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筍(管狀花目唇形科植物)

地筍(管狀花目唇形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筍(學名:Lycopus lucidus Turcz.):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具節,節上密生鬚根。葉具極短柄或近無柄,長圓狀披針形,兩面或上面具光澤,亮綠色,兩面均無毛。輪傘花序無梗,輪廓圓球形,小苞片卵圓形至披針形,位於外方者超過花萼。花萼鐘形,兩面無毛,外面具腺點。花冠白色,花絲絲狀,無毛,花葯卵圓形,2室,花柱伸出花冠。小堅果倒卵圓狀四邊形,褐色,邊緣加厚,背面平,腹面具稜,有腺點。花期6-9月,果期8-11月。

春、夏季可採摘嫩莖葉涼拌、炒食、做湯,根莖入藥,具有降血脂、通九竅、利關節、養氣血等功能。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繁殖方式,根莖,種子,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防治,採收加工,醫藥價值,營養,主治,驗方,論述,

形態特徵

地筍是多年生草本,高0.6-1.7米;根莖橫走,具節,節上密生鬚根,先端肥大呈圓柱形,此時於節上具鱗葉及少數鬚根,或側生有肥大的具鱗葉的地下枝。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四棱形,具槽,綠色,常於節上多少帶紫紅色,無毛,或在節上疏生小硬毛。
葉具極短柄或近無柄,長圓狀披針形,多少弧彎,通常長4-8厘米,寬1.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具銳尖粗牙齒狀鋸齒,兩面或上面具光澤,亮綠色,兩面均無毛,下面具凹陷的腺點,側脈6-7對,與中脈在上面不顯著下面突出。輪傘花序無梗,輪廓圓球形,花時徑1.2-1.5厘米,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小苞片;小苞片卵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刺尖,位於外方者超過花萼,長達5毫米,具3脈,位於內方者,長2-3毫米,短於或等於花萼,具1脈,邊緣均具小纖毛。
花萼鐘形,長3毫米,兩面無毛,外面具腺點,萼齒5,披針狀三角形,長2毫米,具刺尖頭,邊緣具小緣毛。花冠白色,長5毫米,外面在冠檐上具腺點,內面在喉部具白色短柔毛,冠筒長約3毫米,冠檐不明顯二唇形,上唇近圓形,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僅前對能育,超出於花冠,先端略下彎,花絲絲狀,無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略叉開,後對雄蕊退化,絲狀,先端棍棒狀。花柱伸出花冠,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線形。花盤平頂。
小堅果倒卵圓狀四邊形,基部略狹,長1.6毫米,寬1.2毫米,褐色,邊緣加厚,背面平,腹面具稜,有腺點。花期6-9月,果期8-11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在6、7月高溫多雨季節生長旺盛。耐寒,不怕水澇,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區生長茂盛,以選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為宜;不宜在乾燥、貧瘠和無灌溉條件下栽培。

地理分布

產自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浙江,江蘇,江西,安徽,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在蘇聯,日本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根莖

在採挖根莖時,選色白、粗壯、幼嫩的根莖,切成10-15厘米長小段,按行距30-45厘米,株距15-20厘米,立即栽種,每穴栽2-3段,覆土厚5厘米,稍鎮壓後澆水。冬種的於次年春出苗,春種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種量750-900kg。

種子

種子採收後,於3-4月間條播,行距30厘米,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種子發芽率50%-60%。土壤溫度在17-20℃左右,有足夠的溫度播種後,約10天左右出苗。每1hm2播種量3.75kg。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幼勒期注意除草、鬆土。當苗高30厘米,封壟以後,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時應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苗高10-15厘米及第1次收割以後,都應進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糞水,或施用硫酸銨每1hm2225-300kg。種植2-3年後,植株叢生,應行翻栽。

病蟲防治

病害有鏽病,可用敵銹鈉200-300倍液,加少許合成洗衣粉,噴霧防治。蟲害有尺蠖,6、7月發生,可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紫蘇野螟。幼蟲為害葉部,北京於7-9月間出現,防治方法:清園,處理殘株,收穫後翻耕土地,減少越冬蟲源。

採收加工

夏秋季間,莖葉生長繁茂。在開花前,收地上全草。南方在4月上、中旬開始收穫,一年可收2-3次。但對挖根狀莖入藥,以及作種莖用的留種地,生長期中不可收割地上部分。收後,切段曬平。根狀莖採挖後,洗淨、曬乾或烘乾。

