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困長春

圍困長春

《圍困長春》是李發鎖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首次出版於2017年12月。

《圍困長春》是一部還原解放戰爭時期長春戰役真相的長篇紀實作品。圍繞東北三年解放戰爭主要戰役與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圍困長春戰役的發生、發展、勝利的全過程展開敘述。對於圍困長春這場戰役,作者既寫了勝利與成功,又寫了失敗與挫折,尤其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例如林彪(還包括李作鵬邱會作等),直言不諱,功就是功,過就是過,站在大歷史觀的角度,剖析書寫歷史,理清諸多臆斷,還原了驚心動魄的長春戰役真相。

2018年,《圍困長春》獲得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及第三屆“中山古鎮燈都杯·中國作家報告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圍困長春
  • 作者:李發鎖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紀實文學
  • 字數:541千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圍困長春》圍繞東北三年解放戰爭主要戰役與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圍困長春戰役的發生、發展、勝利的全過程展開敘述。作者李發鎖站在大歷史觀的角度,把東北解放戰爭與圍困長春戰役放在二戰結束後的世界大格局中進行考量,既講述了領袖的戰略、策略對戰爭走向的重要性,又剖析了圍困長春戰役若干似是而非的說法。兩部分內容回答了為什麼共產黨能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戰勝國民黨,證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爭的正義性與合理性,確認了共產黨執政的歷史必然性以及不忘初心、保持光榮傳統在21世紀的重要意義。

作品目錄

引子
第1章 英雄所見略同
第2章 “被強國”的軟弱與強硬
第3章 關東原本是我們的家鄉
第4章 長春是個聚焦的舞台
第5章 黃埔同學初對決
第6章 史達林的俄式思維
第7章 毛澤東一錘定音
第8章 美國人伸手了
第9章 禿子打傘,無法無夭
第10章 四平保衛戰
第11章 毛澤東告訴林彪,你們不要幻想
第12章 剿匪:專家賀晉年,英雄楊子榮
第13章 南拉北打
第14章 馬背上的指揮中樞
第15章 戰場腰部的血戰
第16章 遙遠的吶喊
第17章 請再給我一支槍
第18章 士兵的爭奪與爭奪士兵
第19章 冬天裡,林彪的胃口特別好
第20章 雜牌“60熊”
第21章 戰略之對決
第22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
第23章 “食口”的加減法
第24章 卡子
第25章 兩樣的日子
第26章 心戰
第27章 心硬如鐵
第28章 密戰之大策反
第29章 南下之爭
第30章 戰錦方為大問題
第31章 “大門”終於關死了
第32章 “58063”與“過去……約在”
第33章 瓜熟蒂自落
第34章 “從長計議”
第35章 送命的5天與奪命的3夭
第36章 決戰遼西
第37章 人心向背之謎底
第38章 東北爭奪在繼續
第39章 領袖之胸懷
第40章 家與國
參考引用書目名單
代後記 子彈出自誰的槍口

成書過程

李發鎖在寫第6部長篇小說《細菌》時,了解到圍繞長春圍困戰,幾十年來有若干似是而非,甚至顛倒黑白的說法。作為一個有從軍經歷的老兵,他對人民軍隊充滿感情,不能允許自己的戰友犧牲了生命還背著黑鍋;作為一名有近5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對黨充滿自信。民心向黨,所以他認為必須為共產黨、為人民軍隊弄明白這件事,還歷史以清白。
對長春圍困戰,一些檔案資料似乎有一些“定式”的說法,要糾正幾十年來人們的看法,必須拿出切實準確的證據。在查閱檔案方面,李發鎖吃了若干苦頭,那些文獻紙上噴灑過的藥粉末被吸入呼吸道,他因此兩次住院,並留下了較重的呼吸道疾病。他找證據史料依據的原則是,既要有全局的,也要有局部的;既要有上層的,也要有底層的;既要有共產黨的,也要有國民黨的。總之,要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最重要的證據是鄭洞國下令(城內有糧時)驅民出城的命令,國民黨徵兵會議記錄(市內實有人口的證據)。
寫這本紀實文學,缺少一個人物或情節時,不能遐想虛構,要下苦功去尋找,半點差錯也不許有。李發鎖這本書寫了5年,其實寫作時間就8個月,而找證據達500天以上。有時十天半月找不見一條管用的資料。這5年間,他一直處在焦慮憂鬱的折磨中。
寫作中最困擾他的是兩件事。一是死了那么多人,責任在國共哪一方。明知道國民黨殺民養軍,卻找不到有利的證據。於是他下決心找到最能說明事實的證據。二是證據終於找到,寫了一年半,竟然寫廢了,寫不下去了。根本原因是自己理論功底薄弱,寫這樣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僅有證據事實還遠不夠,必須有厚實的戰爭理論基礎作支撐。於是他放下筆,惡補戰爭與軍事理論經典著作。研讀列寧、毛澤東關於戰爭的論著,研讀古人的《戰略考》、德國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還有美國學者胡素珊的《中國的內戰》等。這些著作教給了他兩方面理論知識,一是如何用大歷史觀剖析戰爭,二是如何釐清戰爭的性質(正義與非正義)。但只有理論功底還不夠,還要有相當數量的戰例做補充。比如,他曾陷入圍困戰圍困敵軍為何不讓百姓出城的泥淖。於是他研究了古今中外22個圍困戰例,終於弄明白了圍困戰的實質,弄明白了中共軍隊為了不讓老百姓餓死,寧願自己損失軍事利益,打破戰場慣例,施放並救濟百姓的事實。

