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花蘭

垂花蘭

垂花蘭(Cymbidium cochleare Lindl.),蘭科附生草本植物,葉寬8-10毫米,總狀花序具7-20朵花,花綠褐色,唇瓣具許多紅色小斑點,花蠟質,有光澤,細弱(上種無光澤,豐滿),唇瓣上的縱褶片僅到達唇瓣中部。垂花蘭產我國台灣(台北、高雄),錫金、印度也有分布,常生於海拔300-1000米陰濕密林中樹上。垂花蘭花期長,且有香氣,可種植於花壇邊緣與花境及疏林地被供觀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垂花蘭
  • 拼音:chuí huā lán
  • 學名:Cymbidium cochleare Lindl.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超目:天門冬超目
  • 天門冬目
  • 蘭科
  • 蘭屬
  • :垂花蘭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莎草蘭為附生草本假鱗莖近卵形,長4-9厘米,寬2-3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6-13枚,二列,帶形,長45-80厘米,寬1-1.7厘米,先漸尖或鈍,通常略2裂,關節位於距基部4-10厘米處。花葶從假鱗莖下部葉腋內長出,通常長40-50厘米,下彎;總狀花序下垂,具20餘朵花;花苞片小,長2-3毫米;花梗子房長1.2-2.1厘米;花下垂,狹鐘形,幾不開放,稍有香氣,奶油黃色至淡黃綠色,有時略有淡粉紅色暈或唇瓣上偶見少數紅斑點,褶片亮橙黃色;萼片狹倒卵狀披針形,長3.4-4.3厘米,寬7-9毫米;花瓣寬線狀倒披針形,長3-4厘米,寬5-6毫米;唇瓣倒披針狀三角形,長3-4厘米,3裂,基部與蕊柱合生約2-3毫米;側裂片多少圍抱蕊柱,常具很小的乳突,邊緣無緣毛;中裂片較小,長8-10毫米,寬5-6毫米,中央有1個密生短毛的斑塊,邊緣稍波狀;唇盤上的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在近末端處匯合併具短毛,在基部增粗並在兩褶片間形成槽狀凹陷;蕊柱長2.8-3.2厘米,腹面下部疏生微毛;花粉團2個,近棒狀。蒴果橢圓形,長2-2.5厘米,寬1.5-2厘米。花期10-12月。
垂花蘭與莎草蘭十分相似,有些學者認為應予合併,但Du Puy et Cribb在《The GenusCymbidium》(1988)中認為兩者有明顯的區別:1.本種葉寬8-10毫米(上種為10-17毫米);2.總狀花序具7-20朵花(上種20朵以上);3.花綠褐色,唇瓣具許多紅色小斑點(上種奶油黃色至淡黃綠色,唇瓣不具或偶見少數斑點);4.花蠟質,有光澤,細弱(上種無光澤,豐滿);5.唇瓣上的縱褶片僅到達唇瓣中部(上種到達唇瓣基部)。

生長環境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分布範圍

產台灣(台北、高雄)。生於陰濕密林中樹上,海拔300-1 000米。錫金、印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錫金。

主要價值

垂花蘭花期長,且有香氣,可種植於花壇邊緣與花境及疏林地被供觀賞。

栽培技術

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厘米,然後放入蘭草。準備好蘭盆及植料後,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於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儘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捲曲。
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後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儘量不要留下空間。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後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後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將竹筷拔出,並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後,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厘米處。最後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後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並將表面弄平。
種植完畢後,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後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並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後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