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裡的溫柔:猶太歌手卡夫卡

地獄裡的溫柔:猶太歌手卡夫卡

卡夫卡在不到42歲的華年死於肺結核。最後幾年時光,他與病痛、死亡(恐懼)、文學以及幾位戀人糾纏不清。然而,就在這幾年問,他終於漸漸有了勇氣,直面自己的猶太宿命,並以飽受磨難的生命,以及天才的藝術形式,血肉模糊地體認和思辨這一宿命,其峰迴路轉,催人淚下。

基本介紹

  • 書名:地獄裡的溫柔:猶太歌手卡夫卡
  • 作者林和生
  • 頁數:290 頁
  •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基本信息,作者,內容,媒體推薦,目錄,導語,前言,後記,

基本信息

版本:第1版
正文語種:中文
叢書名:大師精神影像叢書
圖書品牌:重慶雙安文化

作者

林和生,當代著名學者、教授、詩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美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祖籍山東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於樂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科技哲學”碩士學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精神分析、藝術創造心理學、科學哲學、美學、詩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思想史等領域。主要著述有:《猶太人卡夫卡》、《孤獨人格:克爾愷郭爾》、《“地獄”里的溫柔:卡夫卡》、《梵谷:麥田裡的人》、《林和生詩集》、 《悲壯的還鄉》、《文翁石室:科舉和文官制度的搖籃》、《夢境與魔鏡:現象精神分析》、《喪鐘為誰而鳴——約翰·多恩生命沉思錄》等;主要譯著有:《愛的藝術》、《論人的天性》、《分裂的自我》、《拒斥死亡》等。

內容

猶太歌手卡夫卡
卡夫卡下意識追求文學的自由天地,希望藉此擺脫猶太苦難命運的詛咒他未能如願、他的人生,以及他的創作,都在散發"地獄天使"和"恐懼化身"的濃烈氣息。
婚戀,這世俗人生最後的攀附,也無法假以他暗中企望的救援,反而使之陷於可怕的情感衝突、心理分裂與生存絕望。

媒體推薦

沒有人能唱得像那些處於地獄最深處的人那樣純潔。凡是我們以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們的歌唱。
——卡夫卡

目錄

“大師精神影像”叢書總序:世界的守夜人
和諧世界的人質——猶太人卡夫卡
第一部 永遠的童年
第一章 往事
第一節 穿過歷史的迷宮/5
第二節 永世漂泊的猶太人/8
第三節 卡夫卡們的世界/10
第四節 洛維家族/1 5
第五節 “最親愛的父親”/19
第六節 母愛的缺席/26
第二章 存在性不安
第一節 “人學綜合”與“卡夫卡問題”/33
第二節 要是你在兒時給我愛/36
第三節 死亡恐懼/41
第四節 猶太人——“死人的孩子”/43
第五節 “最瘦的人”/46
第六節 一份綜合報導/53
第三章 原罪
第一節 恐懼的化身/62
第二節 再回眸:不安的存在,無邊的生活/67
第三節 “俄狄浦斯情結”、“閹割恐懼”和“神化工程”
第四節 移情:破碎的英雄詩/8l
第五節 上帝之愛的缺失/90
第六節 罪感:未展開的生命/94
第四章 永遠的童年
第一節 在“骯髒”和“疾病”的世界上/104
第二節 “恐懼一渴望”:在恐懼中渴望的孩子/110
第三節 分裂的自我/117
第四節 一個比較:堅定的童貞和永遠的童年/12l
第五章 面對世界:以孩子的名義
第一節 切膚之痛的需要/128
第二節 真假自由/131
第三節 “第一名活標本”/135
第四節 三位一體的犧牲者/139
第二部 向死而生
第六章 青春時代
第一節 文學和思想的洗禮/150
第二節 布倫塔諾沙龍/156
第三節 “讀書與講演之家”和克萊斯特/16l
第四節 友誼——通向世界的視窗/169
第五節 青春的淪陷/174
第六節 走向藝術/180
第七節 生活和轉折/185
第七章 菲莉斯·鮑爾
第一節 “騎士愛情歌手”的歌/193
第二節 文學的突破/197
第三節 婚姻綜合症/203
第四節 “審判”:第二次創作高潮/210
第五節 傷口/218
第八章 向死而生
第一節 死亡與新生/232
第二節 尤麗葉:第三次訂婚/24l
第三節 密倫娜/247
第四節 飢餓藝術家/255
第五節 暮色中的城堡/262
第六節 多拉與歌手之死/271
後記
新版後記:大地震以及苦難天使的歌唱
主要參考書目

