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力指數

地球生命力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簡稱LPI,是衡量地球生態狀況的一種指數概念,這一概念通過對2688個分布在不同生態系統和地區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及魚類物種中9014個種群的規模變化趨勢來衡量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相當於藉助對物種豐富度變化的表述,衡量地球的生態狀況。

來源,發展趨勢,引起原因,面臨危機,國際關注,

來源

《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是一份記錄地球健康狀況的前沿報告,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倫敦動物學學會(ZSL)和全球足跡網路(GFN)合作完成。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巨型的倉庫,那么這個倉庫里的資源還夠人類使用多少年。為了說明地球資源的改變,《報告》使用了一個“地球生命力指數”概念。
地球生命力指數
《地球生命力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旨在扭轉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的趨勢,把生態足跡拉回“一個地球”的限度內。這分為16個優先行動,包括改進消費模式、核算自然資本價值,以及構建法律政策框架,公平管理食物、水和能源。

發展趨勢

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屬於地球生命力指數下跌的重災區。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WWF全球總幹事吉姆●利普(JimLeape)指出:當前人們的生活方式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人們似乎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地球可資利用。在使用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供給的50%。如果不改變這一趨勢,這個數字會增長得更快,到2030年,即使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地球生命力指數
人口增長和過度消費是造成環境壓力的主要因素。按照現有的發展趨勢,生態足跡不斷增大,自然資源不斷減少,WWF的專家估計,到2050年人類將需要2.9個地球。
該報告也反映了富裕國家與貧困國家的巨大差別: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平均比低收入國家高5倍。據此推算,如果人們都按照美國人的方式生活,人類需要4個地球來滿足其每年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如果人們都按照印度尼西亞的平均水平生活,那么全球只會消耗三分之二的生物承載力。
最貧困和最脆弱的國家正在為富裕國家的生活方式買單。根據地球生命力指數,1970年以來生物多樣性下降最快的地區位於低收入國家,這說明當一國的生物承載力(即資源再生的能力)不斷下降,它需要從其它國家的生態系統進口必需的資源,這可能給資源輸出國帶來潛在的長期損害。

引起原因

人類不停地向自然索取,擁有的自然資本卻越來越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越大,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
地球生命力指數
同時富裕國家與貧困國家的巨大差別,高收入國家的生態足跡平均比低收入國家高5倍。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等金磚國家與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其人均生態足跡低於高收入國家,隨著工業化進程中快速增長,面臨著很大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在人口和消費進一步增長的背景下,中等收入國家會給全球生態足跡帶來更大的影響。

面臨危機

  • 2030年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需求
《地球生命力報告》首度在國際空間站發布。荷蘭籍太空人André Kuipers從他獨特的視角闡述了地球所處的現狀。這是他第二次進入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
Kuipers在報告發布時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從太空我可以看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包括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和森林火災——這些挑戰都反映在今年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但是,儘管地球面臨各類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我們還是擁有拯救家園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的利益,更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當前,我們的生活方式過度消耗了自然資源,人們似乎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地球可資利用。我們使用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供給的50%。如果不改變這一趨勢,這個數字會增長得更快,到2030年,即使兩個地球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WWF全球總幹事吉姆利普(JimLeape)指出。
報告強調,人口增長和過度消費是造成環境壓力的主要因素。
”這是一份地球的體檢報告,診斷結果顯示地球現在很不健康。”倫敦動物學學會環境保護主任Jonathan Baillie說,“忽略這一診斷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影響。恢復地球健康的根本在於解決人口增長和過度消費的問題。”
  • 城市化的挑戰
報告還強調了城市化所帶來的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影響。到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化往往伴隨著收入提高,以及人均生態足跡尤其是碳足跡的上升,比如北京市的人均生態足跡是中國平均水平的3倍。人類需要開發和改進管理自然資源的方式,充分發揮城市化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潛力。
“我們有能力開創一個繁榮的未來,為2050 年地球上90-100億人口提供食物、水和能源,”吉姆。利普說。“這有賴於減少廢棄物、更合理地管理水資源,以及使用可再生的清潔資源和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

國際關注

《地球生命力報告》的發布距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的召開僅有五周時間。在指出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挑戰的同時,報告認為,“里約+20峰會” 是引領人類走向可持續未來的重要契機,全球首腦應該為實現“人人擁有水、食物和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保護自然財富做出政治承諾。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明確指出了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吉姆。利普說,“‘里約+20’峰會可以並必須成為政府轉向新的發展路徑、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時刻。政府(包括城市政府)和工商界應利用這個獨一無二的契機,共同攜手做出承諾,為保持一個生機勃勃的地球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