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古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

圖說古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

《圖說古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珍本精華)》記述了清末民國中國各地的民風民俗,對各地方志和古今筆記、刊物中所載風俗進行了彙編。胡樸安是近現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曾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持志大學、國民大學和群治大學等,一生著述甚豐,一些作品傳布海內外,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書名:圖說古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
  • 出版社:氣象出版社
  • 頁數:461頁
  • 開本:16
  • 定價:89.00
  • 作者:胡樸安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956301, 97875029563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圖說古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珍本精華)》是一部有廣泛用途的全國風俗百科全書。

圖書目錄

出版者的話
自序
順天
總志
社會叢談
八埠艷語
新年佳話
禮俗雜誌
百業消長
販瑣錄
里巷食譜
燕京百怪
遊覽會期
燕市雜詠
山東
濟南
兗州
東昌
青州
登州
萊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濟南採風記
濟南人之特性觀
惠民縣之民情
惠民縣之禮儀
惠民縣之歲時
鄒縣之民情
鄒縣之歲時
鄒縣之禮儀
高唐奇俗之一種
榮成縣之迷信
榮成縣之清明節
沂州等處結婚借被之奇俗
山西
總志
方言(附)
農家月令(附)
太原
平陽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寧武
澤州
蒲州
遼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絳州
吉州
隰州
山西之啞叭教
保德土風拾零
河南
開封
歸德
彰德
衛輝
懷慶
河南
南都
汝寧
汝州
陳州
許州
禹州
鄭州
陝州
光州
開封風俗詩
西華之中秋節
鄭縣採風記
汲縣歲時之風俗
洛陽風俗瑣錄
南陽農人之諺語
池源縣之祀灶
池源縣之節俗
批源縣之閨閣遊戲
江蘇
江寧
蘇州
松江
常州
鎮江
淮安
揚州
徐州
太倉
海州
通州
南京採風記
六合之禮儀
六合之歲時
鎮江奇俗之一端
吳中歲時雜記
吳中習俗
常熟風俗
崑山冬至節風俗
吳江縣放水燈之風俗
黎里賽會之惡俗
武進社會狀況
武進歲時記
宜興之惡俗
宜興之七月望
如皋七月之風俗
南通正月望之奇俗
淮安風俗志
阜寧二月二日之三件事
揚州老鴉語
儀徵婚葬禮俗記
儀征歲時記
東台時節之風俗
興化之新年
泰縣時節之風俗
泰縣人之迷信
高郵之喪禮
淠淮間婚嫁風俗
黃渡鎮婦女之求子
金山清明之賽會
崇明時令之歌諺
崇明之鼠迷信
海門人之猜天
寶山十月朔之俗
浦東之札俗
上海風俗瑣記
安徽
安慶
徽州
寧國
池州
太平
廬州
風陽
潁州
滁州
和州
廣德
六安
泗州
合肥風俗記
六安之婚嫁風俗
蕪湖風俗瑣記
歙縣紀俗詩
黟縣之中秋節
婺源度歲風俗談
婺源中秋風俗談
績溪中秋風俗談
涇縣之節令
涇縣東鄉佞神記
貴池中秋風俗談
鵲江風俗志
壽春歲時紀
壽春風俗錄
浙江
總志
杭州
嘉興
湖州
寧波
紹興
台州
金華
衙州
嚴州
溫州
處州
杭州嫁娶風俗
杭州育子風俗
杭州寄乾兒女之風俗
杭州之淫祀
杭州之信仰
杭州之傳說
杭州遊戲場之今昔
杭州商業之今昔
杭州婦女之生活
杭州伏日與冬至之種種習俗
杭城冬日雜詠
西湖之香市
臨安歲時記
海寧風俗記
於潛避瘧鬼之迷信
嘉興農民之生活
湖州問俗談
湖州養蠶之習俗
定海人食物之癖性
紹縣做平安戲之風俗
紹縣之女兒酒
蕭山問俗記
餘姚迎禮拜之習俗
