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國的月台上/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經典

《在異國的月台上》收錄了荷蘭華人女作家池蓮子的47篇微型小說,包括《奶奶的婚外戀》、《夜晚的一顆流星》、《列車上的對話》、《三個兄弟的苦惱》等。 書中,池蓮子以一個中國女兒、荷蘭媳婦的眼光來觀察、審視荷蘭的政治、經濟、風俗、風景,以自己的美學修養來寫下她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讓中國讀者藉此更多更深地了解這個國家,也有意識地讓荷蘭讀者與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文化。 這本《在異國的月台上》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經典”系列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在異國的月台上/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經典
  •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 頁數:193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文藝出版社
  • 作者:池蓮子 凌鼎年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113653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池蓮子的這本微型小說集《在異國的月台上》是一本有著異國風情的微型小說作品集。這個風情不僅僅是荷蘭的風土人情,更多的是華人在荷蘭在歐洲在海外在異國他鄉的生存狀態與思想狀態。有水土的不服,有思鄉的苦惱,有拼搏的困苦,有創業的艱辛,有遭排擠的憤恨,也有得到關愛的溫馨,借老外的眼看中國,借老外的嘴評中國,也用華人的視角觀照荷蘭,觀照西方,用華人的眼光來了解荷蘭評述西方。通過池蓮子的作品,為中國讀者觀察、了解荷蘭鄉村、城市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同時,這也是了解和研究20世紀末世界性的第三次國際移民浪潮捲來時,華人新移民拼搏、奮鬥、沉浮於這個大潮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是中華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如何碰撞又接納,排斥又結合的見證性歷史資料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荷蘭)池蓮子 編者:凌鼎年
池蓮子,原名池玉燕,荷蘭華人女作家、詩人。195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1969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後轉插江南山村,執鞭任教,愛好文學、中醫。1980年畢業於溫州教師進修學院,並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85年移居荷蘭。已結集出版的文學作品有詩集《心船》《爬行的玫瑰》,小說散文集《風車下》,散文詩《花草集》,《池蓮子短詩選》中英文版,列入“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獲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頒發的第三屆龍文化金獎(優秀詩集獎)。小說選篇,獲上海“春蘭杯文學作品獎”等。2011年出版雙語版詩集《幽靜的心口》。曾為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歐華國際學會會員“荷比盧華文寫作會”創始人之一,海南詩社《海外文學》主筆等。現任荷蘭“彩虹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南荷華雨》中荷雙語小報主編,“池蓮靜療保健中心”中醫主任,及“世華作家交流協會”歐陸副秘書長。

圖書目錄

她出國之後
天堂之路
小芳出嫁了
在異國的月台上
異國鏡子
小天使的夢
親吻
戒菸
市長駕到
上海旗袍
女人要學會打扮
洋娃娃
愛吃泥土的女人
三個爸爸
我從來不嫉妒
時髦的家庭
新來的鄰居
奶奶的婚外戀
爺爺的婚事
多了錢的女兒,沒了情
黑客
心靜可以治病
放飛
緣分
聖誕夜的遊魂
夜晚的一顆流星
小琴的婚變
迪斯尼隨曲
列車上的對話
她的夢囈
這兒不講人情
三個兄弟的苦惱
女人只想有個家
原諒我吧
自誤
老外眼中的中國人
她為什麼要投海
SORRY
廣利橋頭的舊事
無雪的冬天
時髦的悲劇
機場上的男人和女人
瑪斯河邊
餘韻
鄰人萊尼
風車下
西方的婚宴
附錄

