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韓

圍魏救韓

圍魏救趙10多年後,即公元前342年龐涓又帶領10萬大軍、1000輛兵車,分3路攻韓。小小的韓國抵擋不住龐涓的進攻,一時形勢危急,遂接連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圍魏救韓
  • 時間:公元前342年
  • 拼音:wéi wèi jiù han
  •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相關,拼音,1語法,釋義,引證解釋,歇後語,英文,圍魏救趙典故,涉及人物,主要人物,圍魏救趙圖示,典故,三十六計,簡介,第二計,示例,孫臏兵法,原文,注釋,

成語相關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1]

1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策略。[1]

釋義

原指戰國時圍魏救趙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引證解釋

戰國 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 、 孫臏率軍救 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 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 軍,遂解趙圍。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種戰略後來常為兵家所採用,稱為“圍魏救趙”法。《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曹軍劫糧, 曹操必然親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 曹操之寨; 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 ‘圍 魏救趙 ’之計也。”《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倘用‘圍魏救趙 ’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後語

孫臏救邯鄲——圍魏救趙

英文

besiege Wei to rescure Zhao (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圍魏救趙典故

戰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乾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乾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涉及人物

圍魏救趙 齊:田忌田嬰
魏:龐涓魏惠王、龐蔥
趙:趙成侯、丕選

主要人物

齊:孫臏

圍魏救趙圖示

故事背景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 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
圍魏救趙 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龐涓得到魏惠王的。

典故

完全版
圍魏救趙 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精簡版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三十六計

簡介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
圍魏救韓

第二計

【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先打擊氣勢低盛的敵人。
【譯文】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臏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按語之譯文】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臏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示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孫臏兵法

原文

龐涓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⑵,使將軍龐涓、帶甲⑶八萬至於茬丘⑷。齊君⑸聞之,使將軍忌子⑹、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⑺□□□,將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⑻。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邑⑼,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⑽,北有衛,當途有市丘⑾,是吾糧途絕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徒舍而走平陵⑿。……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⒀?”曰:“齊城、高唐⒁。”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減□□都橫卷四達環塗⒂□橫卷所□陣也。環塗{車皮}甲⒃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⒄。環塗擊柀⒅其後,二大夫可殺也⒆。”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⒇,直將蟻附(21)平陵。挾{艹世}(22)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23)。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24)。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25),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26)。”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27),兼趣舍(28)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29),而擒龐涓(30)。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31)。

注釋

……子曰:“吾……
……孫子曰:“毋待三日……” ⑴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龐涓,戰國時人, 早年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後被魏惠王任為將軍。簡文中龐涓又稱龐子。⑵梁君,指魏國國君惠王(公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 年在位)。魏國在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 又稱梁。邯鄲,趙國國都,今河北邯鄲。⑶帶甲,穿有鎧甲的士卒,此處泛指軍隊。⑷茬丘,地名,其地末詳。⑸齊君,指齊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⑹忌子,即田忌,齊國的將軍,曾薦孫臏於齊威王。⑺衛,國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春秋時遷都帝 丘(今河南濮陽)。⑻平陵,地名。據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 則此平陵應在宋、衛之間。⑼東陽,地區名。戰邑,指平陵。意謂平陵是東陽地區 軍事上的重要城邑。⑽ 宋,國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戰國初期遷都 彭城(今江蘇徐州)。⑾ 市丘,地名,在魏國。⑿ 徙舍,拔營。走,急趨。⒀ 都,齊國稱大城邑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長官。這裡似指那些率領自己都邑軍隊跟從田忌參加戰爭的 都大夫。孰,誰。⒁ 齊城、高唐,齊國的兩個都邑。齊城,疑即齊都臨淄, 在今山東臨淄。高唐,在今山東高唐禹城之間。⒂ 環塗,下文屢見,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環 塗”即“環途”,迂迴的意思。⒃ {車皮},疑借為彼此之彼。⒄ 末甲,前鋒部隊。本甲,後續部隊。⒅ 柀,疑借為破。⒆ 孫臏的意思似是要犧牲“不識事”的二大夫,使魏軍產 生齊軍軟弱無能的錯覺。⒇ 段,借為斷。意謂把齊城、高唐二大夫帶領的軍隊分 成兩部。(21) 蟻附,指攻城,形容軍士攻城時攀登城牆,如螞蟻附 壁而上。(22) 挾{艹世},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借為浹渫,形 容軍隊相連不斷。(23) 術,道路。意謂齊城和高唐二大夫的軍隊在行軍的道 路上大敗。(24) 厥,借為蹶(jue絕),摔倒,敗。(25) 請派遣輕快的戰車向西直趨魏國國都大梁城郊。(26) 以上兩句意謂把隊伍分散,讓敵人覺得我方兵力單 薄。(27) 輜(zi資)重,軍用物資器材。(28) 趣,行進。舍,止息。趣舍,指行軍。“兼趣舍”就是急 行軍,晝夜不停。(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30) 《史記·魏世家》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 十七年,公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 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 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 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簡文記龐涓於桂 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31) 盡,終極。意思是稱讚孫臏的作為盡善盡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