對於動物舉動之迷信
上虞農夫之習俗
新昌之立夏節
天台問俗記
天台歲時紀
蘭溪縣嫁俗瑣記
金華城隍散糧之風
麗水之天貺節
麗水食物之習性
遂昌之迷信風俗
福建
總志
福州
興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寧
邵武
汀州
福寧
台灣
永春
龍巖
福建二
總志
福州
興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寧
邵武
汀州
福寧
台灣
永春
龍巖
歲時(附)
氣候(附)
雜俗(附)
福建三
閩俗瑣記
閩省歲時風俗記
閩人佞鬼風俗記
閩侯之拍喜俗
漳州女子之杖林
寧化民風略記
永定農家之鄉俗
永定之方言
建陽之賭風
邵武風俗記
江西
贛省育兒習俗談
臨川之中秋節
吉安婚俗奇談
吉安之中元節
安福民風瑣記
萍鄉歲時之風俗
萍鄉婚嫁之惡習
萍鄉人之習俗
萍鄉人食物之習性
萍鄉之俗語
德安楊泗菩薩曬袍之風俗
苗族
峒溪諸苗奇俗纖志一
峒溪諸苗奇俗纖志二
苗人之跳月結婚
苗人之婚喪風俗
四川
總志
成都
重慶
保寧
順慶
敘州
建武
敘永
夔州
龍安
寧遠
雅州
嘉定
眉州
邙州
潼川
瀘州
資州
綿州
茂州
達州
越雋求雨之風俗
瀘縣拜雞之俗
瀘縣新正之俗
金川風俗瑣記
黑帳房生番之生活
崇化章谷夷女之異裝
達圍寨土司之狀況
連州八排之瑤風
湖北
總志
武昌
漢陽
黃州
德安
安陸
襄陽
鄖陽
荊門
荊州
宜昌
施南
武昌東鄉鄉里制度
武昌之民情
武昌之佞祀
武昌之嫁娶
武昌之歲時
武昌乞丐之習俗
武昌之商情
黃陂風俗志
黃陂歲時紀
黃陂愚俗談
監利婚喪之禮俗
監利歲時氣候記
湖南
總志
長沙
衡州
永州
寶慶
岳州
常德
辰州
永順
沅州
彬州
靖州
澧州
桂陽
時令(附)
方言(附)
苗俗(附)
湖南信仰之風俗
湘人稱呼之奇俗
長沙新年紀俗詩
衡州風俗記
寧遠歲時記
汝城風俗纖記
津市之農諺
辰州風俗記
麻陽婚喪之陋俗
陝西
習尚
時令
禮儀
方言
陝西風俗瑣記
涇陽婚喪之俗禮
風翔縣民俗瑣記
漢中風俗略志
臨潼之送窮節
青海
青海番族之狀況
廣東
總志
廣州
韶州
惠州
潮州
肇慶
高州
廉州
雷州
瓊州
羅定
連州
南雄
嘉應
廣東人之性質
廣東之賭風
廣東婦女之特性
廣東之妓女
廣東之生活狀況
廣東之禮俗
廣東之戲劇
廣東之宴會
廣東之多妻
廣東之瞽姬
廣東之妹仔
廣東之自由女
廣東之媽姐
廣東之蛋婦
廣州歲時紀
廣州之中秋節
廣州之七夕
廣州之金花夫人
廣州之仔字稱呼
廣州之密薔薇習俗
廣州之颶訊
廣州之娘媽會
廣州之銀洋稱呼
廣州之麻蛋燒豬
番禺之婚俗
番禺女子之不落家
順德女子之金蘭契
順德女子之不落家
順德之婚俗
赤溪民俗紀
曲江之奇俗
潮州風俗樂府十詠
潮州人之服飾
潮州婦女之生活
潮州人之械鬥
潮州之三點黨之一
潮州之三點黨之二
潮州之信仰
潮州之新歲
潮州人之盂蘭會
潮州人之方言及教育
潮州之迎青龍
潮安之中元節之一
潮安之中元節之二
潮安之食品
大埔之習俗
廣西
總志
桂林
柳州
慶遠
思恩
泅城
平樂
梧州
潯州
南寧
太平
鎮安
鬱林
粵西採風瑣記
蒙山佞神之信仰
羅城打炮仗之習俗
象縣之俗諺
百色之七夕節
廣西土司之妻
僮人之方言
雲南
總志
雲南
大理
臨安
楚雄
澄江
廣南
順寧
曲靖
麗江
普洱
永昌
開化
昭通
景東
蒙化
永北
廣西
武定
元江
鎮沅
雲南社會觀察談
雲南之節令
雲南人之信仰
雲南之婚俗
雲南人之生活狀況
曲靖弔喪之異俗
宣威歲時之習俗
哈瓦土人之風俗
哈瓦之祭谷地奇俗
石屏之請七姑娘
騰越之火把節
騰越之中元節
騰越之臘八節
龍氏土司之婚禮及家儀
貴州
貴陽
安順
平越
都勻
鎮遠
思南
石阡
思州
銅仁
黎平
大定
南籠
遵義
貴州之中秋節
貴陽女子之生活
盤縣十月朔之俗
盤縣節序之宜忌
盤縣小孩之撞名
直隸
津沽春遊錄
天津之社會觀察談
天津風俗詩
天津臘月之臘品
天津祭灶之風俗
天津燒平安紙之風俗
天津求雨之風俗
天津小兒跳牆之風俗
寧津六月之兩節
東光風俗略志
豐潤風俗瑣記
保定風俗詳載
奉天
滿洲之婚制
瀋陽農家之歌謠
營口婚嫁之風俗
鐵嶺中元節之風俗
遼陽之農家諺
遼陽人之媚灶
吉林
吉林奇俗談
吉林獵者捕獸談
寧古塔風俗雜談
雙城跳神之習俗
黑斤濟勒彌之生活
黑龍江
黑龍江風俗瑣記
鄂倫春族之生活狀況
鄂倫春族之風俗習慣
甘肅
蘭州之迎春賽會
蘭州運輸之情形
狄道女子之裝飾
狄道人民之居處
狄道人民之飲食
平涼等處之穴居
寧夏之婚俗
寧夏之喪俗
寧夏之生活狀況
土司之制度
甘州之稱呼
新疆
迪化人之生活狀況