文摘

異國鏡子
列車上,她獨自一個人坐在一個角落裡,顯得十分疲憊。在運行的列車搖晃中,她從那精緻的“Make up”小盒子裡取出一面小鏡子,左右照了一下,輕輕地嘆息了一聲,春風未盡情,熬煞麗人影。自我取笑了一番,又帶著憂鬱的神情,注視著鏡子裡的那個自己,白裡帶黃的臉上,仍浮著昨晚餐館工作的疲憊之態。於是,她的目光從鏡子移向窗外,浮想聯翩……
聽說,最近警方對無居留證查得很嚴,上星期在DC車站,要不是Boben在場,我差點被警察懷疑而帶進拘留所。這是她此刻唯一的安慰。她來荷蘭還不到一年,已認識了一位荷蘭的男子,高高的個子,豐聳的鼻樑,當時在她看來,不管從哪個角度望他,都覺得漂亮。假如有朝一日帶著一位外國的郎君回國省親,不把國人羨慕死了才怪呢。尤其是她出來時,那個鎮上的一個相命先生說,林小姐出國,不當老闆娘,也要嫁個富洋人。她覺得他相得真準,幾乎印證了。
記得自來荷蘭後,每天從早上十點開始,在餐廳里收拾、打掃、沖洗廁所、至晚迎客、上菜、算賬等,一直到夜間一點才收工。這工作雖不重,但太乏,每天像個幾千米竟走的運動員,在一個沒有目標的行道上匆匆竟走……給人一種無聊、單調、膩味的感覺!
有幾張在富麗堂皇餐廳里所拍相片,寄回家裡,姐妹們來信,說她真有福氣,難以想像幾乎在幾日之間就突然變成了國內姑娘們難以攀上的“公關”小姐。看了那些回信,她禁不住偷偷地躺在被窩裡抽泣了好一陣。
她傷心,痛苦,孤獨,寂寞;她疲倦,恍惚……那些日子,不是把菜上錯就是把賬算錯,弄得老闆夥計都不歡心。於是,她曾暗暗發誓,絕不嫁給中國人,不要一輩子開餐館,一輩子做這種沒完沒了的工作。她要嫁給一個外國人,既然來外國了,就要過一種真正的外國人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儘快結婚,早日成為一個合法居民,這種躲躲閃閃、常常提心弔膽的生活實在不是滋味!
那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十一點,餐館正要打烊時,卻進來一位荷蘭男子,披著水淋淋的風衣。
“晚上好。”
“晚上好。”
“一杯啤酒。”
“一杯啤酒,請。”
她殷勤地斟了一杯又一杯,連斟了十幾杯……
他走後,她對著他座位一方牆上的那幅國畫出了神……好像是一對鴨子嬉水在湖中,“月光情侶”……那一夜,她做了一場美夢,她帶著她的外國情侶回國觀光,受到鄉親們萬般熱情的接待,四方羨慕,垂涎……
從那天開始,她發現那位男子常常來此飲酒,偶爾也點上一兩個“中國菜”,而且每次結賬時,總是多幾個小費。她呢,不知不覺一次比一次熱情了,常常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似乎有一股熱流在血液里流動。一天晚上,也是那么晚,他喝得不醉不醒,召她來結賬時,突然大膽地握緊她的小手。“你願和我一起出去走走嗎?”他問。她用生硬的荷語回答說:“……可以啊,什麼時候?……我星期一休息……”
就這樣,她與Bobeo認識了,交往十分密切。他帶她去公園、湖邊、樹林,他告訴她,他雖然是近五十的人了,還不曾結婚,有過幾個女朋友,可是都屬於假期性,他稱她們為“假期性的鳥兒”,假期一過,她們就飛走了。他說他現在希望結婚,嚮往東方女性的溫柔、嫻靜、賢德……“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他問。“是的,是的。”她答。其實,她似懂非懂,而表現出一副很溫柔的姿態。於是,他將她一把拉過來抱在懷裡,隨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熱狠狠地吻著她,撫摸她,她覺得怪不好意思的,因為,樹蔭道上有的是來回走動的行人。而他不在乎,雙手捧著她的臉蛋,並且追問:“你願做我的太太嗎?假如你願意,我們馬上去登記……”還講些什麼,她記不清了,結婚登記的事,她記得很清楚,她點點頭,表示十分願意。
可是,那話講過多少次了,半年過去了,他們仍還沒有結婚,只是兩相情願地同居過一陣子。那一陣子,她辭去了餐館疲乏的工作,真正過起外國人的生活來了。不到一個月,這種“正宗”的西方生活,跟她想像的完全不一樣。她開始感覺,這種生活並沒有比餐館的生活有趣多少。於是她懷疑她是否真正決定跟Boben結婚。
她還只有二十三歲。二十三歲的女子,還有許多人生的美夢要做。而Boben已經快五十了。
三年前,一次小車禍撞傷了他的左腿。從此,政府同意他提早領取退休金。於是,幾年來,他每天和一隻名叫Dana的黑猩猩生活在一起。他的起居規律是:
上午九點起床,喝咖啡,看報紙(全是免費報);
十點帶Dana去散步;
十一點去商店(每周兩次);
十二點午餐(麵包、牛奶);
十三點帶Dana去散步;
十四點釣魚;
十八點晚餐(土豆、牛排);
十九點帶Dana去散步;
二十點看電視(抽菸);
二十二點上床。
(每周末,二十三點上咖啡館,消磨時間,經常通宵)
經過幾個星期的生活,她開始有點清醒,但失望。她萬萬沒有想到,這就是所謂外國人的文明、富裕的生活。她感到了一種過去從未有過的、說不清楚的、難於啟齒的失落感!……
列車上的她,從列車員婉轉的廣播聲中驚醒,虛嘆了一口氣,重新拿起那面鏡子照了照自己。突然,她覺得鏡子裡頭的女子並非自己。
列車靠站了,月台上正站著Boben和他的Dana,她站起來,轉了個身子,目光凝聚成一個不動點。恍惚中,她似乎正準備下車,而列車又已啟動了……
P25-29

