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

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

《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以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發展為背景,以相關文獻為基礎構建理論模型,分6個章節,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國際區域合作形成與演變的基本特徵與規律。具體內容包括國際區域合作的設施基礎與條件;國際區域合作的動力與風險;國際區域合作的目標與機制;國際區域合作中的稟賦、地緣優勢與鄰國效應;經濟轉型、模仿學習與國際區域合作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
  • 作者:保健雲 著
  • ISBN:9787501783885
  • 頁數:251
  • 定價:¥40.00
  •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2-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經濟理論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

編輯推薦

《國際區域合作的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內容簡介

本書以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發展為背景,以相關文獻為基礎構建理論模型,以主權國家間的區域經濟合作特別是中國與亞洲轉型國家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為經驗證據,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國際區域合作形成與演變的基本特徵與規律。從比較優勢與公共產品供給角度研究國際區域合作的動力與基礎。以中國和周邊的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寮國的國際區域合作為實證依據,從理論角度分析國際區域合作的地緣優勢與鄰國效應。以中國和朝鮮、越南、寮國等周邊轉型國家的國際區域合作為實證依據分析國際區域合作中的模仿學習效應。以中國和俄羅斯、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國,東北亞地區的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和俄羅斯五國為實證分析,研究國際區域合作中利益衝突、風險控制與制度創新問題。以中國和東協地區國家之間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為實證依據,分析國際區域合作中區域一體化發展問題。全書共分六章。
第一章首先論述國際區域合作經濟學分析的概念基礎與現實背景,進而對國際區域合作理論研究文獻進行回顧與分析評價,據此從條件、機制與模式選擇角度對國際區域合作進行理論解釋,最後介紹本書的分析框架與主要內容。國際區域合作是指不同主權國家或者地區之間的跨國界的區域經濟合作,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或者地區在跨國界的經濟地域或者特定經濟地域進行經濟分工與經濟交易活動的總稱。協調好與周邊國家特別是與周邊經濟轉型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關係,是中國參與國際區域合作的重要環節。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與亞洲轉型國家的區域合作特徵與模式,能夠揭示國際區域合作的基本特徵與規律。雖然對國際區域一體化進行理論與實證研究的文獻較為豐富,但從理論與實證角度對國際區域合作進行專門的系統性研究的中文與英文文獻都相對較少,且大多數研究文獻關注已開發國家間區域合作特別是歐盟國家間區域合作。國際區域合作是在一定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下進行的,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與經濟條件,可以區分為不同類型,具有內在的運行與演變機制,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國際區域合作的條件變遷、機制演化與模式選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繫,顯示出某些共有的特徵與規律。國際區域合作的形成、演化與發展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安排形式與規則體系進行的,具有內在的運行機制,這就是國際區域合作機制。政府推動與市場力量促進成為國際區域合作的兩種基本模式。
第二章構建理論模型,分析區域合作中的跨國公共產品的供求均衡與稟賦優勢。可以把自由產品以外的經濟產品區分為國家自用產品、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三種類型。國家自用產品主要由本國生產和提供,跨國公共產品則需要由世界各國聯合提供。跨國俱樂部產品則需要由多國聯合提供;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總量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和比例會不斷提高,其有效供給是國際經濟合作的基礎。跨國產品的有效供給是國家之間商品貿易與要素流動的基礎,國家經濟規模大小直接影響到該國參與跨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式和政策,大國關係直接對國際區域合作的模式與績效產生影響。如何隨稟賦優勢的動態演化不斷調整國際區域合作模式,直接關係到國際區域合作參與者的利益與資源配置效率。稟賦優勢的動態演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資源的國際市場需求與國際市場供給的非均衡性差異、參與國家經濟成長差異、時間長短、參與國家數量及其相互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等是影響稟賦優勢動態演化的關鍵因素。長期而言,中亞五國的資源稟賦優勢會逐漸喪失,如何在資源稟賦優勢改變的情況下保持與深化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區域合作關係,是中國與中亞五國共同面臨的任務。
第三章在國際貿易純理論論爭文獻評析的基礎上,構建技術進步與要素密集度逆轉的國際貿易均衡模型,分析外生技術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比較優勢、要素和產品相對供求與均衡相對價格對國際貿易結構調整的影響效應,進而分析國際區域合作的動力與風險。新貿易與新興古典貿易論者試圖否定或者推翻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基本分析框架仍面臨理論與實證困難,但必須改進與擴展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某些分析方法以適應動態技術進步對國際貿易結構調整的影響。技術進步可能導致要素密集度逆轉和產品與要素相對價格調整,最終導致國際貿易均衡變動。國際貿易純理論研究不能忽略技術進步與生產要素密集度逆轉的國際貿易影響效應。東北亞地區各國國內利益衝突可以外溢到本地區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國內的利益衝突也可能影響本國經濟發展,形成錯綜複雜的跨國利益衝突和博弈關係,推動著本地區經濟格局的調整與演變。東北亞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地理區位與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為本地區各國之間的區域經濟合作創造了條件,但也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東北亞各國應
