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轟炸機

圖式轟炸機

前蘇聯轟炸機主要有圖—2、16、20、22、26、160,米亞—4,蘇—7、17、24,米格—27等型號,其中圖式轟炸機家族作戰威力最大,也是當今世界能與美軍轟炸機相抗衡的主要機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式轟炸機
  • 外文名:Рисунок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
  • 英文名:Figure bomber
  • 性質:轟炸機
  • 型號:圖—2、16、20、22、26、160等
  • 設計師:阿列克謝·圖波列夫
  • 所屬國家:俄羅斯
飛機介紹,各機型特點,

飛機介紹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以後,俄羅斯軍事戰略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認為:在未來的戰爭,空中力量已從輔助支援地位上升為空中打擊的主攻手段。在戰爭開始時,初始打擊至關重要,它將對後期軍事行動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實施強大的初始打擊,可以使對手癱瘓,使其難以恢復元氣。
但由於經濟原因,俄羅斯不可能在短期建立起打贏這種現代戰爭所需的全部常規力量,因此俄羅斯已明確表示:一旦其核設施或其他重要目標遭到打擊,採取核報復是可能的。不管是常規打擊還是核報復,轟炸機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武器裝備作戰平台。

各機型特點

圖—160
2004年普京下令,重新啟動圖—160遠程戰略轟炸機生產線。這是俄羅斯繼通過新的國家軍事安全學說、批准美俄削減戰略核武器第二階段談判後的又一重要軍事舉措。
圖—160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於20世紀70至80年代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1982年,北約為前蘇聯這種新型轟炸機取名為“海盜旗”。1988年8月2日,前蘇聯向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卡盧奇首次展示“海盜旗”戰略轟炸機,使其感到震驚。這種轟炸機的作戰方式,主要採取高空亞音速巡航、低空亞音速或高空超音速突防。“海盜旗”戰略轟炸機最顯著的特點是:採用翼身融合體設計,機翼為變後掠翼;裝4台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成對地裝在機翼下靠近飛機重心的兩個發動機短艙內;十字形尾翼;武器艙位於機身中部。
“海盜旗”裝備2台HK—32發動機,最大時速2200公里,航程14800公里(不加油),實用升限15000米;裝備有慣性導航系統、天文導航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光學電子瞄準系統、雷射照射器、電子對抗設備和空中加油設備;彈艙可掛載12枚X—55空地飛彈,能夠攜帶24枚AS—15“肯特”巡航飛彈和AS—16“反衝”帶核彈頭的飛彈,另外還可以攜帶一系列非制導炸彈。如今,圖—160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役轟炸機,前蘇聯原計畫製造100架,但由於蘇聯解體,最終只生產了38架,1992年停產。據說,現俄羅斯空軍僅有6架圖—160轟炸機具備作戰能力,其主要任務是戰略核打擊。
“海盜旗”雖然在布局結構上與美軍B—1B相似,但也有很大的區別。“海盜旗”大約比B—1B大20%。它的翼展(平直狀態)55.75米、(全後掠)33.53米,機長53.95米,機高13.72米;而B—1B的翼展(平直狀態)41.67米、(全後掠)23.84米,機長44.81米,機高10.36米,翼展面積181.2平方米。“海盜旗”的機翼平面形狀(後掠角,展弦比,樞軸點間距與翼展的關係)與B—1B的差別較大,而類似“逆火”轟炸機。
圖—26
圖—26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北約集團給予綽號“逆火”。該機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原型機於1971年開始試飛,共製造了12架原型飛機用於飛行試驗、系統試驗和作為武器平台進行評價。生產型於1974年交付部隊使用。到1990年初已有350多架在服役,其中隸屬前蘇聯四個艦隊的海軍航空兵約有160架。圖—26是前蘇聯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其高空亞音速作戰半徑達3700公里,除能對歐亞大陸的蘇聯周圍的國家和附近的海上目標實施攻擊外,經空中加油後還能攻擊美國的戰略目標。其低空突防性能使它的生存能力大大高於以往的前蘇聯轟炸機。圖—26轟炸機曾是美、蘇戰略核武器談判中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美國認為圖—26是遠程轟炸機,屬於限制之列。經過長期爭論,最後統一在前蘇聯的觀點之下,即圖—26屬於FB—111一類的中程轟炸機。動力裝置兩個圖—144超音速運輸機所用的庫茲涅佐夫HK—144雙轉子渦輪風扇發動機的推力增大型,單台最大推力為127.4千牛(13000公斤)。主要機載設備包括地形跟蹤雷達、大型轟炸導航雷達、尾炮瞄準雷達、都卜勒導航及計算系統。可攜帶1枚AS—4“廚房”空對地飛彈,或在機翼下攜帶2枚AS—4或AS—6“王魚”空對地飛彈。進氣道下的多用途掛架上可攜帶12枚500公斤的炸彈。還可裝備前蘇聯研製的幫助轟炸機突防的誘惑式飛彈。艙內可攜帶多達12000公斤的常規炸彈。兩門雙管23毫米機炮並列裝在機尾。翼展(全展開)34.3米,(全後掠)23.4米,機長39.6米,機高10.8米;空重52000千克,最大起飛總重130000千克,正常武器載重12000千克,機內最大載油量48000千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100公里/小時,高空最大速度(帶兩枚飛彈,高度15000米)1593公里/小時,巡航速度(高度12000米)849.8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240米,爬升率(機翼後掠55°)55米/秒,起飛滑跑距離1525米,最大航程9000公里。
