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鱗紋

垂鱗紋

垂鱗紋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青銅器紋飾之一。近似鱗紋,主線以粗線勾出,中襯以細線之雲雷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鱗紋
  • 性質:紋飾
  • 地區:中國
  • 操作:多施於壺蓋和底部
時代,垂鱗紋鼎,方彝,鍑,

時代

多施於壺蓋和底部,常作邊飾套用。通行於西周后期和春秋時代。

垂鱗紋鼎

高23.1厘米,口徑22.2厘米。方唇平折沿,口微斂,沿上立厚方耳,耳上端略寬,鼓形淺腹,圜底近平。足柱中部起凸箍一周。腹上部飾鳳鳥型對稱竊曲紋,上下兩鳳共目而各有喙,鳳軀已圖案化。下腹部飾兩排相錯的垂式重鱗紋,上下腹兩種紋飾帶之間以寬弦紋相隔。耳外廓飾長短相間的重環紋,足上部飾蟠虺紋。
垂鱗紋
此鼎出土於甘肅禮縣圓頂山貴族墓。

方彝

垂鱗紋方彝,春秋早期,盛酒器,1970年湖北隨州熊家老灣出土,通高32厘米,口長28.4厘米,湖北省博物館藏。
垂鱗紋
器型與前相比頗有變化:口呈方形,蓋甚高,垂腹,兩端置環狀紐,圈足略外撇。器具飾垂鱗紋,為青銅器典型紋飾之一,春秋時期尤盛。
商周時期造型精美的青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極為統治者所珍視。它們是貴族家庭的傳家寶,只有在舉行盛大典禮或祭祀時使用。許多禮器是鑄有銘文(書法中稱金文),記載著奴隸主貴族的各種特權、祭祀、戰功以及命令或賞賜等,讓後代永遠保存。西周時期的毛公鼎銘文最長,有497個字,內容廣泛,涉及祭典、訓誥、冊命、征戰以及訴訟等內容,具有史書的性質。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誌權力的大小,甚至王權的興衰。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作品,高22.1厘米口徑18.8厘米腹深14.2厘米腹徑17.1厘米重2999.6克,直口,方唇,深腹,腹壁略微斜收,喇叭形高圈足。口沿兩側設有絛索紋立耳,耳的內根部呈蛇頭狀,緊貼於器口的內緣。口沿下裝飾一周獸目交連紋,腹部裝飾雙層垂鱗紋,兩圈紋飾之間以一條凸起的絛紋為界。這件鍑上的獸目交連紋,據目前的資料尚不見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而與上海博物館所藏秦公鼎口沿下的紋飾十分相似,秦公鼎為春秋早期器物。
垂鱗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