防止跨國利益衝突對國家之間區域經濟合作產生不利影響,推進本地區國家之間經濟關係的民主化,構建公平合理、和諧有序的地區政治經濟新秩序。中亞五國進出口貿易發展為中國與中亞五國區域合作創造了條件和機會,但也面臨著風險。
第四章在文獻概覽的基礎上構建理論模型,從效率和福利的角度分析國民經濟成長國際外部性影響效應及內部化問題,進而分析國際區域合作的目標與機制問題。一國經濟活動負外部性可能降低本國承擔的經濟活動成本,使得該國經濟成長規模超出國際社會最優經濟活動規模,造成資源過度利用和國際社會整體效率和福利損失。一國巨觀經濟成長正外部性可能降低該國經濟活動的收益並抑制該國擴大經濟活動規模的積極性,造成資源閒置和國際社會總供給不足及整體效率和福利損失。外部性內部化可能提高國際社會整體福利水平和效率,促進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防止國家間的利益衝突。構建公平和諧和富有效率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國家經濟活動外部性內部化的關鍵。中國和東協都是成長較快、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大規模經濟體系,發展雙邊經貿關係不僅具有地緣和區位優勢,還具有規模經濟優勢,雙邊貿易發展帶動了雙邊和多邊投資和跨國區域經濟合作,使雙方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雙邊貿易關係和投資關係的不斷深化,有利於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推動著整個亞太地區和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中國與東協各國雙邊和對比貿易投資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為雙邊與多邊區域合作創造了新的市場機會和國際化環境。中國與俄羅斯的經濟成長為兩國間的區域合作創造了條件和機會。
第五章在文獻概覽的基礎上構建鄰國效應模型,利用相關統計數據,以中國和俄羅斯、蒙古國之間的跨國區域合作為例,分析鄰國效應、地緣優勢、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互補性對國際區域合作的影響效應。地緣優勢與資源稟賦互補性直接影響到國際區域合作的規模與層次。參與國際區域合作的地區既可以獲得利益,也必須支付成本,當一個國家退出國際區域合作的損失和成本不斷上升時,就會形成國際區域合作的自我強化與自我深化機制。中國與俄羅斯作為亞歐大陸上彼此相鄰的主要大國,兩國之間的區域合作具有良好的地緣優勢,在資源稟賦與產業結構方面存在互補性,在人口與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互補性則更為明顯。蒙古國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內陸國,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俄兩大鄰國的影響,鄰國效應較為明顯,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經濟發展階段,隨著鄰國經濟形勢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特徵。計畫經濟時期,受蘇聯計畫經濟體制相對穩定性的影響,蒙古國經濟運行相對穩定,經濟成長波動程度相對較低,但經濟轉型階段,蒙古國經濟成長的波動幅度增加,甚至出現多年的經濟負增長,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增強。加強中國與蒙古國之間的雙邊經貿關係有利於蒙古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中俄兩國經濟對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比重較低,俄羅斯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雖然保持著一定的規模,但波動性較大,且在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中的比重相對較低,相互之間的投資有待進一步發展,兩國區域合作具有多方面比較優勢,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
第六章在文獻綜述和相關統計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構建理論模型,從實證角度分析經濟轉型、模仿學習與國際區域合作問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制度不可能作為任何經濟轉型國家的唯一目標選擇與參考標準,轉型國家之間的相互模仿學習對經濟轉型具有積極效應,後轉型國家能夠從先轉型國家學習到豐富的經濟轉型知識,中國的經濟轉型經驗對其他經濟轉型產生了模仿學習效應。中國和越南作為亞洲人口規模最大的兩個經濟轉型國家,雖然都選擇了漸進式經濟轉型模式,但越南選擇漸進式經濟轉型模式的同時,選擇具有激進式特點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政策。在計畫經濟時期,無論是經濟成長績效還是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成熟程度,中國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經濟轉型時期,越南的相對經濟規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經濟成長相對穩定。一個重要原因是越南學習了中國成功的經濟轉型經驗。雖然中國的經濟成長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先發優勢,但這種比較優勢具有逐漸遞減的趨勢,中越兩國的經濟成長速度差異會逐漸趨於縮小。獨立以來中亞各國經濟成長績效並不明顯,在整個亞洲經濟中的比重和影響保持相對穩定,對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則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目前處於恢復和上升階段。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經濟成長績效在大多數年份優於中亞五國的多數國家,雙邊區域合作表現出不平衡性、波動性和風險性特徵,人口規模與人口增長變化也對雙邊區域合作產生影響。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區域合作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矛盾,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作者簡介

