政收入的分配格局相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