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土司制

土族土司制,元明清王朝在土族地區以封授土族或其他民族首領世襲官職進行統治的一種制度。其始祖為他族者,因長期生活在土族地區,後裔亦逐漸融合於土族中,成為土族土司制的組成部分。元朝因襲唐宋王朝羈縻措施,利用少數民族首領管當地各族人民,先後封祁貢哥星吉為金紫萬戶侯,任甘肅行省理問所土官;李南哥為西寧州同知;南木哥、帖木錄、癿鐵木、尕力癿、薛都爾丁等也分別授予不同官職。明洪武(1368—1398)初年,因襲元制,先後封授歸附的元遺臣朵兒只失結為河州前衛指揮,升西寧衛指揮使,陳子名為指揮僉事;沙密為世襲總旗;另亦封授一些千戶、百戶等土官世職,先後受封者計有16家之多。各統其部落,以聽徵調、守衛、朝貢、保塞之令。諸土司各領所部耕牧,各有轄區和屬民,在轄區內總攬大權,互不統屬,由其子孫承襲管理。並建有衙署、監獄等一整套統治機構、以及土差、土兵以加強統治。按《明律》規定,土司可根據當地習慣法訂立一系列“土規”、“土律”,並有權審理轄區內各類案件,其判決不得反抗或違背。清因襲明,凡歸附的土司,原官職、品級仍舊。清雍正三年(1725),各土司參加平定青海和碩特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反清叛亂,因協助清兵把守要隘有功,後該地未行改土歸流,土司制度仍其舊。後隨著土族社會內部階級分化和土族人民的反抗,及清王朝不斷採取各種措施削弱其實力,土司勢力逐漸衰落,至清末民初只剩8家。1931年8月,土司制度正式廢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