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遨遊/探索與發現奧秘

在宇宙遨遊/探索與發現奧秘

《在宇宙遨遊》內容簡介: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在宇宙遨遊》由李華金主編。

基本介紹

  • 書名:在宇宙遨遊/探索與發現奧秘
  • 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
  • 頁數:213頁
  • 開本:16
  • 作者:李華金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84268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愛迪生曾說過:“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探索與發現奧秘》正是一套讓人備感驚奇、超酷超炫的科學書,立足於21世紀的最新科技發展喊果,緊跟時代步餞,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文字、豐富的想像力,書中全面闡述科學知識、揭秘復系的科學現象、洞悉自然科學規徨,讓你領略到看似枯燥的科學其實很精彩、很有趣。
這本《在宇宙遨遊》(作者李華金)是該系列中的一冊。

圖書目錄

宇宙知識面面觀
宇宙有多大
寒冷的宇宙空間
五彩繽紛的極光
互相“吞食”的天體
無法被治罪的破壞者
星際風暴
天空中到底有幾個太陽
彗星的“倉庫”
水星上的“海”與“冰川”
火星的特殊地貌
天王星也有光環
最遙遠的天體…類星體
潮汐是怎樣形成的
生靈的“保護神”…臭氧
神秘的磁暴現象
旋渦星系
有趣的橢圓星系
不規則星系
蟹狀星雲
星團
星協
星系團
阻隔牛郎織女的“天河”
具有最強磁場的天體
脈衝星
宇宙射電源
大爆炸宇宙模型
宇宙塵埃的價值
銀河系的誕生
恆星演化的“三部曲”
天狼星
“魔星”_-__-大陵五
耀星
能爆發的恆星——新星
會眨眼的恆星
星族
超新星對人類的重要作用
一主一仆相伴而行的雙星
“定地”恆星——天鵝座6l號
“量天尺”一造父變星
暗星云為什麼是“黑”的
多種多樣的星星
什麼是亮星雲
天空中的“流浪漢”一行星
躺著旋轉的行星——天王星
沒有空氣的小行星世界
失蹤一百年的小行星
月亮從哪邊升起
行星際物質
地球的起源
地球和月球
燦爛的星辰
流星
美妙的流星雨
銀河系的樣板——仙女星座
變星
天空中的“小矮人”——白矮星
紅色的巨星——心宿二
教你認星座
二十八星宿
空中的指北針——北斗星
牛郎織女星
空中“七姐妹”一昂星團
空中的“獵戶”
火紅色的行星…一火星
恆星的晚年一紅矮星
鑽石星球
太陽系最亮的行星…金星
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
又寒冷又黑暗的海王星
沒有水的“水星”
美麗的行星——土星
婚神星
灶神星
小行星帶
小行星
小行星的命名
小行星引起的爭論
小行星達克推爾
脫羅央群小行星
行星的“追隨者們”一一衛星
“穀神星”被找到了
智神星帶來的煩惱
宇宙航行中的“暗礁”
天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的衛星
火星的兩顆衛星
火山頻發的衛星——木衛
我們的太陽系
日食現象
月食現象
太陽黑子
月相
月到中秋分外明
月球可能曾有自己的衛星
海市蜃樓
太陽在“顫抖”
太陽發出的“聲音”
太陽系的成員
太陽系的歷史
太陽的構造
太陽的光和熱從哪裡來
日冕
太陽的晚年
太陽耀斑
日出美景
綠色的太陽
美麗的日珥
古人眼中的太陽
太陽光譜
奇妙的天上景觀
美麗的土星環
在月球上看星星和地球
天文奇觀——“日月並升”
星空“合唱隊”
彗星撞擊木星的奇觀
千姿百態的閃電
熱鬧的土星的衛星世界
宇宙中的“百慕達三角”
一一黑洞
八星連珠
“宇宙島”…一河外星系
繁星滿天
五顏六色的恆星
新星和超新星
人類未來的家園一一月球
人類的探索
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人類首次邀游太空
“阿波羅”號登月探測
“嫦娥”奔月成功
開發月球的構想
探測火星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探測金星
探測土星
探測木星
探測彗星
地球的“名片”
奇妙的太空生活
人造地球衛星的外形
人造衛星的用處
衛星通信
太空人的煩惱
航天史上的第
人為什麼能在太空“漫步”
未來的星際飛船
太陽和日球層探測器
最昂貴的天文衛星
不辱使命的“尤利西斯”號
氣象衛星
導航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
空氣帶來的麻煩
人類的“空中驛站”
人類未來的理想家園
航天史上的宏偉工程
——國際空間站
太空暈動症
空間實驗室
太空人在太空中的日常
生活
代達羅斯計畫
太空人的工作
給火星照相的“水手”號
太空人如何在火星上生活
別具風味的太空食品
宇宙天氣預報
在太空中捕捉“斯巴達”
號衛星
什麼時候可以在地面上看
到衛星
機載天文台
如何觀測日食
水下天文台
現代大型光學望遠鏡
折射望遠鏡
別具一格的太空望遠鏡
中國古代的天文儀
紅色濾光鏡——色球鏡
日冕儀
太陽望遠鏡
令人稱奇的天文圖
古往今來的宇宙學說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霍金的“黑洞不黑”理念
天外來客
隕石坑是怎樣形成的
來自火星的碎片
危險的近地天體
著名的隕石
如何防止外星微生物
危害地球
正在向我們靠近的恆星
亞利桑那隕石坑
一年中天上要掉下多少石頭
神秘的“飛碟”
瑪雅人是外星人的
後代嗎
外星人可能被殺死在途中了
尋找外星人
未來之謎
火星人面、金字塔之謎
宇宙的正、反物質模型
宇宙的穩恆態模型
宇宙中的x射線源之謎
月球背面之謎
木星紅斑之謎
旋渦星系的旋臂之謎
黑洞之謎
白洞之謎
星系核爆發之謎
宇宙爆炸之謎
穿越宇宙
火星上的“運河”
星球的生死輪迴

