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儺戲

【土家族儺戲】湘西土家族地區民間祭祀儀式劇,多在大型儀式慶典中舉行。據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的《永順縣誌》:“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師巫唱演儺戲。……至晚,演儺戲,敲鑼擊鼓,人各紙面,有女裝者,日盂姜女;裝男扮者,日范七郎。”其他如《瀘溪縣誌》《保靖縣誌》《古丈坪廳志》上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這就是流行於湘西自治州各地,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保持著比較濃重的宗教色彩,有著深遠影響的儺堂戲。(大庸、桑植一帶還有低儺、高儺之分)。儺堂戲演出時,接戲的人家在堂屋裡紮起色彩斑斕的儺堂,除請老司行法事、酬神還願外,還演唱“正戲”,如《魯班造殿》《搬先鋒》《搬開山》《搬師娘》《八郎買豬》等。這些《正戲》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神”已人化,饒有生活情趣的細節,有時台上演唱,台下幫和,情緒非常熱烈,深受民眾歡迎。名日“娛神”,實為“娛人”。除在“儺堂”演唱“正戲”外,同時在門外搭台演唱大本戲,如《孟姜女》(孟姜女萬里尋夫)、《龐氏女》(有“安安送米”、“蘆林會”等折)、《龍王女》(即《柳毅傳書》)。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女戲”。儺堂戲曲調樸素、開朗,行當分明。演唱時,僅用鑼鼓伴奏和人聲幫腔。表演上既運用花燈的套子、圈子,又借用彈腔劇種的表演程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鳳凰、大庸等地,曾經出現過如楊光孝、楊友友、劉老喜、覃法堂等頗負盛名的儺堂戲藝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