哈薩克人之生活
哈薩克人之衣飾
哈薩克人之冠禮
哈薩克人之婚禮
哈薩克人之喪禮
哈薩克人之賓禮
哈薩克人之奉教
巴音布拉克人之信佛
帕米爾人之生活
準噶爾風俗記
烏魯木齊風俗記
熱河
熱河風俗瑣記
綏遠
歸化綏遠之風俗
內蒙古
內蒙古風俗志
內蒙古東部與西部風俗略記
蒙古族婚嫁及雜俗
西藏
西藏呼畢勒罕之承繼法
西藏喇嘛僧之等級
西藏喇嘛僧之服裝
西藏喇嘛寺內之狀況
西藏尊貴喇嘛之斂禮
西藏喇嘛教育之程式
藏民教育之狀況
藏民之刑法
藏民之曆法
藏民之租稅
藏民之咒語
藏民之佛珠
藏民之性質
藏民男女生活之奇異
藏民男子之服裝
藏民女子之服裝
藏民之職業
藏民日常之食物
噶倫b宴客之儀式
藏民宴客之儀式
藏民之住屋
藏民之育子風俗
藏民之醫術
藏民之占h
藏民之交際禮
藏民之歲時令節
中華全國風俗志跋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北京人民,食必蔥蒜(凡北式菜館,席中必有小菜,蒜為必列之品),衣必紅綠(北京廟會,旗裝婦女,面部則胭脂如血。衣服則文繡斑爛,舉目皆是),戲必皮黃(梆子腔自民國成立後,幾成絕響,近年崑曲始稍興,然終不敵西皮二黃之勢力,上自學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會略哼幾句者)。蓋北方人民,感覺遲鈍,無蔥蒜則舌之味覺不愉快,無紅綠則眼之視覺不愉快,無皮黃則耳之聽覺不愉快。其感覺遲鈍之原因,若以科學解說之,則北方空氣乾燥,種種電力,傳達較遲,是為一大原因。且因感覺遲鈍,而益求興奮之劑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鈍,是又一原因。以感覺遲鈍故,遂至腦筋簡單,學說不易輸入,文化因以不進步,實人群進化之障礙。望有志者革除此種陋習,使官能恢復其固有之靈明。北京星相扶乩之風甚盛,不特舊人物篤信,新人物亦復津津樂談。一般官僚,無一不以八字及五官求人評判吉凶。以故亞康節、賽柳莊、同心處等等。皆以相命而席豐履厚,且有膺高官厚祿者。一般大老,佞佛最深,茹素誦經者比比皆是。伏處下僚、腦筋敏捷者。遂起而研究佛學,以作終南捷徑,頗多遂意者。故時人有言曰:“北京做官有三訣,日善螵、善賭、善誦經。”蓋不誣也。北京年來,雖文化未進步,而奢侈則日起有功。元二年間,街市尚有鐵輪車,今則無矣。昔者汽車、馬車尚如晨星,今則月人三五百元之人物,無一不有汽車。甚有汽油由車夫供給,以分潤酬應場中車夫所得之飯錢者,薪水雖數月領不到手,而老爺之架子,依然不得不搭。胸前之徽章,名片上之官銜,多多益善,雖逛公園、上飯館時,亦不肯拋卻。向日請客,大都同豐堂、會賢堂,皆中式菜館:今則必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向日政客衣服尚多韋布,今則一律花緞矣。統計北京各級社會,殆無一人不入胡同上盤子,無一人不往公園喝茶,無一人不聽戲,無一人不聽落子,無一人不打球,無一人不上小飯館,無一人不看電影,無一人不叉麻雀。此數端兼之者固多,而占其二三者,百分中當在九十以外。
北京舊式茶館,僅取水錢銅元二枚,今則龍井茶銅元六枚為普通矣。舊式餑餑鋪,京錢四吊(合南錢四百文)一口蒲包,今則稻香村、谷香村餅乾,非洋三四角,不能得一洋鐵桶矣。昔日抽菸用木桿白銅鍋,抽關東大葉,今則換用紙菸,且非三炮台、政府牌不御矣。昔日喝酒,公推柳泉居之黃酒,今則非三星白蘭地、啤酒不用矣。然而人民雖闊綽,政府則外債內債,累積如山。國奢則示之以儉,尚望有志者以節儉為天下先,培養國民經濟力,為國家減少政費之擔負可也。人無正事,必且無聊。北京之無職業而待謀事者,固甚多而又無聊,其有職業者,亦多不盡力於所事,且專好為無聊之忙碌,如慶弔也,飲宴也,送行也,接風也,問候也,閒談也,追悼會也,歡迎會也,凡此皆無聊之表現也。
民眾運動,至今日僅成一種機械式搗亂作用。故有擁人者,有倒人者,有散傳單者,有開某某會者。有請某項某項願者,皆其好例也。

序言

風俗乃歷史產物,鄉間習俗,皆有淵源,一事一物,俱關文化,故能知古今風俗,即知中國一切。中國傳統民風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
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範之不同稱為“俗”。風俗是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
