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

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

《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是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制定。由國務院辦公廳於2017年6月30日印發並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
  • 發布機構:國務院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17年6月30日
  • 實施日期:2017年6月30日
  • 涉及檔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 目的: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
內容解讀,政策全文,

內容解讀

計畫提出
2017年7月13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以下簡稱《計畫》),從我國國情出發,立足我國人群營養健康現狀和需求,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內國民營養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實施策略和重大行動。
計畫意義
《計畫》指出,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最佳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
《計畫》提出,要堅持政府引導、科學發展、創新融合、共建共享的原則,立足現狀、著眼長遠,到2030年,營養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健全,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在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學生超重肥胖率、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等具體指標方面,取得明顯進步和改善。
策略行動
《計畫》部署了七項實施策略保障工作目標實現。一是完善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系,推動營養立法和政策研究,提高標準制定和修訂能力。二是加強營養能力建設,包括提升營養科研能力和注重營養人才培養。三是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定期開展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強化碘營養監測與碘缺乏病防治。四是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加快營養化轉型。五是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充分發揮我國傳統食養在現代營養學中的作用,引導養成符合我國不同地區飲食特點的食養習慣。六是加強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共享利用,開展信息惠民服務。七是普及營養健康知識,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
《計畫》提出六項重大行動提高人群營養健康水平。一是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提高孕產婦、嬰幼兒的營養健康水平。二是學生營養改善行動,包括指導學生營養就餐,超重、肥胖干預等內容。三是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採取多種措施滿足老年人群營養改善需求,促進“健康老齡化”。四是臨床營養行動,加強患者營養診斷和治療,提高病人營養狀況。五是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採取干預、防控、指導等措施切實改善貧困地區人群營養現狀。六是吃動平衡行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運動人群營養支持能力和效果。

