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偏移成像

反射地震方法是根據在地面上以一定方式進行彈性波激發,並在地面的一定範圍(孔徑)內記錄來自地下彈性分界面的反射波來研究地下地質岩層結構及其物性特徵的一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偏移成像
  • 外文名:Seismic migration imaging
  • 技術類型:地震偏移技術
  • 別名:波動方程法偏移技術
簡介,特點,

簡介

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反散射問題。 就反射地震觀測方式的特點,它的成像問題要分作兩步,第一步是按照一定的方式記錄到達地面的反射波,第二步用計算機按一定的計算方法對觀測數據進行處理,使之成為反映地下地質分層面位置及反射係數值的反射界面的像。而地震偏移技術就是在第二步過程使反射界面最佳地成像的一種技術。
地震偏移可在疊前做也可在疊後做。疊前偏移是把共炮點道集記錄或共偏移距道集記錄中的反射波歸位到產生它們的反射界面上並使繞射波收斂到產生它的繞射點上。在把反射波回投到反射界面上和繞射波收斂到繞射點上時要去掉傳播過程的效應,如擴散與衰減等。最後得到能夠反映界面反射係數特點的並正確歸位了的地震波形剖面,即偏移剖面。疊後偏移是在水平疊加剖面的基礎上進行的,針對水平疊加剖面上存在的傾斜反射層不能正確地歸位和繞射波不能完全收斂的問題,採用了爆炸反射面的概念來實現傾斜反射層的正確歸位和繞射波的完全收斂。
地震偏移技術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是用手工操作的一種製圖技術,只是用來求得反射點的空間位置,而不考慮反射波的特點。它是一種古典的偏移方法。早期的計算機偏移方法是在古典的偏移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成功的是那些符合波的傳播特徵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使用了波前、繞射等地震波傳播的惠更斯原理,但只是定性的、概念性的。偏移剖面的質量雖然能夠滿足最基本的要求,但歸位的精度和成像時的波形特徵都不是很準確的。因此,研究更有效的地震偏移方法是很迫切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J.Claerbout教授首先提出了用有限差分法解單程波動方程的近似式,用地面觀測的地震數據重建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過程中的波場,從這些傳播過程的波場中提取使地震界面成像的那些數據,組成地震偏移剖面。由於這種偏移方法在計算過程中要解波動方程或其近似式,所以被稱為波動方程法偏移技術。
French和Schneider等在繞射偏移法的基礎上使用了波動方程解的Kirchhoff積分公式,發展為地震偏移的波動方程積分法。使繞射偏移建立在可靠的波的基本原理上。因而改善了偏移剖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Stolt和Gazdag等又先後提出了在頻率-波數域解波動方程,外推地震波場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F-K域偏移方法。由於該方法計算簡單,效率高,因而很快得到了推廣。

特點

上述三種波動方程偏移方法是同時並存的,因為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因而不能用一個方法來取代其它方法。使用時視具體條件和要求決定採用何種方法。波動方程偏移方法在最近20年間迅速發展並不斷完善,許多人對此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其中,Loewenthal等人的爆炸反射面的概念對於理解疊加剖面的偏移成像具有很大價值,Hubral,Larner等人提出的深度偏移的概念具有很大意義,Berkhout提出的偏移過程是一個空間褶積的概念對於偏移的橫向分辨力的理解很有益處,馬在田院士提出的高階方程的分裂算法對提高有限差分法偏移的精度有很大貢獻,張關泉教授提出的低階方程組大傾角差分偏移為解決大傾角問題提供了一種新方法,Yilmaz等提出的雙平方根法為解決疊前偏移奠定了基礎。現在仍有許多學者還在探索波動方程偏移技術,以期更加完善該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