作品鑑賞

《圍困長春》以對歷史真實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勇於揭去種種遮蔽歷史真實存在的蒙塵,在宏闊的世局和國情的關聯中,對書寫對象的細部燭幽探微,以厚重的敘事和言說,還原那漸行漸遠的歷史現場,本真地抵達歷史大觀的深部,使讀者有可能更豐富、更深入、更真實地獲取那段深刻影響現代中國命運的崢嶸歲月的歷史認知。
長春作家李發鎖的長篇報告文學《圍困長春》是一部致敬歷史的作品,是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戰爭歷史的大寫,“圍困長春”只是這段大歷史中一個極具表現力的“意象”。這也是一部深得報告文學文體要義的可觀之作,作者以對歷史真實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勇於揭去種種遮蔽歷史真實存在的蒙塵,在宏闊的世局和國情的關聯中,對書寫對象的細部燭幽探微,以厚重的敘事和言說,還原那漸行漸遠的歷史現場,本真地抵達歷史大觀的深部,使讀者有可能更豐富、更深入、更真實地獲取那段深刻影響現代中國命運的崢嶸歲月的歷史認知,使餘生也晚的人們,藉此補上關於人民解放、共和國由來這一不能免修的歷史課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正是在這一點上,《圍困長春》這樣中國革命史非虛構敘事作品具有了它的基本價值。“你可以不去了解新中國是怎樣走來的全部,你也可以不用去成為一個軍事愛好者,但你得了解中國共產黨人和他們的領袖們是如何締造一個人民共和國的一些基本歷史及那種歷史到底是怎樣的精彩與輝煌的部分。”這是何建明對這部作品的價值所給出的評價,也給出了這一類寫作所共有的基本價值。在標準的主流的歷史敘事之外,紀實作家以個人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對井岡山革命、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所作的歷史非虛構,已經成為報告文學寫作的一個熱點,出現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在眾多的主題類作品中,《圍困長春》吸引人們的顯然不只是作品所呈現的那種歷史場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作者面對歷史敘事所具有的獨特思維機制以及在怎樣呈現歷史時所表現出的種種別異,使《圍困長春》在具有類的基本價值的同時,更具有了它的獨特和優長。
作品取名為《圍困長春》,但全篇50多萬字、40章,直接寫長春或與長春有較多關聯的是第4章,第21到27章以及第32章等,還不足整體的四分之一。但這並不是離題,而正體現了作者的新思維和大思維。進入作品,觀覽歷史情勢,可知長春除了它的實體存在外,更多的是意義符號。長春是東北的代稱,“20世紀上半葉的長春,在若干年份曾為滿洲(東北)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圍困長春,包括作品作為重點敘寫的重兵攻打錦州,實則是圍困東北。圍困長春,打下錦州,東北“‘大門’終於關死了”。這意味著揭開人民解放的序幕,表征著國民黨政府已走向末路。由此可見,作者是基於對歷史大局的總攬來對《圍困長春》謀篇布局的。長春或錦州或整個東北,是歷史棋局上的一個子或一面,它緊密地關聯著全局大勢。作品中有一句頗有深意的表述:“對東北爭奪戰,毛澤東說了一句深刻透骨的話——‘國共反映美蘇’。”而作者以為“國共之間的爭鬥,實際是‘二戰’後美蘇在遠東對抗的反映,橋頭堡便是美蘇勢力範圍分界線的滿洲”。這是人們理解《圍困長春》結構特點和意義的一個“眼”。作者沒有把長春作為一個孤立的存在作靜態的小敘事,而將它置於開闊宏大的國際背景、國共戰略的大觀中呈現。這樣的設定既符合敘寫對象本真的歷史存在,又使作品視域遼遠,氣象開新。
無疑,李發鎖的《圍困長春》是一個趨於本真的歷史敘事文本。史志類報告文學其價值之基是它的非虛構性。如果作品不能最大限度地抵達敘寫對象的本真,那么作品就不足以被指稱為報告文學。但是實際上,這類寫作的求真並不易得,因為有種種因素會影響、制約著作品真實的達成。這其中包括作者對歷史客體的認知,也與時代語境設定中真實言說的可能性有關。作為長春人,李發鎖寫作《圍困長春》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他以三年時間,鑽進檔案館、圖書館、資料室,披閱數千萬的史料、資料和書刊,走訪當事人和見證者,踏勘歷史的現場,特別是現時代又給予了作者真實地言說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歷史的可能性。
在《圍困長春》中,林彪作為東北戰場中共軍隊總指揮,作品給了充分的篇幅加以記述。這種敘事是客觀守正的,既突出了他的軍事指揮智慧,也彰顯了他的優柔寡斷,作品還對林彪的個性進行了比較多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點是重要的,李發鎖注意到了從領袖與將領之間的歷史關聯中來把握對林彪的敘事。“1948年9月,當東北野戰軍大舉南下時,國民黨方面沒有任何覺察”,“林彪絕對不可能越過長春與瀋陽,冒著供給線被切斷的危險攻擊錦州。他們的判斷的基點是生性謹慎的林彪從來不曾冒險過”。“但是,他們忘記了,林彪的身後站著的是毛澤東”。作為這一記述注釋的是,作品中大量寫到了毛澤東和黨中央與林彪就東北解放戰爭的戰略戰術的爭論、協商等。在作者看來,“共產黨人所以最終獲得了統一認識與行動,完全有賴於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和領袖的人格魅力”。與此同時,作品對蔣介石及其國民黨軍隊的描寫,也沒有簡單處理,而是充分顯示出對象的複雜性。對於國共雙方大事與細節的敘寫,既反映了具體的歷史真實,又體現出總體性的歷史真實。
《圍困長春》之所以能抵達歷史本真,還有一個重要的例證就是作者對圍城所造成的貧民餓亡數字的考證。作品用第32章“‘58063’與‘過去……約在’”專章予以查核落實。圍城實際上是一種餓城的策略。“既然是打的‘食口’戰,國共雙方的主帥拼的是一種心理素質”。而餓城最終餓亡的是貧民,這對以為人民翻身解放而戰的東北野戰軍將士來說是巨大的心理壓力,但圍困長春又是一個影響全局的重大戰略。這樣具有內在矛盾性的事件,就像“一塊近70年之久的創傷,綿延著無盡的隱痛”。從某種意義上說,為弄清圍困長春究竟造成了多少餓亡,似乎成為李發鎖寫作的原動力。作者引用尼采的名言“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並在寫作中加以踐行,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和諸多努力去探究接近實際的情況。作者先從眾說紛紜的材料中梳理出6種說法,再對6種說法的出處逐一進行考訂,分析是否可靠真實,最後從大量相關的原始檔案中查實餓死為58063人,原始數字“統計是嚴肅而認真的”,“故而是可信的”。這就是李發鎖的寫作作風。這裡體現了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的基本品格,也是成就優秀報告文學作品的一個要素。

