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亭記

園亭記

《山陽河下園亭記》簡稱《園亭記》,李元庚,名莘樵(又作新樵),生於嘉慶初年,記述了當時河下園亭之盛況。據《重修山陽縣誌》記載,李氏至元庚七世皆以清名居河下。李元庚曾親眼見到淮安河下當時鹺(cuo,鹽)商之豪侈,河下的繁榮;親耳聽到經歷了“康乾盛世”的老人對往事的敘述。李元庚對“桑梓掌故,如數家珍”,故仿《洛陽名園記》之體例,於鹹豐十年(1860)寫成了《園亭記》一書,記述了從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的河下園亭65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園亭記
  • 全稱:《山陽河下園亭記》
  • 作者:李元庚
  • 作者出生:嘉慶初年
園亭記簡介,李元庚寫作《園亭記》的緣由,河下園亭的特點,《園亭記》的史料價值,《園亭記》的《續編》和《補編》,

園亭記簡介

淮安城西北三里的河下,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經濟繁榮,士民殷富,人文薈萃的集鎮。
淮安歷史上的繁榮是與其南北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分不開的,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黃淮、江淮的水路交通,漕運迅速發展,居南北水運樞紐的淮安,商業發達商旅雲集。明清時期,南糧北運,漕運興盛,河下成為南北物資必經之地。河下還是蘇北最大的鹽業批驗收稅之地,明末清初時,江西、福建、安徽、山西、陝西等省大批商人來淮安經營鹽業,河下的繁榮也進入了鼎盛時期。商業的繁榮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河下出現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碩德名儒,清才逸彥”,這些人的住宅均建築的相當精美,風格各異,運近聞名。

李元庚寫作《園亭記》的緣由

淮安河下自古以來經濟、文化發達,加上“湖山之勝,播聞海內”,所以,當時四方知名人士,都來到河下,與河下文化名人飲酒吟詩,共同切磋琴、棋、書、畫等技藝,訪古探奇,流連忘返。清道光年間,綱鹽改票,蘇北沿海所產的鹽不再運到河下批驗收稅,河下的主要商業——鹽業之利失去了,到了鹹豐年間,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淮安又失去了黃河運輸之利;到清後期,津浦、隴海鐵路又建成,從此,河下日趨衰敗。1860年,捻軍相繼攻陷桃園(泗陽)、清河(淮陰市),並攻打淮城未下,河下曾被捻軍占領。“河下園亭”的主人大都進城或逃往外地,捻軍撤離時,河下遇“劫火”,園亭、“房屋十存二三”,從此,河下失去了昔日的繁華,許多園亭古蹟,池台廊榭化為瓦礫廢墟,面目全非,不可辨認,來河下尋幽弔古之人,往往是徘徊不知所往。此時李元庚“宦遊武林(杭州)”歸來,與友人話及“桑梓舊事”,目睹眼前一切,感慨萬分。出於要把先人“風流餘韻”流傳下來的目的,李元庚對昔日的所見所聞,認真考辨、核實,廣泛蒐集資料,走訪鎮上老人,徵求鄉紳名士的意見,寫成了《園亭記》一書,以寄託懷古之幽情。

河下園亭的特點

《園亭記》所記述的園亭均系私人住宅、別墅,一般都建築得非常考究精美。這些建築有的具有北方園林的宏大整齊、粗獷的特點,如程秋水刑部的別墅“且園”,其中有“芙蓉堂”、“俯淮樓”、“十字亭”、“藤花書屋”、“古香閣”、“接葉亭”、“春雨樓”、“雲山樓”、“舫軒”等建築22處,氣勢宏偉壯觀;有的則具備江南園林的曲折、幽靜,小巧的特色,如徐山琢兵部的“華平園”、“朱蘭引橋廊、宛轉畫樓接,雉堞參差,別有仙源在人世”,“水邊林下,荷風細細”,也有的集南北園林藝術於一體,如汪垂裕的“九獅園”、“岩壑玲瓏,中有九孔”、“敞廳數楹,假山曲折,池小水深,樹木幽秀”。這些園亭內,一般都修造假山、樓台亭榭,巧奪天工,還栽植奇花異草、參天古樹,青山修竹,景物十分宜人。
這樣精美的園亭,毀於一旦,堪足可惜,晚清詩人徐嘉給所記述每一處園亭均題一首詩,題“且園”、“華平園”、“九獅園”詩如下:傳舍風光過眼空,且園淮復記雲鴻。
岑山詩草延陵劍,付與開花一併紅。蕭家湖畔好園林,花易摧殘月易沉。猶記觀荷詞客滿,扁舟搖過綠揚(楊?wrin)陰。九獅巧疊石玲龐,手筆相傳李笠翁。
可惜孥雲神勇在,恰教狐鼠逐春風。

