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的十字架上:魯藜評傳

在詩歌的十字架上:魯藜評傳

《在詩歌的十字架上魯藜評傳》是2010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鶴影。

基本介紹

  • 書名:在詩歌的十字架上:魯藜評傳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1日
  • 版 次:第1版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香山文化叢書
平裝: 30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1535376, 9787561535370
條形碼: 9787561535370
尺寸: 20.8 x 14 x 2 cm
重量: 440 g

作者簡介

蔡鶴影,1939年出生於翔安區馬巷鎮,1962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原同安第二中學(現改名為艘門市翔安第一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在職期間,致力於校園文化建設,構築了全國罕見的“舫山碑苑”,收集陳列了國內32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台地區)以及美國、新加坡等地名人書法家的墨寶石刻百餘件,真草隸篆諸體皆備,主編出版《舫山碑苑作品集》。曾榮獲全國優秀班主任稱號,授予金質獎章,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福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被授予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主要著作有散文《風帆集》、《人生是一種美麗》,傳記文學《陳村牧與集美學校》、《學村牧歌》等。

內容簡介

《在詩歌的十字架上:魯藜評傳》內容簡介:魯藜是一位“偉大信仰的殉道者”,是“憂患的寵兒”,他艱辛而跌宕的人生歷程,充分體現了我們翔安人的勇氣與毅力,其不朽精神值得我們弘揚,為此,我有了為之作傳的動向。

目錄

序/洪龍泉
引子
這位不願把自己當作珍珠而寧願把自己當作泥土的詩人,卻被生活所揶揄,禁錮在高牆裡,鐵窗冷雨,真是太冤了,怎能不叫他泫然欲涕呢?
人生如一出大戲,這僅僅是戲的開場……
第一章
香山北側的山腳下,有個不惹眼的村莊,那就是詩人魯藜的故鄉——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許厝村。翻開許厝的歷史,是一部風的歷史。風,孕育了許厝人與大地搏鬥的全部生命力;風,磨鍊了許厝人漂洋過海的勇氣和毅力。
第二章
一個渴望讀書的孩子,卻無錢上學,那是多么痛苦啊!每當魯藜在大街小巷聲聲叫賣,看到一群群孩子背著書包,歡呼雀躍擦肩而過,他總是投以羨慕的目光,心裡說不出是什麼滋味。
第三章
“面臨著我孩提時就遠離了的全然陌生的故土,那茫茫人海,那五光十色,五花八門的各式各樣的生活道路交織在我的腳下,何去何從,我不能不彷徨與徘徊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第四章
他還不滿20歲,就嘗到逃亡者的悲哀。他總不能長期呆在這“樊蘢”里,再回去當鄉村教師也不可能,路在何方?
第五章
1934年夏天,上海赤日炎交,是60年來少見的酷熱天氣。魯藜和莊同學冒著酷暑,秉一艘駛往上海的英商客輪,忐忑不安地踏上了“冒險家的樂園”——大上海。
第六章
魯藜加入“左聯”,由一個愛國歸僑跨進了“詩門”,從此與詩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一名詩人,這帶給他的是“有幸也不幸”的雙面命運。
第七章
上海,這“冒險家的樂團”,在民族危機深重時刻,黃浦江怒吼,反日的怒濤一浪高過一浪,澎湃洶湧,上海成了反日救亡的橋頭堡。
第八章
地下黨對每個有公開身份的黨員,都必須時刻加以保護,以防敵人的迫害,魯藜被指定作為一名青年警衛員,經常在夜裡護送江青到市內排演《大雷雨》,他們臨時編在一個黨小組。
第九章
1936年10月19日,魯藜聽到魯迅先生逝世的訊息後,就和楊應彬趕到愚園路萬國殯儀館,懷著沉痛的l心情悼念這位青年的導師,並參加出殯儀式。
1937年春天,黨組織派魯纂到安徽蚌埠第三省立民族教育館當指導員,做風台縣教育視導主任,利用公開合法的職業從事鬥爭……
第十章
延安,巍峨的寶塔聳立於南門外的山巒上,直薄雲天。它像一塊大磁鐵,吸引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奔向這革命聖地。
第十一章
延安,給魯藜的第一印象是嶄新的天地,充滿了陽光和歌聲。環境雖然艱苦,但面對山山水水,紅紅火火的畫面,他身上那種浪漫主義的政治理想和審美精神卻獲得了詩意的寄託,胸中的詩情又在激盪。
第十二章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發出“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號召,要求部隊、機關、學校發展生產。軍民用自己頑強的意志,將以生產自救為目的的大生產運動推向了高潮。
於是,紡紗織布,開荒種地,生產運動搞得熱火朝天……
第十三章
在艱苦而繁忙的戰爭環境裡,魯藜詩情澎湃,日夜奔走在石多樹少的太行山兩側的山村里,把充滿歡樂與痛苦、血和淚相交織的戰鬥生活升華為詩歌……
第十四章
火熱的鬥爭生活激發了詩人的靈感和情思,正如魯纂自己所說:“抗戰時期的文學創作,必須反映人民大眾轟轟烈烈的抗爭,我置身於時代洪流里,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催促我不斷揮筆。作品產量之多,連我自己事後也感到驚訝。”
第十五章
1942年4月,“延安文協”的作家被召回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周而復、魯藜、楊朔、韋明等十多人,隨著軍區以上幹部組成一支200來人的隊伍,再次越過同蒲線,不料在日軍封鎖線上遏阻,耽誤多時,他們回到延安時,文藝座談會已結束了。
魯藜來不及參加,不能素聆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講話,但過後他卻認真學習會議檔案,更加堅定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
第十六章
魯藜受審查,從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同,作品不能發表,心情是鬱悶的,“心開始碎裂,我將失去最珍貴的友情。我已失去黨的愛情,我只有碎裂,永遠碎裂”!在聯歡會上,人們歡聲笑語不斷,而他卻只能強裝笑臉應付,內心又像受針刺一樣難受,不知怎樣生活下去,簡直生活不下去……
第十七章
1947年冬,魯藜參加冀魯豫解放區土改運動。次年,土改結束後,他赴河北石家莊任文協秘書。一年後,他隨著解放戰爭隆隆的炮聲與部隊一起,進駐天津西郊。
……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十二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永恆紀念
魯藜年表
魯藜研究文章索引
參考書目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