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伊玖磨

團伊玖磨

團伊玖磨(Dan lkuma,1924—2001年),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三大作曲家之一。唐宋詩詞影響他最深,令他一生致力於中日的文化交流,也當了該學會的會長,在蘇州住過一個很長的時期。除了作曲,也以寫散文見稱,用“菸斗的裊裊”這個專欄,在雜誌上一寫就是三十六年之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伊玖磨
  • 外文名:Dan lkuma
  • 國籍:日本
  • 民族:大和民族
  • 出生日期:1924年
  • 逝世日期:2001年
  • 性別:男
生平簡介,關於先生的新聞,基本信息,內容提要,編輯推薦,譯者簡介,目錄,書評,

生平簡介

團伊玖磨(Dan lkuma,1924—2001年),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三大作曲家之一。1924年4月7日生於東京。1942年入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系,1945年畢業。1950年他的作品《A大調交響曲》獲日本廣播協會成立25周年管弦樂應徵作品特等獎。1951年寫出歌劇《夕鶴》,翌年首演,一舉成名,獲得每日音樂獎、山田耕笮作曲獎、伊庭孝歌劇獎。該劇在國內外演出已逾400餘場,成為日本歌劇的代表作。1979年5月曾在中國演出。1953年,他與芥川也寸志、黛敏郎組織作曲家社團“三人會”。1966年曾被授予日本藝術院獎。1973年就任日本藝術院第二部(音樂、戲劇、舞蹈部)會員。1976年任新成立的歌劇研究所所長。迄今已創作7部歌劇、6部交響樂、16部管弦樂曲、7首室內樂及眾多的合唱曲、吹奏曲、電影音樂、戲劇音樂等,作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畢生致力於日中文化交流事業。據中國交響樂團團長俞松林介紹,團伊玖磨家族自其父輩便致力於日中文化交流事業。上世紀30年代,梅蘭芳幾次訪日演出都是由他父親一手操辦的。而他的父親也正是因為從事日中文化交流活動,而慘遭日本特務殺害的。子繼父業,團伊玖磨先生從小就關注中國文化。自1966年起,先後50餘次訪華,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創作的歌劇《夕鶴》,於1979年曾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外國歌劇作品訪華演出,並獲得了成功。

團伊玖磨作為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享有很高的聲譽,作品頗豐。他的作品有歌劇《夕鶴》、《神耳頭》、《楊貴妃》、《荒山狐樂》、《小鑼》等5部,交響曲6部,交響組曲《絲綢之路》等。此外,還有歌曲、合唱曲、電影音樂等。他創作的歌劇《夕鶴》,於1979年曾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外國歌劇作品訪華演出,並獲得了成功。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較多地吸收了後期浪漫派的技法,表現力豐富,具有獨特的抒情性。注重日本傳統音樂的團伊玖磨,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深深埋下了對和平的祈願。他曾這樣說:“我從不寫迎合時代的作品。肉體即使在這世上消失,作品卻是永生的。”在中國音樂界,團伊玖磨先生有著廣泛的影響,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曾經指揮過中央樂團(現中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遼寧交響樂團等中國著名的交響樂團。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韓中傑曾多次執棒中央樂團演奏他的音樂作品。為慶祝日中恢復邦交正常化30周年,去年年底團伊玖磨先生與國交還商定2002年將他的另一部歌劇《小鑼》搬上中國舞台。團伊玖磨長期以來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自1966年起,先後50多次來華進行友好訪問,為日中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2001年5月17日,當他率領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在中國蘇州訪問時,因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77歲。
團伊玖磨

