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培訓

國學培訓

國學培訓指運用現代的理念傳播方式,忠實地傳遞傳統文化的精華·

國學培訓既要具備國學知識的專業性,能夠系統如實理解和踐行國學精髓,具有傳承的知識體系 ;又要具備培訓的專業性,熟練掌握現代培訓方法,對國學的推廣具有傳播的能力,以及使學員能夠完全適應並接受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學培訓
  • 提出馬仙蕊, 
  • 經典教學法:傳授觀的方法和途徑的
  • 創始人王樹人
區別,提出,經典教學法,當代實踐,培養,

區別

在2004年之前,在百度網頁上查詢,有各種各樣的培訓,沒有“國學培訓”。
首先,培訓是外來詞,和教育不同。我國開展培訓較西方國家要晚,培訓的對象是成人而非兒童。
培訓師的職責與任務與教育工作者不同。面對一班成年學習者,培訓師的任務即不是“教”別人學,也不是“迫使”學員學習,而是為他們的學習“創造條件”,他/她的滿腹經綸即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為了控制“課堂紀律”的,更非“鎮壓”學員的武器,而是用以幫助學員學習,促進每一個人在他的個人發展道路上都能進步。
其次,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其文學、歷史和哲學的內容。“國學熱”是在2000年左右才開始興起的,一開始以兒童經典誦讀開始,提倡誦讀,不提倡講經。
“國學培訓”不曾被人提出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社會上沒有針對成年人而開辦的國學講經課程,如果大學生要學習傳統文化,只有去報考參加大學裡的歷史系或哲學系的學習。如果是已經大學畢業的成年人想參加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報考研究生。而當時無論培養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沒有國學系,而且講課的標準是培養專業人員,不是按照社會人士的身心需求而設立的。
應該說,自文革以後,中國大陸傳統文化的人才斷代導致了國學大眾傳播的隔阻,而國學知識的大眾傳播必須有所創新,才能將迷信的、散亂的國學普及成為科學的、系統的國學,成為大眾的國學。

提出

馬仙蕊象思維專家顧問委員會秘書長。祖傳中醫世家,幼承師訓,先隨道家門人修煉,後皈依禪宗大德及密宗上師,接受過嚴格的禪、密、太極和丹道修煉。後遊歷歐美多國,廣泛研習西方超心理學、靈性哲學及印度瑜珈修行,通過項目管理王者認證。她意識到在東西文化交匯大潮中的“此時”與國學傳統傳播時期所處的“彼時”,很多緣起完全不同!今天從事國學工作者,無論易、醫、儒、道、禪,很多同事都不知如何將千年前的“彼時”教法靈活有效地套用於“此時”的現代社會。
馬仙蕊認為,在西方主流社會有一種傳播價值理念的方式叫做“培訓”,是為成年人的生命成長和事業發展提供服務的。這是一種針對套用開發的而非教育體系的框架系統,她理解“國學”與“國學培訓”不是一個概念,“國學”是關乎教育研究的問題,而“國學培訓”從被發現的那天起就是為特定人群服務的以原汁原味的國學為輸出內容的特色課程(項目)。換而言之,培訓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給學員一個又大又全的體系,好像什麼都講了,但什麼都沒有感覺,這種方法或可用來培養國學專業的研究生,但不適用在職的社會人士。培訓之所以從教育系統里獨立出來,它其實就是一個支點,這個支點或稱之為脈絡、或稱之為線索、或稱之為主幹,關鍵是可以支撐整個系統,可以通達每個局部,可以貫穿首尾。
馬仙蕊在2004年率先提出了“國學培訓”的理念,即運用現代的理念傳播方式,忠實地傳遞傳統文化的精華。開辦了國內第一家國學培訓網站“國學培訓網”。2005年開辦了全國首家面向社會人士普及和傳播傳統文化的培訓機構。她認為,“國學培訓”的處境有三大難題:對外是和商業環境整合,對內要提升項目環境,但最難的是解決傳播瓶頸---國學內容的系統化和研究方法的現代化。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口傳心授,各大門派有關心性的開示,為了不引起他人的邪見,都不設公開課,而是一對一的交流。現在提出國學內容的系統化就要實現傳授標準化,研究方法的現代化也要落實在項目化。

