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納達語

達羅毗荼語系,通行於印度西南部,是卡納塔克邦官方語言。坎納達語有許多地域方言,至少有3種社會方言(婆羅門方言、非婆羅門方言和賤民方言),還有正式與非正式、文學與口語兩種語言之分。有捲舌輔音,並用後綴標明時態、人稱、數和格等語法範疇。最早文獻可溯至578年,文學作品以約850年的一篇詩歌論文為最早。所用字母與泰盧固語(Telugu language)字母接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坎納達語
  • 外文名:(Kannada language)
  • 亦譯:建那陀語
  • 語系達羅毗荼語系
語言概述,南部語族幾個語言的關係,語法特點,方言的起源,

語言概述

坎納達語(Kannada language),亦譯建那陀語;亦稱卡納里斯語(Kanarese)。
又稱卡納里斯語(Kanarese)。印度卡納塔克邦(舊名邁索爾邦)坎納達人的語言,也是印度憲法承認的語言之一。屬達羅毗荼語系南部語族。使用人口約2000萬。
坎納達語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6世紀。它的歷史比馬拉雅拉姆語還要悠久。

南部語族幾個語言的關係

原始泰米爾- 坎納達語
↙↘
坎納達語 原始泰米爾- 馬拉雅拉姆語
↓ ↘
現用文字始於6世紀。民族文學開始於9世紀中葉。

語法特點

坎納達語具有達羅毗荼語言的一般特點,例如輔音有t(齒音)~寎(齦音)~▆(捲舌音)的對立。‘坎納達’之名本身最後一個音節的d就是捲舌音╨。但是捲舌音系列中的╱音已經混入奞、╨之類的音了。與此同時,坎納達語又產生了別的達羅毗荼語言所沒有的 h音。例如hesru(名字,泰米爾語為peyar)。不過有些語言學家認為這個h應該是原始達羅毗荼語言所固有的。在坎納達語的某些方言中,在那些不位於單詞開頭的弱化音節里有元音脫落現象。

方言的起源

坎納達語具有引人注目的社會方言婆羅門、非婆羅門和“賤民”三種人所用的語言有明顯的差別。其原因在於:
婆羅門”一詞源於古印度的“婆羅門教”,該信仰認為,所有的人都是由“人類之主”原人產生的,原人的頭化為“婆羅門”(即傳播“婆羅門教”的僧侶),手化為“剎帝利”(即貴族和皇室),腿化為“吠舍”(即農民、商人等),腳化為“首陀羅”(即奴隸)。各個階層的人不得通婚,如果通婚,生下的孩子就被稱為“賤民”。在那個宗教統治的時代,“婆羅門”最受尊重和敬仰,“賤民”則被人排斥,被人瞧不起。各個階層的人的素質不同,所以才會產生3種方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