關於先生的新聞

樂聲傳友情 筆墨書華章——追憶團伊玖磨先生
陳喜儒
日本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社會活動家團伊玖磨先生離世已近11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我雖然久仰大名,看過他的歌劇,聽過他的音樂會,讀過他的文章,但畢竟隔行如隔山,並不熟悉。井上靖先生逝世後,他繼任日中友好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中國作家代表團訪日時他出面接待,見面的機會才多了起來。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際,回憶團伊玖磨生前的軼事片斷,不禁百感交集。
典雅高貴 為樂而生
團伊玖磨個子很高,在日本人中可謂“鶴立雞群”。他頭髮很長,有些斑白,指揮台上,用力一甩,如雪飛揚。一身筆挺考究的深色條紋西裝,一隻不離手的精美菸斗,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透出高貴典雅。
團伊玖磨
團伊玖磨生於1924年。父親團伊能,研究西洋美術史,希望子承父業,著書立說,但他痴迷音樂,國小時開始學鋼琴。後來他覺得整天循規蹈矩地彈外國曲子,枯燥無味,於是就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在琴鍵上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老師發現他有音樂天賦,鼓勵他學作曲,但父親反對,因為當時日本正窮兵黷武,學音樂會遭人恥笑,沒有前途。父親打電話給被譽為日本作曲家之父的山田耕筰,請他勸說兒子打消念頭。團伊玖磨去見山田前,徹夜未眠,精心寫了志願書。山田把他的志願書扔在一邊,看也不看,突然用兩手夾住他的臉,凝視著他的雙眼說:“你搞作曲吧!”團伊玖磨大吃一驚,他怎么不看我的材料就讓我作曲?事後他問山田,山田說:“我看到你那雙痴迷的眼睛,就知道,如果我不同意,你就會去死!”
後來他進入東京音樂學校,師從下總皖一、橋本國彥。1950年,他創作的《E調交響曲》獲日本廣播協會管弦樂大賽特別獎。1951年創作歌劇《夕鶴》,次年獲《每日新聞》特別獎、山田耕筰獎和伊庭歌劇獎。他說:“《夕鶴》的主題有普世意義——金錢會腐蝕人的靈魂。”他以多產優質而著稱,作品有歌曲、交響樂、合唱、歌劇及電影、戲劇的配樂等幾百部作品。
樂壇之外,團伊玖磨還是隨筆家,他在《朝日畫報》開的專欄《菸斗隨筆》,每周一篇,連載長達36年,談世態、人情、音樂、歷史、民族、文化、見聞,文字平實、淡雅、寧靜、幽默,結集岀版了幾十本隨筆集。他說:“音符沒有具象性,不能表現狗、鷹的具體形象,所以我用文字來寫。”
性情中人 赤子童心
團家是貴族。團伊玖磨的祖父團琢磨是福岡武士之子,留學美國,專攻礦山學,為三井財團創始人,曾任日本工業俱樂部理事長、日本經濟聯盟會長,獲男爵爵位。東京原宿一帶,原本是團家土地,但隨著家道中落,最後搬到六本木附近的宮村町。在美軍空襲中,團伊能看到自己的家變成一片火海,只小聲嘟囔了一句:過去的一切,都已經化為灰燼。之後掏岀香菸,有滋有味地吸了起來。團家人那種“閱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能窮”的豁達、寬容,可見一斑。
團伊玖磨在逗子的家,與天皇葉山“御用邸”很近,天皇和皇后常到他家欣賞音樂,品嘗他夫人做的中國菜。他說:“他們很喜歡中國菜,皇后尤其喜歡。我與他們相識是通過音樂。天皇會拉大提琴,皇后會彈鋼琴和豎琴。他們不是一般的會彈會拉,而是能演奏得很好。”天皇和皇后到中國訪問前,曾到團家諮詢,到中國如何做,注意什麼……
團伊玖磨是性情中人,赤子童心,我行我素。他愛吃辛辣食物,而且嗜蒜成癖,每頓飯不喀哧喀哧吃上一頭大蒜,就不算吃飯。他喜歡用菜拌飯吃,喜歡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愛喝茶,尤愛中國茶,從早到晚,咕嘟咕嘟豪飲不停……
他對中國菜一往情深,甚至達到痴迷的程度。他說:“日本人靠著材料新鮮,只知道生吃,頂多烤一下,煮一煮,其實還是材料,即料而已。刺身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西餐因為材料根本不新鮮,所以又是葡萄酒煮,又是乳酪調味,他們講得頭頭是道,其實全是為了掩飾材料的先天不足。那不能叫料理,只能叫理。中國人說了,只有好材料與烹飪結合的中國料理才是地道的料理!我認為這是至理名言。”
文化互鑒 滋潤心靈
團伊玖磨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更是情有獨鐘。他說:“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漢字,並得知它來自中國時,為之驚嘆。尚在孩提時代,在我模糊的記憶中,中國、中國文化就已深深根植於我的心中。不久,我又知曉,日本歷史的源流中有中國文明,日本的音樂、樂器等亦源於中國……中國一直滋潤著我的心靈,給我以新的力量。”
他認為,日本在文字、宗教、哲學、藝術、醫藥等方面,都得到中國的巨大恩惠,近代卻“以怨報德,回報以軍國主義的侵略”,使日本打上忘恩負義的烙印,而日本“對於過去犯下嚴重罪行的亞洲各國,根本沒有或沒想嚴肅、誠懇地對待。至今仍殘留在中國的舊日軍毒氣彈,以武力為背景強擄的勞工,慰安婦問題,戰敗後一文不值的軍票等等,有待解決但仍草率擱置的問題堆積如山”。
團伊玖磨生前訪華60餘次,曾任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指揮過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遼寧交響樂團,在中國音樂界有廣泛影響。由於他為發展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被中日友好協會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稱號,被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稱號,榮獲中國文化部的“文化交流貢獻獎”。
2001年春天,團伊玖磨率領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訪華,不幸猝發心臟病,5月17日病逝於蘇州。
此前半年,他在《菸斗隨筆》專欄最後一篇文章中說:“再見了!我不會再回到這裡了。老人是要離開的。能夠看到的只有他漸漸遠去的背影。老人哼著久遠的時調走遠了……”誰也沒有想到,竟然一語成讖。他本來要在半個月後的5月31日再來北京,親自指揮為紀念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成立45周年而舉辦的“團伊玖磨作品音樂會”演出,卻駕鶴西去,使這場如期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的音樂會,成了一次追思和悼念。在音樂堂里,我仿佛又看到了他高高的身影、飄逸的白髮、謙和的笑容……
團伊玖磨走了,但他那古典的高貴,美妙的音樂和文章,藝術家的執著和天真,將永遠留在人世,滋潤著人們的心靈。

