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希·魏納特

埃利希·魏納特

埃利希·魏納特Erich Weinert(1890~1953) 德國詩人。左翼作家,1943年為自由德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利希·魏納特
  • 外文名:Erich Weinert
  • 出生日期:1890
  • 逝世日期:1953
生平,作品,

生平

1890年8月4日生於馬格德堡的工程師家庭。中學畢業後先在機器製造廠當學徒工,出師後入馬格德堡藝術學校學習繪畫,1913年,魏納特應徵入伍,大戰開始後,被派往西線,在戰場上目睹炮火連天,屍橫遍野的慘狀,開始覺悟,成了堅定的反對軍國主義戰士。參加了1918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蘇聯十月革命使他歡欣鼓舞,但德國在1918年革命的失敗又使他感到壓抑。
魏納特誕辰百年紀念郵票魏納特誕辰百年紀念郵票
戰後經濟蕭條時期,他嘗到了失業的滋味,靠畫廣告、幹些收低微的雜活維持生活。開端寫政治挖苦詩,1921年發布第一批詩歌。曾參與政治挖苦劇團演出,在萊比錫酒吧間劇場“蒸餾瓶”以及在皮斯卡托爾導演地“紅色活報劇”中擔任角色和詩朗誦。1928年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盟”成立,魏納特是發起人之一,同時任左翼文藝刊物《左翼陣線》雜誌編輯。撰寫了揭露帝國主義在策劃新戰爭的《秘密的行軍》,諷刺歌唱和平高調的社會民主黨右派聽到軍號,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反布爾什維克的行列的《老軍馬》。1929年加入德國共產黨。曾在 2,000多次民眾集會上朗誦自己地詩歌,成為民眾歡迎地“工人詩人”。1931年魏納特拜訪蘇聯回國,遭到審訊和迫害,他地朗誦活動一度被禁止。納粹上台前夕,他就寫詩揭露法西斯本質,提醒工農民眾不要受欺騙。他提出希特勒是“用自由的蜜糖,塗著窮人的嘴,欺騙作惡”。1933年納粹執政,他寫詩教育被國社黨蒙蔽的工人。正因為他的諷刺詩打中了敵人的要害,像紅辣椒一樣刺得他的食管發癢,雙腳暴跳,所以法西斯對他們進行殘酷迫害,搜查了他的住宅,搶走了他的手稿,並被剝奪國籍。因他當時在瑞士演出,才免遭毒手。
他出走法國,用詩歌朗誦,呼籲人們起來反對納粹併吞薩爾區地企圖。1935年移居蘇聯。1937年參與西班牙內戰,反佛朗哥,魏納特在前線創作鼓舞士氣的戰歌,其中著名的是《國際縱隊之歌》、《十一支隊之歌》、《向蘇維埃聯邦致敬》,此外,他寫了不少通訊,後收入題為《同志們》文集,是一部關於西班牙戰爭的珍貴文獻。1938年,國際縱隊撤離西班牙;作為國際縱隊隊員的魏納特,滿懷深情地寫下了《告別前線》。縱隊戰士們告別了他們浴血奮戰的土地,“向另外一個世界撤退”,但並不是退伍,“而是去做游擊隊”。表達了戰士們要繼續奮戰的堅強決心。
國際縱隊撤往法國南部,被法國政府扣押,獲釋後回莫斯科參與對德廣播工作。蘇德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魏納特積極投入瓦解德軍、教育受蒙蔽士兵的工作,他用詩的形式寫了許多短小有力的傳單在前線散發。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大會戰時,他冒著敵人的炮火,親自到前線廣播喊話。他在題為《給一個德國士兵》、《反對真正的敵人》的傳單中號召士兵的趕快覺醒,調轉槍口,“沖向柏林,前進!”他在史達林格勒前線寫成的日記《史達林格勒回憶錄》 ,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被譯為多種文字。 1943年他被居留蘇聯地德國逃亡者和戰俘推選為“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畢後,他於1946年回到蘇軍占領區,擔任國民教育總局副局長,擔任文學藝術和新聞出版工作。1953年4月20日病逝於柏林。所作詩歌大都收編在《插曲》(1950年出版》)、《向黑夜呼喚》等詩集中。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軍埃利希魏納特歌舞團即以其命名。
雕像雕像

作品

1933年以前,魏納特地詩歌簡直與魏瑪共和國每一宗政治事情都相關係,成為這段歷史時期地編年史。她在詩歌中揭露、鞭撻了社會地弊病和反動勢力。詩人把魏瑪共和國時期看作是處在威廉帝國和納粹第三帝國之間地歷史“插曲”,這時期地詩作約 400首,收入題名為《插曲》(1950)地詩集中。他還寫過憐憫中國革命地詩篇《幫助中國!》(1931)、《蔣介石》(1931)等。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魏納特在前線創作鼓舞士氣地戰歌,其中著名地是《國際縱隊之歌》(1936)。這時期寫地詩歌、報導和短文都收在《同伴們》(1951)一書中。
魏納特從1933至1945年創作地詩歌收入《向黑夜召喚》(1947)一書。1945年以後,發布過反映現實生活地詩歌和散文,但此時已疾病纏身,很少創作。此外,她還翻譯了鮑狄埃、謝甫琴科、萊蒙托夫等詩人地作品。
魏納特寫詩是為了在民眾集會上朗誦,或寫在傳單上作宣傳慫恿。他的創作承繼並發揚了海涅和韋爾特地政治挖苦詩傳統,語言鮮明生動,簡短有力。他擅長使用雙關語、方言、縮略語、經過改寫地諺語、成語,並發明出許多新詞來加強詩地挖苦效果,運用對話和問話來提高詩歌地朗誦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