保建雲,男,漢族,1970年生於雲南省陸良縣.經濟學博士(2001),理論經濟學出站博士後(2003),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經濟學系Erasmus Mundus訪問學者(2006.10-2007.1)。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經濟學副教授,世界經濟專業碩士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轉型與區域發展、國際經濟學、丙方經濟學與國際政治經濟學。2001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2003年博士後出站後進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從事國際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科研工作。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經濟學系做“國際經濟學與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項目的Erasmus Mundus訪問學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人民大學亞洲基金項目與中國人民大學“985”自由探索項目各1項。已出版《轉型經濟中的政府行為與發展模式選擇——中國經驗及其理論解釋》(2005)、《知識資本——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本的開發、經營與管理》(1999)、《企業速度》(2000,與徐梅博士合著)、《會展經濟》(2000,與徐梅博士合著)等4部學術著作。在《經濟學動態》、《經濟評論》、《世界經濟研究》、《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先後為研究生開設《高級個體經濟學》、《高級總量經濟學》、《高級國際經濟學》和《中級金融學》四門課程,為本科生開設《現代經濟學概論》、《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關係》、《國際金融風險管理》等多門課程。曾獲四川大學優秀博士生寶鋼教育獎(1999)、四川大學優秀博士生一等獎(2000)、南京大學優秀博士後獎(2002)。

