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王國

土司王國

這是一部武陵山地百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土司王朝色彩斑斕、觸目驚心的歷史畫卷。小說通過一個土司家族由盛到衰的演變,描繪了一個王朝和一個家族的必然命運。小說人物性格複雜多變,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風土人情絢麗多彩,思想內容厚重深刻,藝術特色鮮明而富有感染力,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長篇力作。本書完美地展現了武陵山地神秘風土人情、土司家族世代恩怨情仇、是一部巫儺王國百年興亡史詩。

基本介紹

  • 書名:土司王國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485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黃光耀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60706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完美地展現了武陵山地神秘風土人情、土司家族世代恩怨情仇、是一部巫儺王國百年興亡史詩。

作者簡介

黃光耀,土家族,1965年生,湖南湘西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協重點作品扶持作家。已出版長篇小說《土司王朝》、《無字審判》、《爭鐵》、《虎圖騰》,及中篇小說集《湘西物語》、散文集《無釉的陶罐》、散文詩集《紅狐·愛之舞》等。著有長篇小說《鳥城那個鳥》、《白河》 、《潮泉》、《青苔》、《天乳》、《遍地桐花》等。著有電影文學劇本《朝秦暮楚》、《復活的靈魂》、《初夜權》、《遠徙之魂》、《風雨橋》、《閒來樂的鄉村》和電視連續劇本《武陵情仇》等。作品選入多種選集,多次獲獎。

圖書目錄

前言
楔子
上部
第一章血祭
第二章百斯庵
第三章陶莊
第四章行署
第五章調年堂
第六章西廂
第七章遷陵
第八章正月
第九章中房
第十章書院
第十一章土碧寨
第十二章東廂
第十三章蕭牆
第十四章三房
第十五章問禪
第十六章葬禮
中部
第一章封疆
第二章米拜亭
第三章清明
第四章染坊
第五章倒戈
第六章客人
第七章復活
第八章狼煙
第九章麻風
第十章出嫁
第十一章白鶴灣
第十二章鄔陽關
第十三章出家
第十四章葉家
第十五章投親
第十六章戲館
第十七章巡遊
第十八章過年
第十九章襲職
下部
第一章迎客
第二章詩會
第三章平山爵府
第四章細柳城
第五章廢黜
第六章節馬碑
第七章衣錦還鄉
第八章結盟
第九章飄魂
第十章議和
第十一章草口
第十二章瘟疫
第十三章自焚
第十四章太監
第十五章勘界
第十六章妃子池
第十七章巫鹽
第十八章預兆
第十九章罪與禍
第二十章改土歸流

