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氣候學

地形氣候學

地形氣候學,是研究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氣候的學科。系20世紀50年代由諾奇(K. Knoch)和索恩思韋特(C.W. Thornthwaite)提出。1974年世界氣象組織出版了《農業地形氣候學導論》,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極為明顯,如山脈對氣流有阻擋、抬升作用,往往在向風一側,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下降,並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下降水增多;在背風一側,空氣下沉增溫,降水減少,出現焚風,形成雨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形氣候學
  • 外文名:topoclimatology 
  • 說明:研究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 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
  • 提出者:諾奇和索恩思韋特
簡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學科意義,

簡介

地形氣候學,是研究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殊氣候的學科。系20世紀50年代由諾奇(K.Knoch)和索恩思韋特(C.W.Thornthwaite)提出。1974年世界氣象組織出版了《農業地形氣候學導論》,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中、小尺度地形對局地氣候的影響大體決定於下列3個方面:①山體對於氣流的動力影響。一百至數百米高的山體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約 1~10公里或更大)削弱、加強或改變氣流的運行,隨之有關的天氣現象和氣象要素,如降水、溫度等也都有相應變化。②山體各部位接受太陽輻射能的差異引起局部熱力狀況的不同,導致各坡向尤其是南北坡溫度狀況的差異和局地性氣流運動。③山體高度、排列形狀等影響鄰近盆地或谷地局部氣流和溫度的分布。
地形與溫度。地形對溫度的影響關係到農作物、果樹和經濟林木的防寒抗凍。但地形對平流型(陰冷型)凍(寒)害和輻射型(晴冷型)凍(寒)害的影響又有不同。
此外,在丘陵山區冬半年的晴天夜晚,地面輻射強烈,在山坡中常常形成厚度為十幾到幾十米的逆溫層,其溫度可比地面高出幾度。某些不耐低溫的果樹和經濟作物種植在逆溫層中,可避免低溫危害,安全越冬。
地形與降水。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很複雜,但仍有某些規律可循:①在一定高度範圍內,山地和丘陵地區的降水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增大值隨地區而異。②山地向風坡的降水量一般比背風坡要多;但在相對高度為100 米左右的山頭常出現相反情況,尤其當風速較大時背風坡的降水明顯大於向風坡。德國的R.蓋格爾曾介紹在一相對高度為 100米的錐形小山頭上測得背風坡的降水量比向風坡高出 5~10%。造成這類現象的原因是:地形對氣流的抬升作用雖在向風坡形成降水,但向風坡的氣流有一向上分量,托住或延緩了部分下降的雨水,將其挾帶至背風坡;背風坡的氣流則有向下的分量,加速了雨水的降落。③局部地形對氣流的阻滯情況不同,也可引起降水的差異。
地形與風。地形對風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前者指地形影響氣流運動,引起風向和風速的變化。如風從開闊地段吹向狹窄的谷地,則產生加速現象,反之則減速。風向也會隨著山體和谷地的形狀而有所偏轉。後者摻和了其他氣象因子的作用,如不同方向和部位的山坡白天由於接受日照情況的不同而引起溫度差別,進而引起山谷風,白天為谷風,夜間為山風,一般夏季比冬季明顯。水面(海、湖等)和陸地受熱和冷卻情況有異,可引起海陸風,湖陸風等,白天為海風(湖風),夜間為陸風,一年四季都較明顯。氣流越過山頂後,有時產生熱而乾燥的風,稱焚風。
地形與濕度。局部地形對土壤濕度和近地面空氣濕度影響明顯。一般陽坡的土壤和空氣較乾燥而陰坡較潮濕。中國四川雅江縣剪子灣山的陰坡和半陰坡由於空氣和土壤較濕潤,生長有冷杉和雲杉等耐陰濕的樹種;陽坡較乾燥,只生長高山櫟、高山松及矮刺櫟等耐旱的喬、灌木。陰坡森林的上限達4150米,而在陽坡只能分布到3900米,兩者相差200~300米。

學科意義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極為明顯,如山脈對氣流有阻擋、抬升作用,往往在向風一側,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下降,並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下降水增多;在背風一側,空氣下沉增溫,降水減少,出現焚風,形成雨影。在某些盆地,因盆底山頂晝夜受熱不同,形成山谷風;冬季冷空氣下沉,形成逆溫,山坡有氣候倒置現象;在隘口,有狹管大風。農業上利用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往往可趨利避害。如中國把三葉橡膠樹大面積種植到北緯18~24°地區已獲得成功,而世界上的橡膠樹,均種植在南北緯17°的範圍內。工礦業利用地形氣候,也可避免或減輕大氣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