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蝽科

土蝽科

土蝽科指的是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半翅目,異翅亞目的一科。土蝽科昆蟲體小型至中大型,形近卵圓;褐色至黑色,常具金屬光澤,個別種類具淡色斑紋。體壁堅硬。頭平伸或前傾,寬短,前緣常為弧形並多具短櫛狀剛毛列;觸角多為5節,第2節甚短,少數為4節,較短粗;4節,各節長短比例不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蝽科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半翅目
  • 亞目:異翅亞目
  • :土蝽科
  • 分布區域:中國北方
  • 總科:蝽總科
  • 生活環境:地表
簡介,生物特徵,生活習性,生物種類,部分動物,

簡介

土蝽科包括由小型至大型的種類(長2-18毫米),長圓形或卵圓形,多為黑色,具青藍色光澤及少數黃色或白色斑紋,也有少數為黃褐色或紅褐色。背面稍鼓,多具剛毛或短刺。頭的前緣、前胸背板側緣和前翅前緣的剛毛及短刺的數目射體循與排列,是分屬分種的重要特徵。頭較寬短,中葉與側葉約等長,成側葉長於中葉並在中葉前方互相連線,也有少數中葉較長。觸角通常5節,第2節常甚短淋厚棕,有的退化而成為4節,在第3、4、5節之間常具一個小環。喙均為四節,各節長短比例不一。前胸背板四邊形,中部常具一條橫縊:前方鼓起,光滑,形成二個胝,有時前端具一個領狀邊緣。小盾片大小及形狀不一,超過前翅爪片頂角,但決不達於腹部末端;兩個爪片不形成爪片接合。後翅翅脈特寒嚷槳化,是亞科分類的重要特徵腹部板兩側靠近氣門的地方各具兩個毛點,這些毛點的排列,也是區分亞科的特徵。前足脛節扃平,兩側具強剌,中、後足基節項端具別狀緣毛,節3節。土蝽多數生活於土中,以植物的根和動物的遺體為食。

生物特徵

體小至大型。長圓或卵圓形。常黑,具光澤,少數黃白、黃或黃褐及褐色。背腹面鼓,具長剛毛或短刺。頭前緣、前胸背板前側緣和前翅前側緣剛毛、短刺的數目及排列是分屬的重要特徵。頭寬短,近方形或半圓形,下傾,中葉與側葉等長,或側葉長於中葉,並在中葉前方相接觸,少數種類中葉長於側葉,複眼球狀或圓錐狀,外突,單眼和複眼較接近,極少數種類(土棲)無單眼:觸角5節或4節,位頭下方,第2節一般無毛,第3-5各節間常具一個環狀紋,喙4節,超過頭後緣或有時達腹部,各節長短不。前胸背板較大,通常四邊形,中部常具橫縊,有時前緣成領狀,側角鈍圓,極少數尖:小盾片大小和形狀不一,過爪片末端,前翅爪片不形成爪片接合縫,徑脈常清晰膜片縱脈簡單,後翅翅脈退化,是亞科分類的特徵,前胸腹板常具縱溝,中辣汗微備胸胲板常有低縱脊,臭腺孔明顯,蒸發域(暗區)清楚,臭腺孔和蒸發域的形狀為分種的重要特徵。腹部腹面兩側近氣門處各具2個毛點,橫列或斜列,為分亞科的特徵。足短而強壯,前足脛節扁平,鐮刀狀、葉狀或棱狀,兩側常具長刺,中、後足基節頂端具刷狀毛,時節3節,土梄種類細而長,食植物根者粗而短,爪堅硬。
前胸背板近四邊形,前緣弧凹,中部常具橫縊,前葉具胝;小盾片多超過爪片末端但不達腹末;前足脛節扁平,兩側具強刺,中、後足基節頂端具刷狀緣毛,跗節3節;臭腺溝長,揮發域大,表面結構多樣。腹部各節每側的2根毛點毛在氣門後排成縱列。