序言

這是一部關於武陵山地土司家族和土司王朝命運的小說,一部關於武陵山地土家先民生存狀態的小說。這部小說不是簡單地詮釋一個什麼東西——無論物質的,精神的,還是文化的。小說就是小說,它有著自身的基本規律及其原理:通過虛構的情節與人物,表達一種非物質的東西,比如思想、思維、情感或者狀態。但在寫這部小說之前,我並沒有去想非得寫武陵山地的哪一個土司,也沒有去想非得寫一部史詩性的歷史長篇小說,但在查閱大量關於武陵山地土司的資料以後,我發現土家族的遠古文明早已隕落,土家族的文化因子正在嬗變!因為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民族,正經受著外來文明最強烈的侵蝕與衝擊,如若不加以有效地傳承與保護,這個痛苦嬗變的過程就會加劇!因此在我看來,無論這個民族的過去、未來或者現在,都是值得人們去探尋、去關注的,於是我想通過某種方式把這個民族的精神核心保存下來,我選擇了小說作為包裝的外殼——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從地理上看,這是“中國之中”、“國中之國”。北緯300和東經1100在武陵山地中心交會,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號稱“神秘北緯300”的緯線,又是區分南北中國的一條重要的地理緯線。它橫穿整個武陵山腹地,很多重要的縣城和市鎮都坐落在此緯線上。而環球此線所經之地,又多是荒漠、高山與大澤,文明大多在此誕生或湮滅,故而神秘非常!同樣,縱貫土家族分布區的東經110°經線,大致又是中國東西兩部分的分界線,一樣具有相對特殊的地理意義。我小說中所描繪的容美土司治所,就處在這兩條經緯線的交會點上,其中府又是最接近這個點的土司城。因此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地域,九百多年的土司滄桑在這裡風雲集會,土家文化與外來文明在這裡水乳交融,不僅造就了武陵山地最大的土司,同時也造就了武陵山地最後最傳奇的土司。
容美其實是“湖廣容美等處軍民宣慰使司”的簡稱,其先或稱柘溪、容米峒、容美洞,亦稱容陽,通稱容美土司或容美司。而田氏自稱自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開始守土,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統治容美九百多年。它是武陵山地幾大土司之一。據雍正朱批諭旨載:“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但在明末清初,這裡卻是清軍、南明、農民軍三大勢力的角逐之地,容美土司可謂在夾縫中求生存!我截取的正是明末清初順治、康熙、雍正百餘年間,容美土司田氏家族試圖在群雄逐鹿中原之際而偏安一隅的歷史。為此我參閱了《中國土家族歷史人物》、《鄂西土司社會概略》、《容美紀游注釋》等有關這段歷史的相關文獻資料。可以說,容美土司田氏家族,比如田玄和他的三個兒子: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以及田甘霖的兒子田舜年,和田舜年的兒子田炳如、田曼如等幾代土司,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一些真實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他們身上。顧彩的《容美紀游》曾生動地記錄了一些相關史料。其實有段真實的歷史是:土司田沛霖襲職後,因無子又忌才,將田甘霖一家困居陶莊。我小說里卻寫了田沛霖最後得到了一個“天賜”的兒子——梯瑪天賜。梯瑪是土家族中的神秘人物,能上天入地、通曉天地之神語,被稱為“端公”、譽之“明人”。通過這一神秘人物,我得以構架了與這部小說相關聯的人物和線索……
其實封建王朝對土司的設定,有土府、土州、土縣和宣慰司、安撫司、長官司、蠻夷長官司之分,前者屬於文職,後者屬於武職。有的則沒有文職均為武職,即宣慰司、安撫司、長官司、蠻夷長官司。這些官職在元明清實行土司制度時,才成為土司的專用職稱。事實上,各級土司的組織機構及其屬吏相當龐雜,恰如一個國家。其相關的土司衙門機構,顧彩的《容美紀游》曾作如下記載:
其官屬旗鼓最高,以諸田之賢者領之。國有征戰,則為大將,生殺在掌,然平時亦布衣草履,跨驢而行,絕不類似長官矣。其五營中軍,則以應襲長子領之,官如副將。左右前後四營,同姓之尊者領之,如參(將)游(擊)。下列48旗,旗長官如都司。又有領纛主客兵,以客將為之。旗長之下,各有守備、千總、百戶,名雖任官,趨走如仆隸。其隨司主近身捍衛者日親將,皆勇悍之士。另有主辦文字及赴京、省走差者,日幹辦舍人,其餘族人,概稱舍把。
我所寫的土司,雖然是容美之境的土司,但囊括的卻是整個武陵土司和土家族人的歷史血脈,也可以說是整個武陵土司和土家人生存狀態的歷史縮影。因而,有的語言、習俗或者傳統也許並非容美土司之境所有,但的確是武陵山地土家人真實的生產、生活和歷史寫照。土家族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思維方式,也就是土家族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總而言之,我小說所反映的正是土家人質樸剛健、頑強進取、神奇浪漫的文化特徵。所以,一開始我給小說取了個相對神秘的名字:《巫儺巴猜想》。何謂“巫儺巴”?巫儺巴即巫文化、儺文化、巴文化的總稱與縮寫。我認為,在人類文明的坐標上,“巫儺巴”作為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將重新界定土家族文化的坐標與方位。
