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帶性

土壤地帶性

土壤地帶性指土壤在空間上與大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相適應而呈帶狀分布的規律性。土壤地帶性現象是由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發現和確定的,並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帶性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地帶性
  • 外文名:soil zonality
  • 類型:生物氣候條件呈帶狀分布的規律性
  • 提出者: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
  • 提出時間:1846~1903
  • 分類:經度和緯度地帶性
釋義,分類,水平地帶性,垂直地帶性,我國情況,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影響因素,

釋義

土壤地帶性指土壤在空間上與大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相適應而呈帶狀分布的規律性。土壤地帶性現象是由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發現和確定的,並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帶性學說。

分類

土壤分布的地帶性包括水平地帶性與垂直地帶性。

水平地帶性

水平地帶性主要指緯度地帶性,即土壤地帶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按緯度方向逐漸變化的規律。產生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緯度上熱量的差異,從而引起溫度、降水等氣象要素自赤道向兩極呈規律性變化,與此相應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帶狀分布。土壤地帶又受到海陸分異的影響,因距海遠近不同,氣候的乾濕狀況不同,導致生物、土壤地帶大致沿經線方向延伸,按經度方向由沿海向內陸變化的規律,廣義上稱之為經度地帶性。

垂直地帶性

土壤垂直地帶性是山地土壤隨海拔高度不同而變化的規律,是在水平地帶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不同水平地帶內,土壤的垂直帶譜不同。土壤垂直地帶只有在山體具有一定高度時才能表現。
山地土壤的垂直帶譜與其以北的緯度帶譜雖然有類似的特徵,但由於地形條件、水熱條件和植被條件等差異較大,土壤的發育過程、土壤特性有較大的差異。一般說來,山地土壤具有粗骨性、薄層性、層次過渡不明等特點,是與之對應的緯度地帶性土壤的一種特殊變態。由於土壤分布的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產生的原因不同於土壤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如今一些學者認為這兩種分異規律並非地帶性規律,故相應地稱為經度省性和土壤的垂直帶性。

我國情況

緯度地帶性

我國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表現為自南向北隨著氣溫帶而變化的規律,大體上說熱帶為磚紅壤,南亞熱帶為赤紅壤,中亞熱帶為紅壤和黃壤,北亞熱帶為黃棕壤和黃褐土,暖溫帶為棕壤和褐土 ,溫帶為暗棕壤,寒溫帶為漂灰土,其分布與緯度基本一致。但也出現以下例外。
1、青藏高原
高大山體阻礙了亞熱帶森林土壤向西部延伸,高原特有的草氈土、莎嘎土代替了紅壤或黃壤,只在高原邊緣山地保留了此類土壤的痕跡。
2、東北地區
從山東半島以北至東北的黑龍江,由於受山體走向的影響,使東西方向延伸的土壤發生偏移,呈北東---南西走向,從西北向東南依次分布著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和棕色森林土。
這就是說,我國東北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從北至南森林土壤緯度地帶性分布的規律是:棕色針葉林土(棕色泰加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紅壤、黃壤—赤紅壤—磚紅壤。

經度地帶性

在北部乾旱半乾旱區域,表現為隨著乾燥度而變化的規律,東北的東部乾燥度小於1,新疆的乾燥度大於4,自東向西依次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與經度基本一致。這種變化主要與距離海洋的遠近有關。距離海洋越遠,受潮濕季風的影響越小,氣候越乾燥;距離海洋越近,受潮濕季風的影響越大,氣候越濕潤。由於氣候條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點也不同,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帶來重大的影響。

影響因素

土壤地帶性學說認為土壤的發生、發展和分布,在生物因素為主的諸成土因素綜合影響下,呈現與氣候帶相適應的地性現象。表現為成土過程、土壤性狀與各自然地理要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和制約。不論風化殼類型,礦物的遷移和轉化,有機質的分解、合成和累積,以及物的淋溶和澱積等,均與生物、氣候條件相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