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柱說

地幔柱說(mantle plume theory,plume tectonics hypothesis)是一種板塊運動機制的學說,由摩根(WJMorgan,1971)提出。地幔柱指地幔深部物質的柱狀上涌體,直徑可達150千米,由放射熱積累導致地幔深部或核幔邊界的物質升溫上涌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幔柱說
  • 外文名:mantle plume theory,plume tectonics hypothesis
  • 研究歷史:摩根(WJMorgan,1971)提出
  • 產生機理:地幔深部物質的柱狀上涌體
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後向四周擴散,從而推動板塊運動。在地質歷史上,地幔柱的位置相對固定而長期活動,其頂部引發的火山活動常形成火山鏈。這種火山鏈由新到老位置的遷移指示板塊運動的軌跡,即可把它當作板塊運動的一個參照系。目前已確證的地幔柱約有20個。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名詞被賦予新的涵義,有些學者認為地幔柱可分為兩類,即在地幔範圍記憶體在因板塊俯衝消減和重力陷落而成的冷地幔柱(cold plume)和核幔邊界物質上涌而成的熱地幔柱(hot plume)。冷、熱地幔柱的運動是地幔中物質運動的主要形式,它控制或驅動了板塊運動,導致岩漿活動、地震發生和磁極倒轉,影響著全球性大地基準面變化、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生物滅絕與繁衍。熱地幔柱上升可以導致大陸破裂、大洋開啟;冷地幔柱的回流則引起洋殼俯衝和板塊碰撞。還有些學者預言:地幔柱構造正在發展成為一種超越板塊構造的地球動力學新模式和大地構造新理論。然而由於存在眾多難以用地幔柱構造加以解釋的地質現象,這一新理論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