作品影響

  • 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獲獎對象
結果
2018年8月7日
《圍困長春》
提名
2018年9月
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長篇)
《圍困長春》
獲獎
2018年10月
第三屆“中山古鎮燈都杯·中國作家報告文學獎”優秀獎
《圍困長春》
獲獎
  • 讀者分享會
2018年4月8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主辦的李發鎖紀實文學作品《圍困長春》讀者分享會在北京涵芬樓書店舉行。

作品評價

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從讀者的角度和文學的角度看,《圍困長春》好看,令人不肯釋卷,像看一部經典大片,關鍵是這部書尊重了史實,校正了以前在圍困長春和解放東北這段歷史上的許多不同說法。”
黨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肖甡:“《圍困長春》具有大歷史觀,不是單純論軍事,而是從政治、經濟、社會、精神諸方面綜合剖析戰爭。直言不諱,既寫勝利與成功,又寫失敗與挫折,多視角、全方位還原歷史真相。”
軍事專家戴旭:“本書集檔案、文獻、回憶、著述等綜合研究成果之大成,是一部兼有史實、思想、理論及文學價值的不可多得之力作。”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圍困長春
李發鎖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7年12月
978-7-5115-5292-1

作者簡介

李發鎖,筆名凡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曾任長春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著有長篇小說《動遷》《官司》等6部,長篇報告文學2部,中短篇小說多篇。作品數次發表於《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獲得多種文學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