醫藥價值

營養

地筍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礦物質,還含有澤蘭糖、葡萄糖、豐乳糖、蔗糖、水蘇糖等,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能量。地筍每100克鮮品中含蛋白質4.3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9克、粗纖維4.7克、胡蘿蔔素6.33毫克、煙酸1.4毫克,還含有維生素B1、B2、C以及各種礦質元素、揮髮油、鞣酸、酚類、澤蘭糖、水蘇糖、半乳糖、胺基酸等。春、夏季可採摘嫩莖葉涼拌、炒食、做湯。主要食用晚秋以後採挖出的地下膨大的潔白色匐匍莖鮮食或炒食,或做醬菜等,口味堪稱野菜珍品。

主治

地筍具有降血脂、通九竅、利關節、養氣血等功能。可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水腫等症。
性味:甘、辛,溫。
①《嘉祐本草》:"溫,無毒。"
② 《救荒本草》:"味甘。"
③ 《綱目》:"甘辛,溫,無毒。"功用主治:活血,益氣,消水。治吐血,衄血,產後腹痛,帶下。
① 《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② 《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產後心腹痛。"
③ 《分類草藥性》:"和氣養血,補精固氣,治女子虛弱面白。"
④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虛弱,補中氣,消水,療白帶。"

驗方

1、治閉經:地筍30克,赤芍10克,熟地30克,當歸9克,益母草30克,香附9克。水煎服,每日2劑。
2、治產後瘀血腹痛:地筍30克,赤芍10克,當歸9克,乳香9克,沒藥9克,桃仁9克,紅花6克。水煎服,每日1劑。
3、治跌打損傷:地筍30克,桃仁1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熟地3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乳香9克,沒藥9克,水煎服,每日1劑。
用量用法:每次10-30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腹瀉腹痛,不可服用。

論述

1.《綱目》:蘭草走氣道,地筍走血分,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雷斅言雌者調氣生血,雄者破血通積,正合二蘭主治。又《荀子》雲,澤、芷以養鼻,謂地筍、白芷之氣芳香,通乎肺也。 2.《本草經疏》:地筍,苦能泄熱,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溫通營血。佐以益脾土之藥,而用防己為之使,則主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氣。《日華子》《藥性論》總其泄熱和血,行而帶補之能也。
3.《本草通玄》:地筍,芳香悅脾,可以快氣,疏利悅肝,可以行血,流行營衛,暢達膚竅,遂為女科上劑。
4.《本經逢原》:地筍,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症瘕,除水腫,身面四肢浮腫。《本經》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產科主要藥。更以芎、歸、童便佐之,功效勝於益母。
5.《本草求真》:地筍,雖書載有和血舒脾、長養肌肉之妙,然究皆屬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竅能通,關節能利,宿食能破,月經能調,症瘕能消,水腫能散,產後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風癱、癰毒、撲損能治。觀此,則書所云舒脾和血,不過因其水消血除之意,豈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補氣補血之味同投,則消中有補,不致損真,誠佳品也。
6.《本草正義》:地筍,產下濕大澤之旁,本與蘭草相似,故主治亦頗相近。《本經》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皆苦溫勝濕之功效,亦即蘭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瘡癰腫瘡膿者,專入血分而行瘀排膿消腫也。惟《本經》所謂乳婦內衄,頗不可解,蓋即後世新產通瘀之意。《別錄》內塞,當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權謂治產後腹痛,固苦溫行瘀之功,又謂治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贏,婦人瀝血腰痛,則以溫和能利血脈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當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虛證久服之藥矣。
7.《本經》: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
8.《雷公炮炙論》:能破血,通久積。
9.《別錄》:產後、金瘡內塞。
10.《藥性論》:主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贏,又治通身面目大腫,主婦人血瀝腰痛。
11.《日華子本草》: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產前產後百病,通小腸,長肉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12.《醫林纂要》:補肝瀉脾,和氣血,利筋脈。主治婦人血分,調經去瘀。
13.《嶺南採藥錄》:治蛇傷,散毒瘡
14.《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15.《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產後心腹痛。
16.《分類草藥性》:和氣養血,補精固氣,治女子虛弱面白。
17.《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虛弱,補中氣,消水,療白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