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蘭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姜姓來此建村定居。因建村於柞樹嵐附近,故命村名柞嵐。繼因村周圍野蘭甚多,又改稱垛蘭。後趙姓、孫姓、喬姓、邢姓、盛姓等相繼自外地遷入。 垛蘭村位於東村西南旋頂山下,乳即一級公路北200米處,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4′。東與前辛治、後辛治村接壤,西與嵐前坡村相連,南與旋頂山對峙,北與涼山後村隔涼山相望。距市政府駐地約5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2.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有260戶,880人。有姜、趙、孫、喬、邢、盛、徐、劉、孟等9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喬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垛蘭
  • 別名:柞嵐
  • 面積:2.25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92.7公頃
概況,大事記,組織建設,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姜姓來此建村定居。因建村於柞樹嵐附近,故命村名柞嵐。繼因村周圍野蘭甚多,又改稱垛蘭。後坑嘗禁趙姓、孫姓、喬姓、邢姓、盛姓等相繼自外地遷入。 垛蘭村位於東村西南旋頂山下,乳即一級公路北200米處,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4′。東與前辛治、後辛治村喇訂訂接壤,西與嵐前坡村相連,南與旋頂山對峙,北與涼山後村隔涼山相望。距市政府駐地約5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2.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有260戶,880人。有姜、趙、孫、喬、邢、盛、徐、劉、孟等9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喬姓。

大事記

1942年村解放。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 同年國民黨軍第五十四師侵占鳳城期間,其飛機轟炸掃射本村。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盼欠凳肯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喬丕積由埠峰村張善亭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垛蘭村第一名黨員。1944年,成立黨支部,喬丕積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組織支前隊40多人,隨軍討伐趙保原,並發動村民積極參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鞋鋪、油坊,先後又開展了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實行土地改革,貧苦獄頸祝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牲畜、農具和財物,翻身做了主人。至1947年,先後有36人參加八路軍、人民解放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喬丕積、高明、喬丕洲、高桂堂、高岩、喬承武、喬承文。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4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煉妹習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民兵、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孟光和舉牛跨歡、邢忠祜、趙見禮、孟光迪、盛春英、邢桂國、煮槳劉新起、高桂才、喬承堂。1999年5月,喬承堂任首屆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