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坊天坑

團坊天坑

團坊天坑坐落在湖北荊門東寶區斗笠寨西南、朝鹽觀以北的群山中,是漳河鎮團坊村二組與子陵鎮金泉村、石蓮村交界處。它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500米,深約50—100米不等,四周山勢陡峭,森林茂盛,古藤緾繞,自然倒下的枯樹隨處可見。

據傳說,荊門古城象山的龍泉、惠泉蒙泉順泉之水,就出自於此。這個說法是否存在,至今尚無法考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坊天坑
  • 位置湖北荊門
  • 類別:自然景觀
  • 深度:約50—100米
概況,地理環境,地理位置,

概況

天坑底部是一大塊平地,大約有100多畝,分三級。一級叫楊大淌。原來有一戶姓代的人家在此居住,房屋全部就地用塊石壘成,有的還利用了屋邊天然石壁鑿成。上世紀五十年末,代姓人家搬遷下山,如今只留下殘牆剩壁。老屋左側是一大片石林,怪石磷峋,千姿百態,石頭中長滿了雜樹和野藤,置身其中,猶如雲南石林一般,極具開發價值。老屋前有幾十畝耕地,長滿野草和樹木。田中有一個直經約20米、深約5米的大洞,老袁說這是近些年形成的地坑,估計這裡原先就有的暗河,下雨後雨水下瀉衝擊而成。

地理環境

從楊大淌下去10多米,便到了平大淌,這裡是天坑的第二級,是一塊面積約20多畝的平坦土地。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都由團坊村二組集體耕種,由於交通不便,加上野豬為害,收穫甚少,後來放棄耕種,現在已長滿荊條、柳樹、雞公蛋樹和雜草。二級天坑周邊也布滿了千奇百怪的石頭,現以發現人頭像石和烏龜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在一處怪石灘中,有一個兩尺左右不規則的山洞,洞中有濕氣冒出,將周邊的野草和石頭浸濕。傳說,這是一個天然熱氣洞,冬天裡冒出熱氣可供取暖。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它又有什麼奧秘?世人不得而知。
天坑的第三級便是與暗河相通的瀉水洞。它位於平大淌的東面,洞圍約24米,深3—4米,四周由石頭壘砌,周邊長滿了雜樹,其中兩棵檀木樹齡在百年以上。坑底布滿了亂石,還生長著臉盆大小的野麥冬,由於土質肥沃,長勢茂盛。天坑的自然雨水究竟排到了何處?

地理位置

從天坑中走上來,有一個叫東大淌地方,那裡是山頂上的一大塊平地,布滿了雜樹和毛竹。平地靠天坑邊有一個人工做成的水坑,面積有近30平方米,深約5米,周邊長滿了桃樹等雜樹,這裡是金泉村的地盤,過去有人居住,後來也下山了。在天坑西邊的西大淌,原來住著團坊村二組一位姓李的農戶,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搬遷下山了。他家的石牆、石磨和石盤等都還殘存在那裡。在李家後山上,有三座古墓,年代是清宣統同治,葬的都是李氏先祖,墓碑字跡清晰,形制講究,每座石碑都有碑頂和框線。李氏老屋東側有三口水池,一字排開,全部是利用天然石洞做成,每口面積在—5平方,深度在3—5米不等,分別是牛飲用池,洗衣用水池和人飲用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