目錄

第1章 國際區域合作經濟學分析的背景、文獻與內容
1.1 概念基礎與分析背景
1.2 文獻回顧與評析
1.3 理論解釋:條件、機制與模式
1.4 分析框架與主要內容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國際區域合作的設施基礎與條件:國際公共產品有效供給與稟賦優勢
2.1 國際區域合作的基礎
2.1.1 國際公共產品的重要性
2.1.2 現有研究文獻進展及存在的不足
2.1.3 國家自用產品、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定義與解釋
2.1.4 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有效供給的經濟學分析
2.1.5 評述性結論
2.2 國際公共產品供求均衡:理論模型及其解釋
2.2.1 引言
2.2.2 國際公共產品供求均衡:兩國模型
2.2.3 國際公共產品的最優配置:多國模型
2.2.4 國際公共產品供求與國際資本市場均衡:大國模型與小國模型
2.2.5 結論
2.3 國際區域合作中的稟賦優勢演化與合作模式選擇:中國與中亞五國
2.3.1 引言
2.3.2 國際區域合作中的地理區位與跨國公共品供給比較優勢
2.3.3 國際區域合作中資源稟賦優勢動態演化影響因素分析
2.3.4 國際區域合作中稟賦優勢演化對區域合作模式選擇的影響
2.3.5 中國與中亞五國區域合作中資源稟賦優勢與區域合作模式選擇
2.3.6 評述性結論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國際區域合作的動力與風險:要素密集度逆轉與國際貿易結構調整
3.1 技術進步、要素密集度逆轉與國際貿易結構調整
3.1.1 引言
3.1.2 國際貿易純理論論爭文獻概覽
3.1.3 相對價格與要素密集度逆轉:一個國際貿易均衡模型
3.1.4 技術進步與國際貿易結構調整
3.1.5 結論
3.2 跨國利益衝突與國際區域合作:東北亞六國的經驗證據
3.2.1 引言
3.2.2 東北亞地區經濟格局演變的微觀動因
3.2.3 東北亞地區經濟格局演變中的巨觀利益衝突
3.2.4 東北亞地區經濟格局演變中的跨國利益協調
3.2.5 東北亞國家之間區域經濟合作條件與面臨的問題
3.2.6 結論
3.3 國際貿易與國際區域合作:中亞五國
3.3.1 引言
3.3.2 中亞五國的經濟規模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3.3.3 中亞五國出口貿易發展分析
3.3.4 中亞五國進口貿易比較分析
3.3.5 評述性結論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國際區域合作的目標與機制:國民經濟成長國際外部性內部化
4.1 國家經濟成長國際外部性影響效應及其內生化
4.1.1 引言
4.1.2 文獻概覽
4.1.3 理論模型:國民經濟成長國際外部性及其理論解釋
4.1.4 國民經濟成長的國際邊際外部性成本及其變化
4.1.5 國民經濟成長國際外部性影響的效率與福利分析
4.1.6 結論
4.2 經濟成長、國際貿易與國際區域合作:中國與東協
4.2.1 引言
4.2.2 中國與東協各國經濟成長特點與比較優勢分析
4.2.3 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與東協各國的進出口貿易比較分析
4.2.4 中國與東協各國雙邊貿易發展特點與比較優勢
4.2.5 結論與政策選擇
4.3 經濟成長、產業結構調整與國際區域合作:中國與俄羅斯
4.3.1 引言
4.3.2 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成長比較分析
4.3.3 轉型期中國與俄羅斯產業結構變化比較分析
4.3.4 評述性結論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國際區域合作中的稟賦、地緣優勢與鄰國效應
5.1 國際區域合作中的稟賦與地緣優勢
5.1.1 引言
5.1.2 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緣優勢與互補性
5.1.3 理論模型:基於地緣優勢與互補性的國際區域合作
5.2 國際區域合作中的鄰國效應
5.2.1 鄰國效應及內陸國家經濟成長的外部約束:理論模型
5.2.2 鄰國對蒙古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數據與文獻
5.2.3 鄰國效應與蒙古國經濟成長波動:經驗證據
5.2.4 結論與建議
5.3 相互投資與國際區域合作:來自中國與俄羅斯的經驗證據
5.3.1 引言
5.3.2 中國與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變化
5.3.3 中國與俄羅斯相互投資與國際經濟合作特點分析
5.3.4 中俄兩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比較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5.3.5 結論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經濟轉型、模仿學習與國際區域合作
6.1 經濟轉型與模仿學習效應:理論解釋
6.1.1 引言
6.1.2 模仿學習與經濟轉型:一個理論模型
6.1.3 討論
6.2 轉型國家之間的增長比較:中國與越南
6.2.1 漸進式經濟轉型中的激進式政策選擇:越南革新開放研究文獻綜述
6.2.2 經濟轉型國家之間的經濟成長比較:中國與越南
6.3 轉型國家之間的國際區域合作:中國與中亞五國
6.3.1 引言
6.3.2 中亞五國經濟成長差異及與中國經濟成長的比較分析
6.3.3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投資和國際經濟合作分析
6.3.4 人口因素對中國與中亞五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
6.3.5 中國與中亞五國區域經濟合作面臨的問題與政策選擇
6.4 本章小結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