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曼蟾蜍

土庫曼蟾蜍(toad) ,也叫蛤蟆há ma( 蟆單獨讀má )。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藥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土庫曼蟾蜍
  • 英文名:Bufo viridis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蟾蜍科
  • :蟾蜍屬
  • 分布:春末到秋至,石塊或是土洞中
物種信息,來源,地理分布,

物種信息

蟾蜍(toad) ,也叫蛤蟆há ma( 蟆單獨讀má )。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藥材。
土庫曼蟾蜍

來源

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夏、秋捕捉。捕得後,先採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曬乾(東北、華北);或殺死後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曬乾(華東、中南、華南)。這種乾燥蟾蜍,商品稱為"乾蟾",除去內臟的商品習稱"乾蟾皮"。
土庫曼蟾蜍

地理分布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蟾蜍(圖2) 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玻里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乾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爛草里,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