基本信息

作者:(日)團伊玖磨 著,楊晶,李建華 譯ISBN:10位[7801733541] 13位[9787801733542]
出版日期:2005-5-1
定價:¥78.00 元

內容提要

這本專著是作者生前隨筆專欄“菸斗隨筆”的精選,共輯100篇文章。該專欄在日本《朝日畫報》上連載36年,發表1800餘篇文章,談歷史,談文化,談民族,談音樂,談人情,談世態,多彩多姿,是團伊玖磨先生學養的記錄,也是其深刻的人文關懷的傳播。

編輯推薦

余秋雨……
團伊玖磨
那時我還沒有寫散文,卻一聽就喜歡上了《菸斗隨筆》這個書名,並立即想像著那種在寂寞海島的小窗前握著菸斗執筆的情景。我想,那真是一種最標準的『散文境界』。然而,當時怎么也沒有想到,我要再過二十年才能讀到《菸斗隨筆》。
正是這種『挺過癮』的感覺,使他的散文產生了一種抵拒喧囂的優雅,因此也就代表著一種清冷的海島目光,投回本土。但是,他的心理疏離並不刻意地表現為超塵脫俗。相反,由於洗去了表層塵浪,他更注意生活的質感。
把美學寄托在質感之中,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把質感釋放在疏離之後,這才是優秀的散文家。
吳祖強:
《菸斗隨筆》是一位作曲家並非以音符,而是用文字來表述內心感受的作品。我不知道《菸斗隨筆》一千八百餘篇的所有內容,但從這中譯節選本來看,僅這百篇便已琳琅滿目,那么全部包容何等廣泛當也可想而知。
辻井喬:
《菸斗隨筆》 正是綻放於現代的隨筆文學之奇葩。若以法國做比,堪稱蒙田的隨想錄,或性質回升有不同的拉羅斯福哥的箴言集等系譜的文學支脈。
《菸斗隨筆》是一個龐大的散文系列,於《朝日畫報》連載三十六年之久,在日本家喻戶曉。

譯者簡介

楊晶:1955年生。1972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1975年中聯部亞洲局日本處;1986年東京大學文學部日本近代政治史;1988年中國國際交流協會;1993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傑克遜國際問題研究所;1994年中國青年國際人才交流中心;2000年起自由翻譯至今。
譯著:
《世界系統》(田中明彥/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
《周佛海日記》(合譯/MISUZU書房/1992);
《最環的時代是最好的機會》(邱永漢/台灣財訊出版社/1998);
《中華思想颱風圈》(邱永漢/台灣財訊出版社/2001);
《千年一嘆》(合譯/余秋雨/阿部出版社/2002);
《文化苦旅》(余秋雨/阿部出版社/2005)。
李建華:1954年生。1972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1975年中陪部亞洲局日本處;1981年廣島大學文學部日本近代文學;1987年中國駐日本大使館;1992年日本禪文化研究所;1997年北京東方之星綜合企劃有限責任公司。
譯著:
《21世紀的日本 和世界》(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各國首腦人物大辭典》(合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
《雁棲塞北——來自黃土高原的報告》(合譯/高見邦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譯(李建華、楊晶):
《冰點》(三浦綾子/外國文學出版社/1987);
《次郎的故事》(下村湖人/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日本政治》(京極純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
《我的經營之道》(和田加津/中國發展出版公司/1992);
《井上有一書法》(海上雅臣/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日本致富奧秘》(邱永漢/學林出版社/1997);
《中國人的思想構造》(邱永漢/台灣財訊出版社/1998);
《造型的誕生》(杉浦康平/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等。
廣瀨飛一:(TOBIICHI HIROSE)1937年出生於伊豆七島的御藏島。 二十幾歲開始做電視節目攝影師,參與製作了大量的電視節目。
主要節目有《兼高薰——世界之旅》《世界的孩子們》《遙遠的音樂之旅》等。攝影同時堅持拍攝日常生活中的人物,舉辦紀實攝影作品展:《人物 團伊玖磨》、演員仲代達夫專題《無史塾STEP TO STEP》《坂田明的創造音的世界》《音樂天地 音樂家十一人面面觀》等。出版攝影集《人物 仲代達夫》《長淵剛》等。

