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灌溉

利用地面灌水溝、畦或格田進行灌溉的方法。地面灌溉是古老的和最常見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引入農田後,在重力和毛細管作用下滲入土壤,田間工程設施簡單,不需能源,易於實施,至今仍為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缺點是容易造成表層土壤板結,水的利用率較低,灌水均勻度較差,用工較多。為了提高灌水質量,除了要求有完整的田間輸水渠道網外,還需確定合理的畦、溝和格田規格,改進灌水工具和精細平整土地。灌水時還要確定適宜的入畦流量、入溝流量和封口成數(封口時水流達到整個畦溝長度的成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面灌溉 
  • 外文名:(surface irrigation) 
  • 類別:灌溉方式 
  • 套用:農業 
地面灌溉,分類,畦灌,溝灌,淹灌,濕潤灌,漫灌,水平池灌,措施,

地面灌溉

灌溉水在地而流動過程中借重力和毛細管作用浸潤土壤,或在田面上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層借重力作用逐漸滲入土壤的灌水技術。
地面灌溉的田間工程簡單、易於實施,水頭要求低,能源消耗少。但容易破壞十壤團粒結構、表土易板結,水的利用率較低、平整土地的工作量大。
根據灌溉水滲入土壤的方式,地面灌溉可分為4種:(1)畦灌。從末級灌水渠將水引入畦田中,灌溉水在畦面上以薄層水流形式在重力作用下沿畦長方向流動,同時向土壤中垂直入滲浸潤土壤。(2)溝灌。從末級灌水渠將水引入灌水溝中,灌溉水在溝中沿溝長方向流動,部分水靠重力作用和土壤毛細管作用通過溝壁浸潤土壤。(3)格田灌溉。從未級渠道將水引入用土埂圍成的格田,並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層,靠垂直入滲徑潤土壤。(4)漫灌。只有簡單的土埂,引水入田後,任水漫流滲入土壤。各種地面灌水技術的適用性不同。對於密植作物,一般應選用畦灌;對於水稻或沖洗改良鹽鹼地,可選用格田淹灌;而對寬行作物則適宜選用溝灌;漫灌適用於灌溉天然草場或引洪淤地。
地面灌溉

分類

畦灌

用臨時土埂將農田分隔成長條形畦田,水流從畦首引入,在重力作用下沿田面坡度以薄水層向前推進,同時滲入土壤。畦灌適用於小麥、穀子、蔬菜等窄行密植作物。高質量的畦灌要求:灌水均勻;深層滲漏損失小;不沖刷土壤,不溢埂跑水。畦塊越小越容易達到這些要求。但畦塊越小,所需要的田間工程也越多,費工也多。根據多數灌區的試驗,畦田灌水技術要素隨土質和田面坡度而異。重質土壤的田面坡降宜小,畦宜長,單寬流量宜小,封口成數宜大;輕質土壤則與此相反。不同土質的田面坡降約在1/500~1/1000之間;畦長變化於50~200m之間,一般為100m左右;單寬流量2~5L/(s·m);封口成數為7~9成。

溝灌

在作物行間開溝,水流在溝中順坡流動,同時向下及兩側入滲。溝灌可保持壟背土壤疏鬆,減少灌水定額,適用於棉花、甘蔗等寬行作物。溝距通常等於作物行距,溝距一般不超過1m。當作物行距小於50cm,土壤滲透性好時,有時也採用兩行一溝,即隔溝灌。溝長一般100m左右,土壤透水性強的宜短,地面坡度平緩的宜長。入溝流量通常在0.2~2.0L/s範圍內,溝短的取小值,溝長的取大值。美國最近推廣的涌流式溝灌,向灌水壟溝輪流、間歇供水,可以大幅度減小灌水溝首部與尾部的入滲水量差別,提高灌水均勻度,節約用水量。

淹灌

又稱格田灌,系將水引入格田,在田面建立一定深度的水層,用於水稻灌溉或洗鹽灌溉。為使田面水層均勻,對格田要精細平整,一塊格田內高低差不宜超過3~5cm。格田面積一般為1~5畝,呈矩形或正方形。

濕潤灌

水稻灌溉的另一種形式,即在秧苗反青紮根後用小定額灌水,每次灌水後田面短時間有一淺水層,長時間呈泥濘狀態,至耕層土壤含水率接近田間最大持水量的85%時再灌下一次水,直到黃熟。濕潤灌要求田面更平整或格田面積較小。這種灌溉方法更能適應深耕密植高產節水的要求,對地下水位較高的低洼易澇田、下濕冷浸田、土質較粘和泥層較厚的稻田有顯著的增產效果。

漫灌

沒有或只有簡陋的田間灌水工程,水引入田面及順坡漫流,滲入土壤。此法灌水質量差,浪費水量大,一般用於灌溉草場或引洪淤灌

水平池灌

採用雷射控制設備,提高平地質量,建成幾十畝甚至上百畝一塊的水平格田,稱為水平池,使用較大流量灌入,並在進水口設定防沖設備。此法能提高灌水質量和效率。

措施

為了提高地面灌溉的質量,達到灌水均勻、適量、省水、保肥、高效和增產的目的,宜採取以下3個措施:(1)修建完善的田間工程,精細地平整土地;(2)根據水流在田間的運動規律,儘快完成水在田面上的流動過程,以達到灌水均勻的目的,如小畦灌、長畦分段灌、塊灌和涌流灌溉等。(3)採用先進的田間灌水設施,如用帶孔硬管和移動軟管代替傳統的灌水壟溝,以自動閘閥保持格田內恆定水層,以及實行溝畦灌水自動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