但在武陵山地,土家族歷史的扉頁卻是人類考古學家最先揭開的。巫山人的出現,說明中國歷史的第一筆要從此寫起。為什麼這么說?縱觀歷史,從雲南元謀到武陵山地,過去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運動讓海洋隆起為陸地。按照進化論的觀點,這裡具有生物進化的一切必備條件。特別是這一帶,過去是古代猿人的棲居之地,更具有一切進化的可能,因為這一帶多有天然之鹽泉湧出。而鹽能為人腦發育提供14種微量元素,是猿進化到人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從這一意義上說,武陵山地正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其實我對“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這一說法頗為質疑。因為土家先民具有一切創造文字的條件,為什麼就“有語言無文字”?土家先民巴人(土家族的一支)是一個“行鹽”的民族,巫鹽在這一帶交換,有了最初的商業萌芽,正像歐洲古代文字發展得力於經商民族腓尼基人一樣,創造文化包括文字的幾率是相當之高的。而今土家人能操土家話的又著實沒有任何文字依據!這是為什麼?是不是土家遠古文明在某一時期忽然出現了斷裂?抑或土家先民原本就沒有創造文字?這的確讓人匪夷所思。值得欣慰的是,1994年8月14日《人民日報》轉載了《文匯報》8月3日的訊息:我國文字起源又推進了兩千年——宜昌發現最早象形文字!有研究土家文化的專家稱:“大溪文化宜昌楊家灣遺址中的刻劃(文字)符號”,“比仰韶文化中發現的刻劃符號更接近於商代的甲骨文字。”由此可以猜想,這中原的文字是否就是武陵土家民族文字的余脈?因為土家先民完全有可能最先進入中原,即便元謀人有意“逐鹿中原”,也沒有“武陵人”便捷。以此看來,這刻劃符號就是象形文字的最初胚胎,它就誕生在武陵山地,中原文明或許就是武陵文明的余脈。由此可以推論,土家先民在武陵山地生息、繁衍,以巫鹽之行業為發展,最終形成了“巫文化”。有專家認為,從屈原《楚辭》中得到的歷史信息,足可以證明五帝之一的高陽氏顓項,就出自武陵。夏朝的祝融氏也以此為根據地。商代時的庸國也在此建立。春秋時期,庸被楚所滅,巴人之國從此消失——文化似乎也隨之消失。我無意於考證歷史,但就武陵山地的端公(梯瑪)而言,這半人半神、絕地通天的巫,應該是由土家先民的首領演變而來。據史書記載,巫成乃《山海經》中十巫之一,巫成是善於製鹽的神巫,屈賦中曾多次提到。以諧音推斷,土家先祖“務相”,大有可能就是“巫成”。務相曾與“鹽水之神”打交道,“白虎飲鹽泉”正是土家族的原始圖騰!而且在酉水之濱一個叫里耶的地方,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滿是水銹和塵埃的粗糙石器,說明1萬多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質地堅硬、刻印著神秘符號的陶器和精緻的魚鉤,也無言地訴說著7千多年前的往事;特別是“中華第一井”出土的3萬7千多枚秦簡,不僅復活了一個秦王朝,更填補了一個秦王朝的斷代史!這說明,武陵山地曾是人類文化或是文明的源頭之一!
但是這個自稱“畢茲卡”的山地民族,也因為自身生活的地理環境相當閉塞,開始與世隔絕。很多人因避秦之亂又復歸武陵山腹地,過起“桃花源”般的生活。因而只要人們一提及“武陵”,似乎就感受到了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神秘!事實上,自秦在武陵建立黔中郡後,這楚巫舊地才初見於典籍,而“巫”的神秘性一直籠罩至今。同時由於外來文化與土著文化的不斷融合,土著文化便開始不斷地向中心地帶收縮,直到五代時期武陵土司制度的出現,經宋、元、明到清初,與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已大大加強,同時也使得這一民族的古老文化基因開始嬗變!從另一方面說,正因為武陵山地閉塞,出入不便,土民才不畏征伐,只服徵調,土司之境也才成為“國中之國”、“邦中之邦”。而一些文化的原始因子,比如梯瑪神歌、儺願戲也才得以保存、代代相傳,特別是茅古斯舞,這個叫故事帕帕的古老戲劇,被稱為“土家族最具原始文化內涵的戲劇活化石”,也才得以流傳至今。同樣,清江流域的“撒爾嗬”,酉水流域的“舍巴舞”,都承傳了遠古土著文化的因子,也是原汁原味的、最原始的東西。然而流傳至今的只有酉水流域的原生態文化保存得較為完好,但也有被現代文明日漸吞噬的危險和可能!這已是一個不容爭議的客觀事實。為此,我選擇了武陵山地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歷史——“改土歸流”前的百年滄桑,以武陵山地最大的土司——容美土司的興衰為原型,虛構了這部歷史長篇小說。作為一部文化或是文明的檔案,我為之揭開的,將是人類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