導語

卡夫卡是極具有原創性的,同時又是讓人高深莫測、悸動不安的現代歐洲作家之一。他那神秘而卓越的著作,比如《審判》、《城堡》和《變形記》,已經捕獲了數代讀者的心,使成千上萬的人受到震撼。卡夫卡的生活同他的文學想像力一樣與眾不同:儘管從表面來看,他從未經歷過了不起的大事,但在內心裡,他卻飽嘗折磨。終其一生,他都在同那些自認為不可逾越的障礙作戰:嚴格苛刻的藝術理想、惡劣的健康狀況、孤獨感、工作(他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保險公司當律師)、同父親之間的緊張關係、複雜的猶太人身份、為寫作而進行的絕望鬥爭、結婚的願望(最終全部落空)。不到42歲,他便走完了這痛苦的人生之路。本書作者回顧了卡夫卡的多次戀愛經歷,以感性的方式重讀他的小說,對這位現代主義大師的作品進行了新的闡釋。

前言

許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完卡夫卡的《變形記》,強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格里高爾以及小說作者對人類之愛的無限渴望。我認定作者是一位深懷溫柔之心的人。後來,我在《超越此岸的存在》一文中還專門談到,雖然卡夫卡的世界是地獄一般黑暗,但人們從他那裡感受到的,最終還是至深的人類之愛。我發現,在這個問題上,我與卡夫卡本人的看法十分一致。他在某處寫道:“沒有人能唱得像那些處於地獄最深處的人那樣純潔。凡是我們以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們的歌唱。”
卡夫卡,這位“20世紀上半葉無名的騎士愛情歌手”,他的歌正是來自地獄的天使的歌,是骨子裡溫柔的歌。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層面需要指出:
其一,要把卡夫卡那令人不寒而慄的地獄之歌感受為溫柔的天使之歌,顯然需要一種特別的“接受美學”。關於這一層面,我不打算多作討論,因為它太複雜;或者,毋寧說,它是一個“美學”問題,無法通過討論來解決;我只是認定卡夫卡之歌是徹骨的溫柔,併名而正之。
其二,當我們感受和領悟卡夫卡天使般的溫柔之歌時,不要忘記了它來自地獄的最深處。
關於第二點請允許我略作表達。
就卡夫卡而言,“地獄”及其“最深處”的含義十分複雜。那或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陰森可怖的地下室;或許是令他恐懼和戰慄的父親(包括他幾乎感覺不到任何溫暖的家庭);或許是他(以及我們)身外這個充滿欲望和缺憾的物質時代;或許是他自己那空虛得宛如子虛烏有,卻又充足和複雜得隨時可能爆炸的內心世界……而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幾者兼而有之。對於我來說,探討卡夫卡之“地獄”及其“最深處”的含義十分重要,因為我認為,只有深知卡夫卡的“地獄”之叵測和黑暗,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和領悟他那愛與生命之歌的溫柔。

後記

寫完本書第八章,我已下定決心,取消原計畫的第九章,放棄了所謂“清理卡夫卡的遺產”。面對我所看到的卡夫卡,尤其面對他的最後時光,我不忍心再說什麼。這位自稱“最瘦的人”,這位“穿衣服的人中唯一的裸體者”,這位“飢餓藝術家”,他能有什麼遺產?即便確有什麼正面或負面的遺產,誰又忍心去作理性十足、一本正經的清點?至少,在寫完本書之後,我認定那是某種殘酷之舉。伴隨卡夫卡走過由生到死那悲哀的旅程,我未能避免對他的殘酷分析和揭露。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抵達歸宿之後,我強烈地渴望著隱忍的情懷。隨著寫作的展開,隨著對卡夫卡命運越來越深的了解,我經歷了對他由愛,到不愛,而最終仍愛的變化,尤其在最後一章,我為他掉下了悲哀的眼淚。遺產不是沒有,相反十分豐厚。卡夫卡的不幸與犧牲不會沒有意義。我們其實跟他一道生活在欲望、缺憾和希望的世紀,所不同的是,我們生活在世紀末。在我看來,南極上空巨大的臭氧洞,正是欲望和缺憾大暴露的絕妙隱喻;愛滋病則準確地象徵著我們的“恐懼一渴望”;而希望則在我們自己和新的世紀。在2l世紀的門檻旁,骨瘦如柴而又赤身露體的卡夫卡讓我們警醒。這警醒中格外有一份特殊的含義,那就是如一位詩人所說:“所有生生世世的痛苦,都由我們承擔。”而這含義之中復又包含著一份珍貴的默契:以愛我所愛的勇氣和尊嚴,儘可能祛除任何一種怨尤。既承受欲望也承受缺憾;既承受理智的夢魘,也承受理智的砥礪;既承受不由分說的天命,也承受懸而未決的希望和信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