圖—22中程轟炸機
圖—22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為其空軍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中程轟炸機,機組人員為3人,北約組織給予綽號“眼罩”。1955年開始研製,1958年首次試飛,1962年裝備部隊。共生產了250架左右,除裝備前蘇聯空軍、海軍航空兵外,還出口利比亞伊拉克。圖—22共有4種型別:A型,轟炸偵察型;B型,轟炸型;C型,海上偵察型;D型,教練型。以下數據適用於A型和B型。動力裝置兩台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85.3千牛(8700公斤)。主要機載設備有轟炸領航雷達、預警雷達、射擊瞄準雷達。武器彈艙內可掛常規炸彈、特種炸彈。尾塔內有一門雷達瞄準的30毫米機炮。該機還可帶AS—4空對地飛彈。翼展27.70米,機長40.53米,機高10.67米,機翼面積188.5平方米;空重34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83900千克,燃油量35000~40000千克;最大速度(高度12200米)1593公里/小時,巡航速度(高度12200米)956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8300米,起飛速度360公里/小時,著陸速度(重74000千克)23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5500公里,續航時間7小時30分,活動半徑2200公里。
圖—20或95遠程戰略轟炸機
圖—20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四發遠程戰略轟炸機,又稱圖—95。“熊”是北約集團給予的綽號。該機具有穿越北極攻擊美國本土軍事基地的能力,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首次試飛,1957年交付使用,共生產了370多架,現有尚有部分在服役。由於該機飛行速度慢、自衛能力差,故俄軍現主要用作遠程空對地飛彈載機(B、C、F、G型)、電子偵察機(D型)、海上照相偵察機(E型)。如今,約有150架圖—95M/K/MC仍在服役,與圖—160變後掠翼超音速遠程轟炸機和圖—22中遠程超音速轟炸機一起,共同組成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機隊。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185噸,最大機內裝油74噸,最大載彈量25噸;最大飛行速度91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76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000米,航程12000至14000公里;可攜帶10枚飛彈,其中6枚裝在彈艙內的旋轉掛架上,兩側翼根接架各接兩枚。據介紹,俄羅斯又在研製比圖—95更先進的AS—19新型空射巡航飛彈,其射程可能超過30O0公里。主要機載設備有轟炸瞄準雷達、光學瞄準具、無線電羅盤、天文導航設備。武器有兩門AM—23機炮(裝在機尾炮塔內)。炸彈艙可載彈10000~25000千克,可攜帶核彈、無線電遙控炸彈、水雷、魚雷以及多種型別的空對地飛彈。翼展50.4米,機長(不包括受油管)45.4米,機高11.6米,機翼面積302平方米;正常起飛重量154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0000千克;最大速度(高度12500米)805公里/小時,最大巡航速度76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000米,最大爬升率26米/秒,航程12000~14000公里,起飛滑跑距離1800米,著陸滑跑距離1000米。
圖—16中程轟炸機
簡介
圖—16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雙發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北約集團給予的綽號是“獾”。1950開始研製,1952年首次試飛,1955年交付使用。該機採用細長流線型機身,後掠機翼,兩台渦輪發動機靠機身兩側。圖—16各型生產總數達2000架以上,1966年開始從前蘇軍退役,如今仍有相當數量在俄軍服役。除裝備俄空軍外,還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國。
型號
圖—16共有11種型別,可執行戰略轟炸、對海攻擊、電子干擾、偵察、空中加油等多種任務。主要機載設備有遙控天文羅盤、轟炸瞄準雷達、射擊瞄準雷達。
武器有7門射速為1250~1350發/分的AM—23型機炮。炸彈艙可載各種炸彈、魚雷或水雷,正常載彈量3000千克,最大載彈量9000千克。
信息
該機還可攜帶多種空對地飛彈。翼展33.00米,尾翼展11.75米,機長34.80米,機高9.85米,機翼面積164.65平方米;空重3704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允許著陸重量48000千克,最大載油量34360千克;最大速度992公里/小時,升限12800米,續航時間7小時20分,最大航程6000公里,活動半徑2300公里,起飛滑跑距離1885~3165米,著陸滑跑距離218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