生活習性

土蝽多中生活於或地表,以植物的根或動物的遺體為食,許多種類為害農作物。有些種類成蟲具護卵或護低齡若蟲行為。

生物種類

全世界已知110餘屬640餘種,中國已知20屬50餘種。

部分動物

印度伊土蝽Aethusindicus(Westwood,1837)
體長5.5-6mm,寬3.4-3.7mm。體黑色。頭側葉與中葉幾乎等長,前端中央稍內凹,中葉中部寬,兩端較窄,邊緣具短刺及剛毛,背面具刻點,基部及中葉無刻點;觸角褐色,第2節短於第3節,末3節較店匪碑抹粗。前胸背板具許多剛毛及刻點,後緣及前半處有一橫置的大光滑區。小盾片刻點濃密,兩基角及末端光滑。前翅革質部前緣有7根剛毛,刻點濃密,膜片淡污褐色,稍長過腹末。足及腹部腹面同體色。
分布:福建(邵武)、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非,馬達加斯加。
侏地土蝽Geotomuspygmaeus(Dallas,1851)
體長3.5-4.5mm,寬1.8-2.0mm。體黑褐色,光亮。頭側葉與中葉約等長,背面有4根剛毛,一對位於眼的前方,一對位於眼與中葉之間。觸角淡褐色,第4、5節端色較淡或褐黃色。前胸背板刻點分布在近前緣處l行,在中域之後及側緣內側一部分,其餘部分光滑;側緣弧形,有6-7根剛毛。前翅革質部刻點較密,前緣基部有1根剛毛;膜片色淡,上有1個長形的褐色斑點,長過腹末。足黑褐色,跗節淡橙黃色。腹部腹面黑色,兩側具刻點。
分布:福建(福清、晉江、廈門)、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市腳海南;日本,緬甸,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美國(夏威夷)。
青革土蝽Macroscytussubaeneus(Dallas,1851)
體長7.5-10mm,試她酷寬3.8-5mm。體褐至黑褐色,刻點同色。頭側葉與中葉等長,光滑,前端寬圓,有4根長剛毛。觸角暗棕色,第4、5節色稍淺。前胸背板前半中部及近後緣處光滑,側緣有7-8根剛毛,邊緣稍翹。小盾片基緣光滑,前翅革質部前緣基部有3根剛毛,膜片煙色,端部具深色斑點。足黑褐色,跗節棕色。腹部腹面同體色。
寄主:豆類、花生、麥類及禾本科雜草等。
分布:福建(建陽、將樂、廈門)、河北、山東、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雲南;日本,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日本朱土蝽Parastrachiajaponica(Scoot,1880)
體長18-20mm,寬9-10mm。體朱紅色,刻點同體色。頭側葉長於中葉,邊緣上翹,基部具黑橫斑;觸角、前胸背板前緣中部橫斑及其中域中央的大橫斑、小盾片(除端部外)、前翅革質部近端半中央的大圓斑及爪片基大半、足及腹部腹面每節側區的斑塊,均為黑色。前翅膜片污煙色,周緣淡黃褐色,半透明,稍長過腹末。
分布:福建(將樂龍棲山)、甘肅、河北、陝西、安徽、湖北、浙江、江西、四川、雲南、貴州;朝鮮,日本。
分布:福建(邵武)、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非,馬達加斯加。
侏地土蝽Geotomuspygmaeus(Dallas,1851)
體長3.5-4.5mm,寬1.8-2.0mm。體黑褐色,光亮。頭側葉與中葉約等長,背面有4根剛毛,一對位於眼的前方,一對位於眼與中葉之間。觸角淡褐色,第4、5節端色較淡或褐黃色。前胸背板刻點分布在近前緣處l行,在中域之後及側緣內側一部分,其餘部分光滑;側緣弧形,有6-7根剛毛。前翅革質部刻點較密,前緣基部有1根剛毛;膜片色淡,上有1個長形的褐色斑點,長過腹末。足黑褐色,跗節淡橙黃色。腹部腹面黑色,兩側具刻點。
分布:福建(福清、晉江、廈門)、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海南;日本,緬甸,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美國(夏威夷)。
青革土蝽Macroscytussubaeneus(Dallas,1851)
體長7.5-10mm,寬3.8-5mm。體褐至黑褐色,刻點同色。頭側葉與中葉等長,光滑,前端寬圓,有4根長剛毛。觸角暗棕色,第4、5節色稍淺。前胸背板前半中部及近後緣處光滑,側緣有7-8根剛毛,邊緣稍翹。小盾片基緣光滑,前翅革質部前緣基部有3根剛毛,膜片煙色,端部具深色斑點。足黑褐色,跗節棕色。腹部腹面同體色。
寄主:豆類、花生、麥類及禾本科雜草等。
分布:福建(建陽、將樂、廈門)、河北、山東、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雲南;日本,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日本朱土蝽Parastrachiajaponica(Scoot,1880)
體長18-20mm,寬9-10mm。體朱紅色,刻點同體色。頭側葉長於中葉,邊緣上翹,基部具黑橫斑;觸角、前胸背板前緣中部橫斑及其中域中央的大橫斑、小盾片(除端部外)、前翅革質部近端半中央的大圓斑及爪片基大半、足及腹部腹面每節側區的斑塊,均為黑色。前翅膜片污煙色,周緣淡黃褐色,半透明,稍長過腹末。
分布:福建(將樂龍棲山)、甘肅、河北、陝西、安徽、湖北、浙江、江西、四川、雲南、貴州;朝鮮,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