風俗包羅萬象,大的方面來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具體說來,凡生產、貿易、居住、飲食、器物、服飾、娛樂、婚嫁、喪葬、祭祀、禮儀、歲時節令、語言等,上導之為風,下行之為俗,形成習慣,世代傳承,是為風俗。風俗有其貫通古今、遍及全國之共性,又有其時代、地域與民族之特點。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因地而異。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各地的風俗有很大的不同。
就拿節日風俗來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比如春節,古人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中國的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春節這一天的主要民俗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除了做飯,一般不做其他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這些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也多有不同。
春節時,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放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壓歲給紅包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再如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婚姻上,過去漢族青年的婚事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係。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人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風俗還具有民族性、多樣性的特點。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右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 客人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來的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表示主人對客人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古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人包後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後,再上馬上車。
如果蒙古包前左側縛著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節目,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眾性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日(大年就是春節,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胡樸安所著《中華全國風俗志》是一部有廣泛用途的全國風俗百科全書,記述了清末民國中國各地的民風民俗。人們通過一本書就可了解中國各地傳統民俗文化,是愛好民俗旅遊和研究傳統民俗者不可或缺的資料。
我們編輯整理上海廣益書局1923年出版的《中華全國風俗志》,將原書上下卷合訂為一冊,去掉了冊中的卷次,將各行政省內容進行了編輯歸類,對全書作了簡體中文轉換和新式標點,並校正了若干訛錯,補齊了原文缺失的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