政策全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7〕6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2017年6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
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並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問題,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高國民營養健康水平,制定本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最佳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立足現狀,著眼長遠,關注國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將營養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營養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建設健康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注重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完善制度、健全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營養資源和提供服務中的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國民營養健康工作的政策環境。
堅持創新融合。以改革創新驅動營養型農業、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轉型升級,豐富營養健康產品供給,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融合。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營養法規標準體系基本完善;營養工作制度基本健全,省、市、縣營養工作體系逐步完善,基層營養工作得到加強;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日益豐富;營養健康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重點人群營養不良狀況明顯改善,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進一步普及,居民營養健康素養得到明顯提高。實現以下目標:
——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12%以下;孕婦貧血率下降至15%以下;老年人群貧血率下降至10%以下;貧困地區人群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孕婦葉酸缺乏率控制在5%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達到50%以上;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7%以下。
——農村中小學生的生長遲緩率保持在5%以下,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減緩。
——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
到2030年,營養法規標準體系更加健全,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更加豐富,“網際網路+營養健康”的智慧型化套用普遍推廣,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進一步提高,營養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實現以下目標:
——進一步降低重點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和孕婦貧血率控制在10%以下。
——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下降至5%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提高10%。
——進一步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進一步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繼續提高10%。
——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二、完善實施策略
(一)完善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系。
推動營養立法和政策研究。開展營養相關立法的研究工作,進一步健全營養法規體系。研究制定臨床營養管理、營養監測管理等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營養健康相關政策。
(二)加強營養能力建設。
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加快研究制定基於我國人群資料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改變依賴國外人群研究結果的現狀,優先研究鐵、碘等重要營養素需要量。研究完善食物、人群營養監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營養相關疾病的防控技術及策略。開展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社會發展的經濟學研究。加強國家級營養與健康科研機構建設。
(三)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
(四)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
(五)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
(六)加強營養健康基礎數據共享利用。
(七)普及營養健康知識。
三、開展重大行動
(一)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
開展孕前和孕產期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推進縣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將營養評價和膳食指導納入我國孕前和孕期檢查。開展孕產婦的營養篩查和干預,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和巨大兒出生率。建立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諮詢平台。
實施婦幼人群營養干預計畫。繼續推進農村婦女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項目,積極引導圍孕期婦女加強含葉酸、鐵在內的多種微量營養素補充,降低孕婦貧血率,預防兒童營養缺乏。在合理膳食基礎上,推動開展孕婦營養包干預項目。
提高母乳餵養率,培養科學餵養行為。進一步完善母乳餵養保障制度,改善母乳餵養環境,在公共場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母嬰室。研究制定嬰幼兒科學餵養策略,宣傳引導合理輔食餵養。加強對嬰幼兒腹瀉、營養不良病例的監測預警,研究制定並實施嬰幼兒食源性疾病(腹瀉等)的防控策略。
提高嬰幼兒食品質量與安全水平,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營養成分和重點污染物監測,及時修訂完善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標準。提高研發能力,持續提升嬰幼兒配方食品和輔助食品質量。
(二)學生營養改善行動。
指導學生營養就餐。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滿足不同年齡段在校學生營養需求的食譜指南,引導學生科學營養就餐。制定並實施集體供餐單位營養操作規範。
學生超重、肥胖干預。開展針對學生的“運動+營養”的體重管理和干預策略,對學生開展均衡膳食和營養宣教,增強學生體育鍛鍊。加強對校園及周邊食物售賣的管理。加強對學生超重、肥胖情況的監測與評價,分析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
開展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推動中國小加強營養健康教育。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營養健康教育活動。
(三)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
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和評價。依託國家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全中國老年人群營養篩查與評價制度,編制營養健康狀況評價指南,研製適宜的營養篩查工具。試點開展老年人群的營養狀況監測、篩查與評價工作並形成區域示範,逐步覆蓋全國80%以上老年人群,基本掌握我國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
建立滿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營養改善措施,促進“健康老齡化”。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人群提供膳食指導和諮詢。出台老年人群的營養膳食供餐規範,指導醫院、社區食堂、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機構營養配餐。開發適合老年人群營養健康需求的食品產品。對低體重高齡老人進行專項營養干預,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
建立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管理與照護制度。逐步將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實現無縫對接與有效管理。依託現有工作基礎,在家庭保健服務中納入營養工作內容。推進多部門協作機制,實現營養工作與醫養結合服務內容的有效銜接。
(四)臨床營養行動。
建立、完善臨床營養工作制度。通過試點示範,進一步全面推進臨床營養工作,加強臨床營養科室建設,使臨床營養師和床位比例達到1∶150,增加多學科診療模式,組建營養支持團隊,開展營養治療,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
開展住院患者營養篩查、評價、診斷和治療。逐步開展住院患者營養篩查工作,了解患者營養狀況。建立以營養篩查—評價—診斷—治療為基礎的規範化臨床營養治療路徑,依據營養階梯治療原則對營養不良的住院患者進行營養治療,並定期對其效果開展評價。
推動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營養防治。制定完善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臨床營養干預指南。對營養相關慢性病的住院患者開展營養評價工作,實施分類指導治療。建立從醫院、社區到家庭的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長期營養管理模式,開展營養分級治療。
推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療膳食的規範化套用。進一步研究完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細化產品分類,促進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建立統一的臨床治療膳食營養標準,逐步完善治療膳食的配方。加強醫護人員相關知識培訓。
(五)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
將營養干預納入健康扶貧工作,因地制宜開展營養和膳食指導。試點開展各類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模式、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和污染物監測。因地制宜制定膳食營養指導方案,開展區域性的精準分類指導和宣傳教育。針對改善居民營養狀況和減少特定污染物攝入風險,研究農業種植養殖和居民膳食結構調整的可行性,提出解決辦法和具體措施,並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先行。
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繼續推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逐步覆蓋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鼓勵貧困地區學校結合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合理配餐,並改善學生在校就餐條件。持續開展貧困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針對貧困地區人群營養需要,制定完善營養健康政策、標準。對營養干預產品開展監測,定期評估改善效果。
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防控,減少因食源性疾病導致的營養缺乏。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和報告系統建設,了解貧困地區主要食源性疾病病種、流行趨勢、對當地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的影響,重點加強腹瀉監測及溯源調查,掌握食品污染來源、傳播途徑。針對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關鍵點,制定防控策略。開展營養與健康融合知識宣傳教育。
(六)吃動平衡行動。
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廣泛開展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專項行動。推廣套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日常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逐步量化用鹽用油,同時減少隱性鹽攝入。倡導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的膳食模式,推動國民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和鞏固。宣傳科學運動理念,培養運動健身習慣,加強個人體重管理,對成人超重、肥胖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定期修訂和發布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身體活動指南等。
提高運動人群營養支持能力和效果。建立運動人群營養網路信息服務平台,構建運動營養處方庫,推進運動人群精準營養指導,降低運動損傷風險。及時修訂運動營養食品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升運動營養食品技術研發能力,推動產業發展。
推進體醫融合發展。調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人群的營養狀況和運動行為,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營養運動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建立營養相關慢性病運動干預路徑。構建體醫融合模式,發揮運動干預在營養相關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加強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強化組織保障,統籌協調,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將國民營養計畫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確保取得實效。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督查評估,將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保障經費投入。要加大對國民營養計畫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依託各方資金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多元化投入,並加強資金監管。
(三)廣泛宣傳動員。要組織專業機構、行業學會、協會以及新聞媒體等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增強全社會對國民營養計畫的普遍認知,爭取各方支持,促進全民參與。
(四)加強國際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營養專業機構的交流,通過項目合作、教育培訓、學術研討等方式,提升我國在營養健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