文摘

失蹤一百年的小行星
19世紀時,由於科學技術不先進,所以常常無法將行星的軌道算精確,這就導致剛發現的小行星可能會失蹤。
其中著名的一件“失蹤”案是小行星“茜娜”失蹤案。1875年11月9日凌晨,尋找小行星的權威帕里沙,在牡羊座附近發現了一位新“客人”。當時他估計其亮度大約在十二等,並馬上把它調節到了測微十字絲的中心位置,但僅僅過了40分鐘,就發現它已悄悄離開了十字絲中心,向東移了一小段。顯然,這是一個小行星。他馬上向柏林皇家天文台發了電報。同年11月16日柏林的報紙也正式報導了帕里沙的發現,並為這個新成員取名為茜娜。茜娜是《荷馬史詩》中的一個女妖,她有6個頭顱,12條腿,經常興風作浪危害船隻。當然那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現在這個名為茜娜的小行星卻真和天文學家開起玩笑來了,僅僅過了2周,這個小行星就失蹤了。不管天文學家們如何觀測都再也找不到這個小行星了。等到一個德國神父再次找到這個小行星時,已是20世紀60年代了。這個小行星幾乎丟失了整整100年。
月亮從哪邊升起
月亮是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體,民間稱其為月亮婆婆。在希臘神話中 它是月神“阿忒彌斯”,與太陽神“阿波羅”是孿生兄妹。誰都知道,太陽是東升西落的,日復一日沒有間斷過,而月亮有時卻不上班,而且有時圓,有時缺,有人可能還搞不清月亮是從哪方升起的。其實,月亮和太陽一樣也是東升西沉,但是只有在地球進入黑夜時才能看到月亮,白天哪怕月亮在你頭頂上也是看不出的。因為月亮沒有太陽明亮,月亮出沒的規律,是太陽、月亮、地球三者在運行中所處相對位置不同而產生的。在一個農曆月中,月亮出沒的時間以及它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不同。如月初的娥眉月是黃昏在西方看到的,而月末則發現在東方。初三、初四的娥眉月,在上午9時從東方升起,晚上9時才在西方下沉,其間大部分是白晝,我們看不到它,而在黃昏後發現它時,它掛在西方,並逐漸下沉,所以有人認為初三、初四的娥眉月是西方升起的。而初七、初八的上弦月中午12時從東方升起,半夜在西方下沉,所以當人們在黃昏發現它時,它已在南方並逐漸西沉,人們又以為它是從南方升起的。
行星際物質
行星際物質是指太陽系行星際空間存在著的極稀薄的氣體和極少量的塵埃。行星際空間雖然空空蕩蕩,好像是空無一物,但實際上,在地球軌道附近的行星空間,每立方厘米空間含有5個正離子、5個電子,還有從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來的電磁波。行星際物質的主要來源是太陽風,也可看作是日冕的延伸。此外,彗星的碎裂,小行星的瓦解,流星體和宇宙塵埃等也都可以成為行星際物質。電子、質子以及氦、碳、氮和重元素的核,都是行星際物質的質點。其中電子和質子的數量最多。這些物質在太陽大氣中本來就有,當太陽風高速向外流動,遇到行星際氣體時就停留在那裡,形成了行星際物質。地球上可以觀測到一些行星際物質造成的現象。例如每當春季黃昏後,秋季黎明前不久,在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的人,可以看到西方地平線上(秋季在東方地平線上)有一個淡淡的三角形光錐,這就是黃道光。黃道光是由散布於黃道附近的行星際塵埃粒子散射太陽光造成的。另外,彗星的彗尾中的結點加速度很大,這種加速度是由高速太陽風吹動氣體彗尾中的物質引起的。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實際上是與太陽系的起源密不可分的。有關地球起源的問題,到現在人們還是說法不一。人們正在進一步地探索、研究有關地球起源問題。關於地球起源,人類迄今所提出的各類假說大體上可劃分為兩類,即災變論和演化說。
災變論認為,太陽系是由一次激烈的偶然災變產生的,而演化說則認為太陽系是有條不紊地逐步演變而成的。歷史上,持這兩類假說的人們各不相讓,互相對峙,時而這一派占上風,時而另一派占上風。正是這種爭辯,才促進了人類更科學地認識地球的起源。
20世紀60年代,人類憑藉先進的太空探測技術,觀測到許多行星上都具有同月球上極其相似的球形山、隕石坑,最終科學家對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得出如下結論:大約在50億年前,銀河系的某顆巨大恆星發生了大爆炸,飛向四面八方的碎片與宇宙中的一些塵埃、氣體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大旋渦,在其聚集過程中,由於大量放熱,所有物質都呈氣體。同時,由於旋渦內部物質的相互吸引,它逐漸形成一種扁平的圓盤狀星雲,即太陽原始的面貌,太陽每年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只有它全部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這是因為地球周圍有一層厚厚的大氣,總的厚度大約有1000千米。這層大氣在白天,太陽照射時,使陽光帶來的熱量均勻分散開,同時散射,反射一部分光熱,地面的溫度就均勻緩慢地上升。夜晚背對太陽的時候,地面把白天吸收的熱量向空中散發出去,大氣又使這種散發過程緩慢地進行,地面上的溫度就不會降得太低。大氣的這種作用,就像“空調器”一樣,使地面上的溫度總是保持在一個適宜於人類生活的範圍內。它使地球在白天不會被烤焦,在晚上太陽照不到我們時,地球也不會太冷,這都歸功於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以上假說都是從太陽系的天文觀測中得出,但其實從地球上也能找到地球起源和演化的線索。現在科學家們一方面傾向於太陽起源於低溫的觀點,一方面將視角從宇宙轉向了地球自身。
P37-40