經典教學法

王樹人先生是當代中國象思維研究創始人,易和書院學術委員會顧問主席。他用“象思維”概括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本質內涵和基本特徵,已經為研究中國文化開拓出新思路和新視野。這一學說在2007年第15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上受到廣泛關注,並成為大會主題“21世紀中國哲學與全球文明的對話中的學術亮點。他以國際友人卓越貢獻研究者的身份受邀在韓國中央研究院之"全球文明與和平講堂"授課 ,為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究和套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他的指導下將國學的內容系統化和研究方法現代化的使命終於得以落實,易和書院推出了標準的國學知識系統“國學修心,五步到心”,並在多家機構和企業培訓,其課程內容以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深得學員稱讚。
“國學修心,五步到心”系統既重視學員階段性的進展和檢驗:易道洗心-->中醫養心-->儒家正心-->道家靜心-->禪宗明心,又以“象思維”作為研究傳統文化本原的視野與方法,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內在的思維脈絡貫穿成一線,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課程。
馬仙蕊認為,針對成人的經典“國學培訓”教學法是觀象,我們知道智慧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文字的境界,第二種就是觀象的境界,第三種才是和宇宙的大規律,大法則,大智慧合一的境界,所以學國學首先是右腦的體悟。 她主張不可以用左腦的概念性思維來說“道”,但可以入靜用右腦的象思維來觀道,語言是用來隨文入觀,傳授觀的方法和途徑的。
“象思維”作為“國學培訓”的方法論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地關注與認同。特別是在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芬蘭等地的學術機構和商學院,已經逐步被認同於研究中國文化的現代研究方法之一。正如北京大學哲學系張祥龍教授所講--在西方哲學與心理乃至管理研究領域,最前沿使用的研究方法與思維工具恰恰不是我們認為的理性的概念性思維,而是來自古老東方的“象思維”!
象思維使東西方從相遇到相知:來自西方的目光正在擺脫對漢學的看法,而是更重視對當代中國廣泛的思想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正從象牙塔中走向廣泛的社會層面;東西方在滲透吸納過程中,全球焦點正在從西方中心論轉向中國和諧論;"以象通觀"的心態正在從局部靜態的“國學現象”研究轉向動態系統的“國學價值”研究。
馬仙蕊所開辦的傳統文化培訓機構,秉承傳統文化“天人和諧”的自然觀,“半日讀書,半日靜坐”的教育觀,弘揚書院精神,再現書院生機。在現代,各民族通過競爭以求生存和發展,因此文化原創性如何,具有決定意義。中西文化不同,源於不同思維方式。立足於自主文化創新,易、醫、儒、道、禪之文化經典,雖然其中不乏義理,但其思維軸心,從來沒有離開象思維。確是搭建培養民族原創動力與推進悟性培育的平台,以期在中西文化交匯大潮流中以一顆永遠的中國心對於僵化事物和觀念不斷超越,達到與動態整體之天道相通境界。

當代實踐

隨著東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培訓領域也面臨著新的變革,表現為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和項目環境的標準化。
2004年--2008年,國學知識普及的階段
2006年開始,“國學套用”萌芽階段
2008年--2012年,國學修煉興起的年代
註:國學培訓服務的價值鏈因此而遷移,人力資源結構也因此而變遷。
國學培訓機構應該秉承中國古聖先賢性命雙修、知行合一的研修方式,通過回歸身心靈的直覺內觀,激發培訓者的國學感受,開發生命潛能。
與此同時,馬仙蕊所開辦的傳統文化培訓機構將西方管理學領域的內容引入國學培訓流程,套用“東方國學智慧與西方管理思想的陰陽合璧”大大提升國學培訓績效,所強調的是國學的研修次第,由此開發出三個維度的國學培訓課程,奠定了以“象思維”為基礎的國學學修路線。
一階修心開智系列培訓:主講國學修心·五步到心課程,包含易經洗心、中醫養心、儒家正心、道家靜心、禪宗明心,讓學員在最短的時間,用最少的投入,聆聽到最完整的國學體系,領悟到當下問題最實用的解決方法。
國學培訓
二階國學套用系列培訓:包括國學修心二階課程(易、醫、儒、道、禪特訓營)、五行識人工作坊、五行能量修復訓練營、國學管理等課程,深入研習國學經典,傳授排除身心負擔、修復自身能量的方法,啟迪識人用人智慧,研討用國學思維管理企事業單位。
三階國學禪修系列培訓:明心禪修煉營,引導學員在實修實證中切實體悟古聖先賢智慧。
國學文化的普及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面貌,未來世界,幸福與快樂來自身心靈的完善,這將是東西文化融合的大因緣。象思維,正向世界傳達國學智慧與自信!易和書院將在這一大背景下,契合時代特點,廣結善緣,昌明國學。

培養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國學培訓師必須能夠通過現代培訓和管理模式,將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現給學員,以達到推廣和踐行國學的目的。在傳統文化培訓結構中,國學培訓師必須符合優秀學員的標準才能夠申請。馬仙蕊強調:國學培訓師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與踐行者。每一位準國學培訓師都要經過國學培訓師成長工作坊的長期內訓,既要求表達準確,有要求精彩演繹,達到德藝雙馨、表現出色才能畢業。
國學培訓
在畢業典禮上,國學培訓師發願擔當起傳播傳統文化的使命: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培訓師的職業使命是以傳統文化為內容,以培訓方法為形式,通過普及知識、傳授套用或身心修煉體驗改變個人行為、言語和思想,進而提升國學素養及身心靈整體健康的活動。
國學培訓
易和書院要求每一位國學培訓師遵守自己的職業信條:
身—正業—端正的行為
語—正語—清淨的言語
意—正思維—利他的意樂
易和書院定期考察國學培訓師的五大基本素養:
國學培訓
馬仙蕊經常問:你認為國學培訓師是在灌輸知識嗎? 傳授國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啟發思維方式 。國學體系可激發全腦思維,開發生命潛能,回歸宇宙實相。象思維教學法並非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在驗證中與聖賢之道能量共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