《園亭記》的史料價值

淮安人文薈萃,不少文化名人,醫學名家均世居河下。《園亭記》記載了這些名人、名家的住宅所在,補充了史志記載之不足,為後世人搞清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西遊記》問世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不知道其作者是誰。後魯迅先生根據推安方誌以及淮人別集考證出作者為吳承恩。吳承恩著書室“射陰簃”在何處?《園亭記》作了如下記述:“射陽簃”前明歲貢生吳公承恩著書室也,在打銅巷
尾,額為沈十洲殿元坤所書,書法歐、褚,筆力剛勁有鋒。歲貢官長興縣丞,敏慧淹雅,復善諧劇,為有明一代淮郡詩文之冠,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張文潛以下一人,所著《西遊記》猶為膾炙人口。這就為我們研究吳承恩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後淮安市政府修復了吳承恩故居,現在成為人們瞻仰、遊覽的必到之處。
再如,清代女作家邱心如,著有評彈巨著《筆生花》。關於邱心如的資料極匱乏,邱為何地人,研究者說法不一。《園亭記》的“臥雲居”一則記載了邱晴沚(名廣業)的資料,參照邱心如在《筆生花》中的自述,這就為考定邱心如的籍貫、身世提供了線索。
又如清代大醫學家吳鞠通,青年時代即離開淮安去京師。《園亭記》記載了“問心堂,吳鞠通先輩著書室也,在中街文昌閣右側,額為先文端公廷珍(即汪廷珍)所書,余不之所在,余之太姑丈岳公室書所云……”這些資料彌足珍貴。
《園亭記》還記錄了清初文人在河下交往的盛況。“曲江十子”、“周白民、劉萬資、劉萬吹、王素園、邱庸謹、長孺、吳慎公、邊頤公(壽民)、戴白玉、柳風衣”常在“依綠園”的“曲江樓”“聚大江南北,耆宿之士,會文其中一”,吟詩作畫“名噪大江南北”。又如“荻莊五老”:“程小迂、王一新、張晉之、潘琴齊、李庚”,“善丹青,猶愛竹”。荻莊實際上是他們研究書畫、棋藝之所在。園亭為古代文化的傳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書中所記的園亭,在建築上均各具特色,是研究古代淮安乃至中國古代園亭建築的好史料。如程吾廬的“寓園”:“由山洞入,池西高樓,畫棟朱闌,有飛雲卷雨之勢,壘山為垣,周遭不斷,紅橋十丈,池寬而深,通金家橋,活水源源而來,峰迴路轉,有亭翼然,亭下松棕竹石,有獅子石盤空矗立,敝廳三楹……”園亭的格局、設計值得研究、繼承。
總之,《園亭記》對我們研究淮安地方史及園林建築藝術有較高的參考作用。

《園亭記》的《續編》和《補編》

《園亭記》作者李元庚去世後,其子李鴻年,名鐘駿,字笠夫,繼承父志,再訪當時世居河下的老人,於宣統三年(1911)完成了《續編》,記錄了《園亭記》缺漏的園亭29處。近人汪繼先,出身於中醫世家,汪氏清初由徽州遷淮安河下,至繼先輩閱七世,汪繼先在業醫之餘,酷愛蒐集地方史資料。他將多年蒐集所得又寫成了《園亭記補編》,記述了河下園亭18處。他對所記園亭根據耳聞,親自進行了考證,資料翔實可信。《續編》、《補篇》的完成,使得《園亭記》資料更加充實,所記園亭的時限延伸到清末民國年間,使之成為一部完整的著作。
《園亭記》問世後,在民間廣為傳抄,後有人將其油印成一冊,現在亟待整理付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