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

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
  • 作者:E.H.貢布里希 (E.H.Gombrich)
  • 類型:藝術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9407507
  • 外文名:The Image and the Eye: 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 譯者:范景中
  •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
  • 頁數:310頁
  • 開本:16
  • 品牌:廣西美術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是貢布里希最科學化的一部書,這是20世紀80年代翻譯此書時的籠統印象。近日重看校樣才發現,它不僅僅從科學方面討論了藝術,其實,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就對觀看繪畫的知覺活動、對姿勢和身體乃至肌肉的藝術方面,對漫畫和招貼畫甚至圖表的各種小門類,都作了精湛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它開啟了九十年代以來的視覺文化的先聲,還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儘管近十幾年來,貢布里希被持續批判,其著作被日益封置高閣,可用不了多久,我相信,視覺文化的學者還會像他們重拾瓦爾堡的文化人類學、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那樣,老老實實地去重讀貢氏的書。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視覺文化的潮流中,真正有點兒成就的人,要不就是貢氏的學生或者以貢氏為題的博士論文的撰寫者,要不就是靠批判貢氏著作起家的風雲人物。
在批判當中,強調最多的大致有這么幾種論調。一種說貢氏是西方中心主義者,例如《藝術的故事》才寫了一點點中國。而《圖像與眼睛》又宣稱,“在這個地球上,藝術家只在古希臘和歐洲文藝復興這兩個時期作出過系統的代代相賡的努力,使他們的圖像逐漸逼近可見世界並達到了可以亂人眼目的真實程度”。可是,把眼睛盯在這些地方吹毛求疵,也應該看看這些論著的讀者對象和上下文,而不應該讓我們忽略下述事實:貢氏的第一篇公開論文,討論的正是中國詩歌;而他的名篇《木馬沉思錄》提到的寫實主義三個島嶼,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當然是指宋代寫實主義的藝術,那是和古希臘藝術、文藝復興藝術平分秋色的偉大藝術。
另一種批判是貢氏從來不關注女藝術家,《藝術的故事》中就沒有一處寫到過。可他們忘了貢氏不但為女藝術家寫過評論,還在《藝術的故事》德文版專為德語讀者增寫了幾位德國藝術家,其中的珂勒惠支正是女性。當然,珂勒惠支也出現在本書的《藝術中的儀式化手勢和表現》一文的開篇,此文寫於1966年。而發表於1970年也收在本書的《面具和面孔》還專門討論了另一位女畫家珍妮特·羅伯遜,讚揚她對捕捉肖似問題的論述啟發視知覺研究頗多。
門戶之見,導致了學術上的狹隘和閱讀上的偏見。這是令人警惕的。貢布里希從不開宗立派,但他也確實反覆強調了西方文明的一個偉大價值,那就是允許批評的傳統。如果說這就是所謂的貢布里希西方中心主義的話,我想貢氏是不會反對的。
本書曾被一家出版社改題為《貢布里希論設計》出版,那是想吸引設計者閱讀的權宜之計。實際上它對畫家要比設計家和理論家更重要,裡面論述技法問題的章節讀來迷人,有兩處談“格列柯的謬誤”,肯定會啟發我們重看王時敏晚年或黃賓虹晚年的繪畫技法。
本書的附錄《西方藝術與空間知覺》,雖然位於書末,可當作導言更好,所以不妨先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E·H·貢布里希 譯者:范景中 楊思梁 徐一維 勞誠烈
貢布里希教授於2001年11月去世,榮譽包括:恩斯特爵士,功勳團成員(O.M),高級英帝國勳爵士(C.B.E),英國學術院院士(F.B.A.)。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最有影響的藝術史家之一。1909年生於維也納,1936年進入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任教職,並從1959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古典傳統歷史教授及院長,直至1976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藝術與錯覺》(第6版,2002年),《秩序感》(1979年)等。

圖書目錄

中譯本導言
序言
通過藝術的視覺發現
藝術中的瞬間和運動
藝術中的儀式化手勢和表現
西方藝術中的動作和表現
面具和面孔:生活和藝術中對相貌相像的知覺
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
“天空是界限”:蒼天之穹與圖畫視覺
鏡子和地圖:圖畫再現的理論
各類藝術中的實驗與經驗
真實性標準:靜止的圖像和運動的眼睛
圖像與代碼:程式主義在圖畫再現中的範圍和界限
附錄西方藝術與空間知覺
注釋
本文所收論文出處
圖片出處
譯後記
索引

名人推薦

“作者將理性與強烈的好奇、驚人的學識結合起來,語言清晰易懂,仿佛直接娓娓道來。”
——《紐約時報》,瑪麗娜·韋西
“像貢布里希教授的所有文章一樣,這部文集同樣內容豐富、引人入勝,且充滿挑戰。全書流露著藝術本質的自然光彩。”
——《太陽報》,約翰·博爾頓·史密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