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煎丸(《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黃煎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五十八。具有除熱,止渴,補養之功效。主治消渴面黃。手足黃,咽中乾燥,短氣,脈如連珠。

基本介紹

  • 名稱:地黃煎丸
  • 別名:地黃丸(《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生地黃丸(《雞峰普濟方》卷十九)
  •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 組成:生地黃汁、生栝樓根汁、牛羊脂、白蜜、黃連
  • 功用:除熱,止渴,補養
  • 主治:消渴面黃。手足黃,咽中乾燥,短氣,脈如連珠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附方,各家論述,

組成

生地黃汁、生栝樓根汁各二升,牛羊脂三升,白蜜四升,黃連(為末)一斤。

用法用量

上合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飲送下,加至二十丸,一日二次。

功用

除熱,止渴,補養。

主治

消渴面黃。手足黃,咽中乾燥,短氣,脈如連珠。

附方

名稱:地黃煎丸(治勞地黃丸《蘇沈良方》卷一)
組成:生地黃汁、青蒿汁、薄荷汁、童便、好酒(煎成膏)各二升,柴胡(去頭)、鱉甲(醋炙)、秦艽各一兩,硃砂、麝香(研)各半兩
用法:五味為末,入前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九,溫酒送下
主治:①《蘇沈良方》:骨蒸勞熱。②《聖濟總錄》:熱勞。心神煩躁,面赤頭疼,眼澀唇焦,身體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食飲無味,肢節酸疼,多臥少起,或時盜汗,日漸羸瘦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名稱:地黃煎丸
組成:生地黃(洗五遍,取汁,余滓更入酒二升同研,更捩汁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七斤,熟地黃(焙),生乾地黃(焙)各五兩,山芋二兩,黃芪(銼)、遠志(去心)、五味子、牛膝(酒浸,焙)、柏子仁、乾棗肉(焙)、巴戟天(去心)各一兩,乾漆(末,酒炒煙盡)三錢,枸杞子(去蒂)、石菖蒲(九節者)各二兩,桂(去粗皮)半兩
用法:上除前膏外,共為末,入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主治:虛勞體虛,筋骨無力,心神不寧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功用:補虛續斷,益精髓
名稱:地黃煎丸
組成:生地黃(洗,搗取汁)二十斤,熟乾地黃(焙)二斤,生乾地黃(焙)二斤,甘草(炙,銼)半斤,醇酒(用無灰者)一斗,菟絲子(酒浸,別搗)、鹿角膠(炙燥)、白蒺藜(炒,去角)、牛膝(酒浸,切,焙)、乾漆(末,用酒拌和,炒令煙盡)、白茯苓(去黑皮)、白檳榔(煨,銼)、枳殼(去瓤,麩炒)、萆解、覆盆子(去梗)各四兩
用法:上除生地黃汁並酒外,余各為細末。先取地黃汁與酒五升,於銀鍋內慢火煎三十沸,次下鹿角膠攪勻消盡,次下地黃末,又次下諸藥,添酒,以柳枝不住手攪,候堪為丸,即分為二十劑,余以蠟紙裹於寬瓷瓶內封貯。旋取一劑,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困地黃酒尤佳。余藥收經三月余,取於日中曬之,依前收封
主治:虛勞諸風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功用:平補諸虛,牢牙齒,榮鬚髮,久服堅筋骨,長肌肉,悅顏色,聰耳明目,令人壯健
名稱:地黃煎丸
組成:地黃(沉者,淨洗,陰乾,令水脈盡,木臼內杵,絞汁,余滓更人法酒五升,重杵,再絞,與前葉相和於銀石器內,慢火煎,柳木篦子攪,膏成放冷,更入烏雞子清十枚,大麻油五合攪勻,次入諸藥)二十斤,山芋四兩,鹿角膠(炙燥)三兩,山茱萸(焙)一兩,牛膝(酒浸,切,焙)、肉蓯蓉(去皴皮,酒浸,切,焙)、菟絲子(酒浸一宿,爛搗,拍作餅,焙)、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黑皮)、虎骨(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臍)、乾漆(炒)、牡丹皮(銼,焙)、澤瀉(炮)、續斷各二兩,生乾地黃(焙,木臼搗)、熟乾地黃(焙,木臼搗)、甘草(炙,銼)各四兩
用法:上為末,入地黃煎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漸加至六十丸,早晨、日午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
主治:諸虛損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功用:調順營衛,補填骨髓,續筋脈,助真元,滑肌肉,駐顏益氣,烏髭發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脈如連珠,心脾結熱可知,故用黃連專瀉二經之積熱,地黃滋血,栝樓根滋津,牛羊脂、蜂蜜滋腸胃之枯燥也。(《中華醫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