目錄

團先生的“日記”(吳祖強)
隨筆文學的傑作(辻井喬)
中文版序(余秋雨)
父親伊玖磨與
《菸斗隨筆》(團紀彥)
隨筆
坤包
鋼筆
色盲
螢火蟲
假牙
墜落
大蒜
晚霞
暗殺
周日的午手
盲信
年齡
觀光日本
萌芽季節
河豚
新幹線
手錶
與那國紀行
東京娃娃魚
毆打論
壽司
賀年片
金與銀
不花錢旅行
一個記憶
一衣帶水
……

書評

奇人團伊玖磨和《菸斗隨筆》
高小茶
團伊玖磨生於1924年,是日本三大作曲家之一,在日本內外都享有盛譽。而他在日本《朝日畫報》雜誌上連載三十六年的系列散文《菸斗隨筆》,當年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只需稍作想像,就能猜想到團伊玖磨這樣一個並非鬻文為生的人,能夠在三十六年間寫下一千八百四十二篇散文,做事何等勤奮嚴謹而又持之以恆。
然而只用“勤奮嚴謹而又持之以恆”來形容團伊玖磨,也未免太小看他了。從《菸斗隨筆》的第一篇《坤包》,就能看到一個人到中年,好奇心卻依然旺盛得有如孩童的奇人。看著他為了女人皮包里的秘密抓耳撓腮又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有趣模樣,不由讓人揣測此人在生活中大概能夠領略到許多常人熟視無睹的生活情趣吧。事實確實如此:為了弄明白家裡的貓兒到底能否分清人穿著的衣服並非人的身體的一部分,團先生索性脫光衣服,全身赤裸地逗弄小貓,嚇得夫人悄悄請來了醫生朋友,暗中檢查團先生是否精神出了問題(《萌芽季節》);這還不算什麼,為了弄明白到底是哪種食物引起了奇癢難抑的蕁麻疹,團先生特意讓醫生多開了一倍的藥,然後再次吃掉幾種可疑食物,終於通過再次感染的蕁麻疹成功確定了“兇手”(《蕁麻疹》)。為了滿足好奇心甘願再受一次罪,這種樂趣可不是一般人理解得了的。
也許由於好奇心旺盛又具有實幹精神,團伊玖磨難免要對有時顯得過於拘謹的日本傳統發發牢騷。他有個特別的習慣,到高級日本餐館吃飯前必然要先到小館子吃東西墊肚子,因為覺得高級日本料理從來就吃不飽。他毫不客氣地抱怨日本料理——尤其是高級料理——分量不夠,營養不足,還先上酒後上菜最後才上飯,只想讓客人“少喝還管醉”。對海鮮這類高級食材他也不看在眼裡,因為他在作曲工作室所在地八丈島可以親自潛入海里,“撈上三四十隻大個海膽,敲開後放入大碗,再打一碗雞蛋,往裡放上醬油和辣根,拌上飯吃”,這比起高級日本料理中“在一隻小小蓋碗中放著少得可憐的海膽”的做法,確實是豪邁多了(《日本料理》)。
如果因此就認為團伊玖磨是個與風雅無緣的莽漢,又看錯他了。嚴肅如寫樂譜,瑣碎如刮鬍子,團伊玖磨的要求都很高:寫樂譜的鋼筆必須用德國造的萬寶龍或百利金鋼筆,才能保證寫完四五百頁樂譜音符的符點依然不變形;刮鬍子必須用在北歐時買的一套剃刀——配有七把刀片和一條磨刀皮帶,刀具及說明中使用的文字足有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瑞典文四種。這種為了達到最高境界不畏繁難的做法,可謂是精神上的貴族了。(《鋼筆》和《麻煩》)
當然,如果知道團伊玖磨的身世,這種貴族精神的來源也就一目了然。團家祖先在12世紀由中國來到日本,到團伊玖磨的父親團伊能還有男爵頭銜。團伊玖磨的祖父團琢磨更以礦山技術專家的身份被推舉為三井財閥的掌門人。
由於這些和中國解不開的緣分,團伊玖磨終生熱愛中國文化,他在作曲時曾選擇長城、絲綢之路和楊貴妃作為題材,也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
無論是勤奮、嚴謹、好奇、豪邁、風雅……似乎都不足以形容團伊玖磨這個奇人。也許要了解他最好的方式,還是捧起《菸斗隨筆》,親耳聆聽團先生講述他三十六年的人生感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