序言

有人曾說,地不分東西南北,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有華人的身影。話雖有玩笑的成分,但當前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紮根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的情感世界怎樣?他們的所思所想何在?……要找到這些答案,閱讀他們以母語寫下的文字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誠然,並不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華文創作,但在一些主要的國家和地區,華文創作幾十上百年來一直薪火相傳所結出的果實,顯然也是令人矚目的。遺憾的是,因為多種原因,國內的讀者多年來對海外的華文創作了解甚少。尤其對廣布世界各地的華文微型小說這一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文體,更只是偶窺一斑而不見全貌。“華文微經典”叢書的出版,可謂彌補了這一缺憾。
海外的華文微型小說創作,主要分為東南亞和美澳日歐兩大板塊。兩大板塊中,又以東南亞的創作最為積極活躍,成果也更為突出。東南亞華文微型小說創作興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各國在時間上又略有先後。最早開始有意識地從事微型小說的創作,並且有意識地對這一新文體進行探索、總結和研究,而且創作數量喜人、作品質量達到了一定藝術高度的,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稍後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是泰國,再後是菲律賓和汶萊,再後是印度尼西亞。在發展過程中,各國的創作曾一度因具體的歷史原因而存在較大的差距,但這一狀況在近十年來正日益得到改善。
美澳日歐板塊則因創作者相對分散,在力量的聚集上略遜於東南亞板塊。不過網路的發展正在彌補這一缺憾,例如新移民作家利用網路平台對散居各地的創作進行整合,就已顯現出聚合的成效。
新移民的創作是海外華文微型小說創作中近十多年來湧現出的一股新力量。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作家對當地文化和生活的日漸融入,其創作已日漸呈現出新視野,題材表現也開始漸漸與大陸生活經驗拉開了距離,具有了海外寫作的特質。
以上是對海外華文微型小說發展的一個簡單梳理,而“華文微經典”叢書的出版,正是對這一梳理的具體呈現(為避免有遺珠之憾,叢書也將有別於中國內地寫作的港澳地區的華文微型小說寫作歸入其中)。通過系統、全面、集中的出版,讀者不僅可以得見世界範圍內華文微型小說創作風姿多樣的全貌,更可從中了解世界各地華人的文化與生活狀況,感受他們濃郁的文化鄉愁,體察他們堅實的社會良知,深入他們博大的人文關懷,觸摸他們孜孜不懈的藝術追求。書籍的出版是為了文化和文明的傳播與傳承,我們希望這一套叢書能實現一些文化擔當。我們有太長的時間忽略了對他們的關注,現在是校正這種偏差的時候了。這也正是叢書出版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