序言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總和。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體系的整體解釋構成了宇宙論。20世紀以來,西方根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建立了關於宇宙的現代科學理論,稱為宇宙學。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根據相對論,信息的傳播速度有限,因此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發生宇宙膨脹的情況下,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區域中我們將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區域的信息,其他部分的信息將永遠無法傳播到我們的區域。可以被我們觀測到的時空部分稱為“可觀測宇宙”、“可見宇宙”或“我們的宇宙”。應該強調的是,這是由於時空本身的結構所造成的,與我們所用的觀測設備沒有關係。
一般認為,宇宙產生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後30億年,最初的物質漣漪出現。大爆炸後20億~30億年,類星體逐漸形成。大爆炸後100億年,太陽誕生。38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開始逐漸演化。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飄遊,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
根據天文觀測和宇宙學理論,可以對可觀測宇宙未來的演化做出預言。宇宙在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多年來,人們認為,物質的引力會導致宇宙的膨脹減速。雖然物質的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卻是平直的,也即宇宙總密度應該等於臨界密度。並且,膨脹正在加速。這些現象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暗能量。不同於普通所說的“物質”,暗能量產生的重力不是引力而是斥力。在存在暗能量的情況下,宇宙的命運取決於暗能量的密度和性質,宇宙的最終命運可能是無限膨脹,也可能是漸緩膨脹趨於穩定,或者是與大爆炸相對的一個“大坍縮”,或者也可能不斷加速膨脹,成為“大撕裂”。目前,由於對暗能量的性質缺乏了解,天文學家還難以對宇宙的命運做出肯定的預言。
近幾年來,一批西方的天文學家發表了關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斷。他們認為,宇宙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進行運動,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至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是否正確,科學家認為,過幾年國際天文學界可望對此做出驗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